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越讀》有味--寫在《越讀》創刊一周年

《越讀》有味--寫在《越讀》創刊一周年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越讀》有味,有二種味,一種是雅味,一種鄉味。

  《越讀》,是“雅人”製作出來的“雅什”,字字透出“雅味”。讀《“霸王琴”逸事》,記憶最深--老雨說,前不久,景樓先生得上上蟒皮一條,謂“百年難遇。又取其最佳者精製二胡兩把,自珍若寶,欲私藏而自用之。然老天有眼,卻被我撞破。先生心軟,被我死磨硬纏,終奪得“老大”而歸,心中暢快自不待言。自己動手打摩一番,因其音宏如雷,遂名為霸王琴。不滿琴之雕骨裝飾,厭其浮華,改以明式傢具之細圓造型,入手六載,每日廝磨,日光、月光、人氣、物理,琴體紫光玉潤,悍氣漸消……雅事雅記,雅味無窮;《五泄有楠木》。五泄楠木生長在五泄西源峽谷。《新月曲如眉,未有團欒意》、《浣江,江南的女人河》、《風雨雁來五十年》、《青磚無聲字尤勁史事重循憶》、《笛聲悠悠憶西施》、《半山木秀浣水蘭芳》……一讀題目,便覺雅氣撲面。

  讀周明的《五泄有楠木》、《消飯花》、《諸暨的板栗》,讀周曉東的《懷念地口那棵古樟》、周偉潮的《難忘那一片烏桕林》,字裡行間,鄉情鬱郁,鄉味濃濃。

  五泄有楠木,楠木生南方。其樹直上,童童若幛、蓋之狀樹葉不相礙。葉似樟樹,而大如牛耳,一頭尖,經歲不凋,新陳相換。其花赤黃色。實似丁香,色青,不可食。干端甚偉,高者十餘丈。巨者數十圍。西源的薄葉潤(華東楠)是華東地區所罕見。進入西源峽谷,兩邊山坡上便見楠木出現,開始是不多的幾株,有些零落,接着便很快地密集起來,布滿了山坡,散漫到了路邊溪畔。西源有華東楠、有紫楠、紅楠三種。紫楠、紅楠是楠木中的上品,其木質堅硬耐腐,紋理淡雅,無收縮,有幽香,不怕蟲蛀。古代重要建築,以及上等傢俱,均以楠木為主料。西源的紅楠,樹齡有120年以上的,樹高13米,胸圍108厘米,冠幅8米左右。諸暨鄉間,有暑天喝消飯花茶的習俗……

  去年暑期,陪同外地朋友去斯宅‘千柱屋’,大宅門前,便有晒乾的消飯花在出售,紮成一把一把的。邊上還有泡好的消飯花茶,一大缸,茶水很清,可以看到幾枝纖細的消飯花斜斜地卧在缸底,細密的花蕾在水中化開了。免費供遊客飲用,旁邊放着幾隻青瓷海碗,可以自己隨意舀着喝。外地的朋友覺得好喝,一連喝了好幾碗,臨走前,還買了好幾把晒乾的消飯花。要回去泡着喝。”消飯花雙叫“劉寄奴”,胡蘭成有《今生今世》里就寫到:夏日的夜晚,月色明亮,飯桌上放關一隻大缽,泡的是劉寄奴茶……

  諸暨出如拳之栗……

  嘉靖四十四年,楓橋進士駱問禮到過我的故鄉宣何,看見永和橋,居然驚嘆:左右顧溪流澎湃,如履巨櫗而沖江濤也。應村人何士奇之請,還作過《永和橋記》……

  翻讀《越讀》,一抹熟悉的鄉味又在我身邊的空氣中瀰漫開來,這氣息彷彿自那殘垣斷壁的深處、穿透千百年的風霜雨雪一路追隨而來,而我,竟也如離家多年的遊子,驀然聞到這撲面而來的鄉味,既激動,又慚愧……

  《越讀》創刊一年,每讀完一期,總也躍躍欲試,也給寫點什麼。這些年來,也充文人出過幾本書。但半路出家,功底淺薄,特別是文史知識,更是少得可憐,《越讀》自然成了補文史課的必讀教材。

  去年8月底的一天,市史志辦邀我參與《中國共產黨諸暨歷史》第二卷的編寫工作,1949年寫到1978年。我一時不敢答應,心想,寫黨史之類,框框又多,枯燥乏味;但轉念一想,寫諸暨的黨史,一定可以接觸大量的地方資料,這應該是我補地方文史知識不足的極好機會。“好的,讓我試試!”也就應承下來。想不到,市檔案館居然給我們“資料全開放”,我一頭鑽進資料堆里,彷彿如魚入水……我想,今天我手裡可有了“下鍋的米”,再不愁煮不出一碗半碗“薄粥”來,端給《越讀》去拼出雅味鄉味更濃的“美味大餐”。

  唯願往後的《越讀》,讓人越讀越有味。

您正在瀏覽: 《越讀》有味--寫在《越讀》創刊一周年
網友評論
《越讀》有味--寫在《越讀》創刊一周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