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哈扎爾詞典》有感

讀《哈扎爾詞典》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構造真實

  ——讀《哈扎爾詞典》有感

  文 修新羽

  讀過《微暗的火》的人或許更能理解本部作品:一次心智的冒險與挑戰。

  讀過《看不見的城市》的人或許更懂得享受閱讀過程:結構精妙,層層對映,猶如一種美麗晶體。

  這便是《哈扎爾詞典》,陰本或陽本。開篇沒多久它便告訴你,"這個版本共印五百部,其中一部由達烏勃馬奴斯用劇毒油墨印刷而成。這部沾着毒汁的辭典由一把金鎖鎖住,和另一部上了銀鎖的辭典放在一起。1692年,宗教裁判所下令銷毀達烏勃馬奴斯版的辭典時,只有這兩本躲過劫難,得以倖免。這樣一來,那些膽大妄為的人或異教徒若讀了這部禁書,定遭死亡之凶。誰若打開此書便會立刻全身癱瘓,胸口像被針尖刺中一般。讀者會在看至第九頁上的這幾個字時死去,這幾個字是:詞句已成血肉。倘若讀者同時閱讀帶銀鎖的辭典,便能知曉死亡何時降臨。帶銀鎖的辭典里有下述提示:"倘若你已蘇醒卻未覺痛苦,須知你已不在活人世界。"

  詞句已成血肉,你便行走在此書中。隱藏在書籍背後的真相任你解讀,任你唏噓。

  在這本書里,從編撰史開始,所有虛構都是真實。

  在這本書里,沒有故事科研,有的只是被切割成字句的歷史,按字母表的順序一一鋪陳開來。紅,基督教。綠,伊斯蘭教。黃,猶太教。三個宗教的三個視角,循環交疊地講述着哈扎爾大辯論時的人物與歷史軼事。通過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敘述,通過這樣一部"辭典小說",作者構造了一種新的語言模式,並以此構造了一個新的世界。

  然後,讓我們談論一下小說寫作中的真實元素。在這裡,真實與虛構已然交織。書中提到的"哈扎爾論辯"與"改宗"之事在史學界多有所考證,諸多細節也是未加虛構("達烏勃馬奴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這樣苦心孤詣的安排,無疑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了獨特的神秘感。而歷史真實感只是此書非凡魅力中的一小部分。

  其他的"真實性"恰恰是由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來填補。"捕夢者"潛入夢境來搜集其祖先亞當的肉身殘片,幻化成人形的撒旦對此萬般阻撓。在最後的補編中,悲劇性的命運終被揭曉:受厄運阻撓,捕夢者們永遠地功虧一簣,所謂肉身重組也成為了歷史長河中永恆的跌宕……生死來去,輪迴相續;求所欲求,求之不得。這種西西弗斯式的悲劇再次成為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達烏勃馬奴斯死前從字典上讀到的最後一句話:"動詞是肉。人類的肉身是造物主創造的動詞,而亞當之軀亦是由字母拼寫而成;公主的眼皮上畫著致死字母,讓她在脆弱的睡眠時期也能至敵人於死地……不要試圖去思考這到底可不可能。能被讀到的都是謊言,真理偏偏寫在字句間的空白里。我們苦苦地追求着自以為的真相,卻對世界的真諦視而不見。

  在《哈扎爾詞典》里,對字句的評判自有其標準,神性與人性蘊含其間。作者用有限的語言構造出無限的世界無限的可能性,而我們將沿着自己所找到的任一條道路,讀到自己想要的結局。

  作者簡介

  米洛拉德?帕維奇

  (1929-2009)塞爾維亞作家,文藝學家,哲學博士,貝爾格萊德大學教授,塞爾維亞科學和藝術院院士,全歐文化學會和全歐科學與藝術家協會成員。曾被美國、歐洲和巴西的學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摘自豆瓣)

您正在瀏覽: 讀《哈扎爾詞典》有感
網友評論
讀《哈扎爾詞典》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