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標籤:春晚觀后感

  看見柴靜讀後感

  讀一本書,感受一種生活。每個人都是自己最真實的存在,我們感受自己生活的同時,註定與他人的生活無緣。就像整天數理化的我,註定與新聞人的生活無緣一樣。《看見》這本書是柴靜作為新聞人最真實的生活,我讀這本書,感受着新聞人柴靜的生活,看着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我也跟隨着她去認識我自己。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後回憶起來才那麼幸福”,柴靜初入中央電視台的生活是艱苦的,領導的不認同,同事的譏諷讓柴靜的生活寸步難行。為了一個片子,她要整夜忙碌;為了一句結束語,她要改了又改。她有抱怨,但好在她沒有放棄。她很幸運可以遇到陳虻、白岩松這樣的貴人。她很幸運可以親臨新疆地震現場,感受新聞人該有的性情。她意識到新聞的核心是真實。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她要直面這種真實,不能在鏡頭前做理想主義者,了解人們對新聞的慾望,虛偽的採訪只能稱之為表演,而不能稱之為新聞。隨着柴靜認識自己,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天降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我想要成為我想要的那種人,要更不怕吃苦,用心努力,用心靠近。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的一年。上小學的我並沒有很恐懼,只是知道每天要量體溫,甚至因為多放一些假而莫名的開心。也許是年齡太小,也許是瀋陽的疫情沒有北京嚴重。對於‘生命’我並沒有特殊的理解。柴靜的這章文字給了我很多震撼。她寫道:“在醫院裡住着很多絕望的病人,他們臉上沒有表情,一片空白”。“整個病區里只有三個病人,沒有醫生,沒有護士,沒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聲,沒有儀器轉動的聲音,沒有金屬託盤在什麼地方叮噹作響,這個病區沒有任何聲音”。如此安靜的氣氛,我莫名的感到恐懼,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孤單躺在床上處於一種害怕到不害怕的地步,絕望到沒有任何思想的地步。面對生命,我產生了敬畏之情。面對生命,我產生了珍惜之心。同時,我打心底里對柴靜這樣走在前線記者們的勇敢表示敬佩。

  雙城的創傷

  一周之內,同一班級五個小學生連續用吸毒的方式自殺。是邪教?在獲救孩子的沉默中沒人知道真正的原因,而新聞處於所謂的‘政治正確’告訴大眾的原因就只有聚會流言,我們不知道這個聚會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情感衝突。孩子心中最純真的愛情與友情以及她們強大的自尊,最終導致了此次519事件。愛情,讓他們彼此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讓他們做出不可預知的事情。友情,讓他們深記519,讓他們相約用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自尊,讓苗苗放棄生命。就像柴靜所說的雙城事件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也許他們的內心太過純潔,也許他們認為死亡之後會去一個很美好的世界,也許他們後悔自己的行為。即便我們都從十二三歲走過,但只有身處那個年齡才能夠真實的體會到,一旦走過,那種感覺變被忘記。總之,祝福獲救的孩子可以走出陰霾,開始新的生活。

  是對峙,不是對抗

  對峙不就是對抗的意思嗎?看到這個標題我就很迷糊。百度一下結果是:對抗包含主動採取措施進行打擊,對峙僅是相對而立,對峙上升一層即為對抗。這個解釋似乎太過高深,起初的我並沒有理解。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我發現,對峙是對新聞人的要求,對抗只是一種採訪,持續堅持立場的採訪。很多人認為善良的柴靜做不來對抗性的採訪,柴靜並不認同,為了採訪農村征地問題,她讀了所有法律條款;為了採訪,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她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沒錯,善良可以使一個人的性情更加完整,善良可以將對抗做成對峙,善良的人可以收穫很多,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論現在,還是將來。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融於水中

  戒毒所在我看來是生命重新開始的地方,可是柴靜完全顛覆了我天真的想法,社會上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單純,我們所看到的也並不是完全真實。阿文,被送去賣淫的戒毒女,她說:“你戒毒所是要挽救人,還是毀滅人?”她吸毒,她偷東西,但我卻不能對她產生一絲恨意,也許只因為她是人,她受侮辱,做惡夢,受了她本不該受的罪。我可憐她,同情她,更討厭這個名不副實的戒毒所。謝洪武,蒙冤被關在監獄里二十八年,柴靜問所長為什麼不關心他,他說,沒那個精力,他管一攤子事,管他們有吃有喝,不凍死餓死,沒那麼高境界。我在想關心一個‘冤’犯只有境界高者才能做到嗎?在28年裡,面對黑暗,被人敲掉了雙膝,他是多麼的疼。沒人交談的28個春秋,他是何等的孤獨,這些情況不足以引起所長關心嗎?如此境界都沒有,何以被人尊稱為所長?同性戀,這個引人注目的字眼,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的的確確厭惡這些人,認為他們的行為違背倫理,認為他們做的事情很是噁心。但讀過這篇文章我的觀點有一點轉變,同性戀人承受着我們料想不到的痛苦,他們渴望愛情,自由,他們夢想有能夠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而這一切都是奢侈,面對這個世界,他們極度痛苦,他們萌生自殺的念頭。同為人,他們只因為基因的緣故。就要承受這麼多痛苦,生活本無羞恥,沒有一個制度可以海納五光十色的生存狀態,而我能做的就只有,不去譏諷他們,不去嘲笑他們,用一顆平和善良之心對待他們。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身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沉默在尖叫

  這一章是柴靜在女子監獄進行的採訪,講述的是一些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而親手殺夫的女人的故事。讀這些女人的故事,我充滿吃驚,不解,失望,可憐,同情。無數種情緒充滿全身,久久難以平復。讀這篇文章之前,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存在這麼多的陰暗,也想不出是何等的家暴,讓女人選擇‘殺’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她曾經最愛的人的生命,“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更是顛覆了我的內心,他認為對於家庭,成功是唯一的標準,真正的愛是帶來巨大的成功。為了英語事業的成功,他可以與不愛的人Kim結婚,他做出了家暴。當女人們咬着內心的善,當女人血紅的眼睛睜開,包里瞬間迸發。於是,男人死了,女人,失去自由,面對死緩,死緩,無期,無期,無期······全世界都存在難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沒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諾給人幸福,但我真的希望可以有一種制度來避免這極端的不幸。

  山西,山西

  柴靜的故鄉在山西臨汾。小時候的她願意仰望天空,即便天空一無所有,還能給她安慰。長大后她來到山西採訪,那時的天好像燒了很長時間的鍋一樣蓋在城市上空。然而政府對於焦化,始終是冷靜的,為了山西的發展,他們選擇了犧牲環境。柴靜一心想為山西辦點事,她的心中始終存有一絲情感,這就是最真實的事情,最真實的柴靜。山西的柴靜經歷錯誤,如今獲得成長,那麼山西呢?同樣有錯誤的城市,你是否可以有完美的結果?柴靜期待着,你我也期待着。

  我只是討厭屈服

  討厭屈服。我想每個人都討厭屈服於別人,但對於社會公認的事實,對於條令法律,討厭屈服,堅持自己的人卻少之又少,陳法慶討厭屈服,敢於與政府打官司;郝勁松討厭屈服,敢於與地鐵工公司打官司;馬丁·路德·金討厭屈服,敢於領導民權運動。我發現我的討厭屈服或許不夠勇敢真實。柴靜說:“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最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厲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棄的人,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這也許就是高中物理老師所說的大心量吧!放大心量,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也一直在嘗試。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兩會的存在,是因為有人相信它能改善民生。通過嘗試,柴靜換了個方式做兩會。從小區說起,將兩會回歸生活,在報道兩會期間,柴靜親眼見證很多記者的花架子採訪。新聞是選擇的結果,是人來選擇呈現什麼。柴靜做她認為該做的事,也許沒人認同,但這事跟別人沒關係,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想想現在,我有很多想法,但多半沒有實行,看到柴靜做兩會採訪,她的不妥協,有原則,敢嘗試都是我所嚮往的,我想我該做些改變了。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我們常常同情我們眼中的弱智,記者也常常情緒化,不知不覺便脫離了真相。土地買賣事件的陳坤志並不是完全的惡,所謂的受害者同樣也不是完全的善。在這件事中沒有人是正義的。柴靜逐漸地意識到,自己不能輕易對任何事物發表評論,做調查的記者很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民請命”的帽子,但必須要在涕淚交加中尋找真相,將真相展現給大眾才是最重要的。或許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好中必有壞,善中必有惡,我不能只看到一面便想當然,對於事物要更多角度觀察。其實,我討厭的人,他的可愛之處還有很多。其實我厭惡的事情,它正改變着我的生活。

  只求了解與認識自己

  這章講述的是“虐貓事件”,如果我沒有讀這篇文章,如果我看到“虐貓”視頻,我一定會大聲譴責虐貓人,認為她心理變態,毫無道德。但看到她的生活因“虐貓”而無法繼續,看到她悲慘的人生遭遇,聽她講述自己內心的苦,聽她說她人性惡的同時心中仍存善的事實,我的心情很複雜。當初她做出這樣的行為以後就已經錯了,既然她都錯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跟着她一起錯。她攻擊動物,而我們攻擊了她。攻擊的背後是在發泄,發泄當時憤怒的感情。柴靜認識到,一個片子里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着,他自己就會流淌出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也認識到,不要去苛責他人,自己記住不跟隨着做錯就可以了。記住,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惡共存,而究竟是善多些還是惡多些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很多人有思維定式,認為事情的發展就應該怎樣。就像記者採訪地震有意報道好的一樣。但年齡不到很難意識到,直到今天柴靜才認識到,採訪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印證自己已經相好的主題,這個主題不管有多正確,都是一種妨害。如何突破思維定式是我要探尋好久的吧!吳冠中說:“青年不一定新,有遺老還有遺少。真正的新是革新,創造,探索,不被舊的傳統拖累,不被原來的權威所壓倒。新青年就是不顧一切地,只要是真理,就敢於談新的東西。”他這句話或許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吧,我是新青年,我要敢於質疑。

  事實就是如此

  這章講述的陝西華南虎事件,周正龍拿着一張照片聲稱自己拍到了華南虎,於是林業局的局長堅持認為華南虎的存在不容置疑。當整個事件被宣布為一場騙局時,我們回觀整個事件。周正龍的謊言或許出於他對財富、名望的貪婪。而林業局局長的“不容置疑”卻是出於“相信”,他相信他的下級,他的下級相信農民出身的周正龍,這一連串的相信背後是他們的工作作風的不嚴謹、不科學。新聞追求真相,我們每一個公民也追求真相。陳虻曾告訴柴靜寬容的基礎是理解,知道這次華南虎事件,柴靜才明白他的意思—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對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這種寬容是媒體需要的,要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式,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有些話,只有放到真實的事中才能理解它的含義,就像精彩的大學必不悠閑一樣。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四川地震,我還記得那個時候電視上都是災區的報道,捐款活動有很多,我捐了50元,可以說是那個時候我的“大錢”了,之所以卷的毫不吝嗇,是因為我真的意識到在自然災害下,人類的無可奈何,面對災難,我們不同的人都是一家人。當時柴靜對新聞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真實的報道。不需要有記者說很多的話,發表感想。更不需要去揭開他們的傷疤,敘述悲痛。這些真實的鏡頭,讓我的心裡很痛。雖然大家都在重建四川,可有太多的地方留有痕迹。這些痕迹會讓他們失控,不敢面對。失去孩子的父母會在兒童節的時候想起他們可愛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孩子會在每一次放學回家的時候想起他們曾經帶來的那份溫暖,這就是真實的生活,無法逃避,沒法超越。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對於奧運,我向來只關注冠軍,當然大多數的人也都是如此。柴靜的一期《奧運瞬間》讓我知道平常才是生活,尋常才是人生哲學。最讓我感動的是柴靜這些人對新聞的熱愛,對自己的熱愛。喜歡他們的行動,可以做一期節目,不知道給誰做的節目,但動力滿滿。《紐約時報》的老編輯Clark對柴靜說:“不要去聽那些聲音,你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這句話和我最喜歡的老師告訴我的一樣,我聽她的話,平和地度過大一,不聽其他人的不滿,平和地對待生活,把持好自己,回報會撒在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我就生活在這裡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要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跟隨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陳虻說:“不是說你把採訪對象不願意說的一句話套出來叫牛逼,把他和你都置於風險之中,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你這句話,你還有什麼?”他解釋:“你的主題要蘊含在結構里,不要蘊含在隻言片語里,要追求整個結構的力量。”柴靜在採訪陳錫文得時候才明白這話的意思,不是她在引導提問,是邏輯在引導她,邏輯自會把鏈條只只咬合,使任何一環不能拆解,這鏈條就是結構。這是征地問題帶給柴靜的認識。而對於我有更深的感受,我經歷過一次動遷,親身體會過動遷給農民帶來的災難。政府用20萬買一畝地,變會收益200萬,農民即便獲得眼前利益,但他們長久的利益是無法維持的。我親眼見很多動遷戶拿着錢“瀟洒”,而四年後的今天,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狼狽。自治,本就是一個解縛的過程。解,不是一扯兩斷,是需要找到線頭,以柔和手勢輕輕一抽,讓一切歸於本來應然。真心希望征地制度可以將自治權還給農民。

  無能的力量

  這章中的老師盧安克,讓我對很多固若金湯的常識和價值觀產生疑問,我的沒有創造力早就從幼兒園的學習中註定了?在大學學食品之前,我的願望一直是當老師,我認為當老師的生活規律,每天面對花朵的心情應該會很好,我認為如此注重學歷的社會,老師可以賺到很多錢。但了解了盧安克的教師生活,我發現我教書的心愿是多麼不純潔,我的想法又是多麼的世俗。此刻,我再次想到了我摯愛的物理老師,她和我們相處的很好,我們對她的感情是特殊的。盧安克說:“跟他溝通沒有用,跟他一起行動有用。創作就是這個道理,一起做某件事情,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我們和物理老師間特殊的情感,也正是一起熬夜,一起過生日,一起去康復中心這很多共同的行為所產生的吧!我想當老師想當可以和同學們融合在一起的老師。“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美麗的語言,踐行的諾言。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這章的事件主人公是葯家鑫,我在《今日說法》中看到過這個案件。在路一鳴的講述中我並沒有哭,只是驚訝於葯家鑫的行為,對張妙的死表示委屈,對葯家鑫的死刑表示惋惜。這次在柴靜的講述中,我哭了。我了解了葯家鑫的生活經歷,我感受着葯家人和張家人在失去親人後那撕心裂肺的痛,我意識到生與死只在一瞬間,無奈慌亂的心可以將一個人的未來熄滅。我開始思考死刑的正確性。張妙的死無法改變,但葯家鑫活着,我們卻用毒藥讓他死去,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失掉,沒等他綻放,沒等他枯萎。但是如果法律寬恕葯家鑫,這種惡劣的傷害他人,影響社會的事情便會不斷上演,國有國法,無法難以治國也。此刻的我是矛盾糾結的,這或許就是法官吳經熊所說的人性吧!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2007年之後,小組裡的人慢慢四散。但是日子就是日子,柴靜感謝老范、老郝這些人的存在,感謝他們原諒自己的偏激好勝,他們讓柴靜如此眷戀。而我也有如此眷戀的時光,我的高三,充滿忙碌,充滿疲憊,但疲憊才是最真實的,感謝我擁有一心為我好的老師同學,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父母親人。“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我不再與世界爭辯,如果離去的時刻鐘聲響起,讓我回頭看見你的笑臉”。

  陳虻不死

  電視人陳虻是柴靜電視生涯的導師,她原以為陳虻的死意味着導師的不在,其實不然,一個人的死去可以換一種形式生存,最喜歡陳虻的一段話:“你必須退讓的時候,就必須退讓。但你必須選擇機會前進的時候,必須前進。這是一種火候的拿捏,需要對自己的終極目標非常清醒,非常冷靜,對支撐這種目標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靜。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兒,退到一環,甚至脫靶都沒有關係。環境需要你脫靶的時候,你可以脫靶,這就是運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那是墮落。”這段話在我看來是陳虻老師教我走大學路,常迷失的自己要開始找尋方向。

  這是一本暢銷書,起初我認為是柴靜的名氣使書暢銷,知道讀完這本書我才感受到這本書的魅力,即便我不學新聞。感謝柴靜讓我體會到另一種生命的可能,我相信讀書震撼感動的同時我在成長。

您正在瀏覽: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論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