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高中讀後感

高中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高中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於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里就有30具屍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着石塊”,揭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眾生命的無視。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屍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一個細節寫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眾的同情。

  “1月3日:這些城陷後放下武器的中國兵當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殺,這是非常殘忍的,而且絕對違反國際法;在攻城的時候,大約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乾渠里大約有3000具屍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於奉獻的人。

  為了紀念拉貝先生,1997年,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彷彿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影。

  篇五:愛德華的奇妙之旅讀後感

  “用途就在於他是愛德華。”——題記

  愛德華的“主人”們:阿比林(愛德華)→內莉、勞倫斯(蘇珊娜)→布爾、露西(馬隆)→薩拉、布賴斯(詹理斯)→阿比林(愛德華)。

  在故事的開頭,愛德華還只是一隻自以為是的兔子,會激動、會惱怒,但更常的是冷漠,哪怕面對愛他的小姑娘阿比林也感受不到愛。那時,整夜凝視的星星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安慰,卻也止於莫名而已,還是空洞的——直到他聽了佩勒格里娜講的故事。

  “就像沒有月亮的夜空中的繁星一樣閃閃發光”,一遍一遍重複這句話並感到慰藉的愛德華,大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星空,已經開始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假想卻算是實體的主角。

  可是“如果沒有愛,一個故事怎麼會有幸福的結局”?

  於是愛德華也在航行中(並非偶然地)落到船外,離開了阿比林(懷錶也丟了),開始了他的“奇妙之旅”。

  旅途的第一站是內莉和勞倫斯,告別時愛德華第一次懂得了心痛的感覺,在心裡叫出了他們倆的名字。

  第二站是布爾和他的狗露西,此時的星空不再空洞,愛德華已經能說出他們,和愛人們的名字。想到愛他的阿比林愛德華能感覺到胸口劇痛,和布爾、露西被迫分開時初初也懂得了再見的涵義

  第三站是魯思兄妹家,薩拉是愛德華第一次愛上的人,懂得了被唯一需要和想保護的感覺,卻無能為力地看着她死去。

  愛德華心碎了,緊接着瓷做的身體也被摔成了碎片。後來身體被盧修斯復原,心卻還是絕望而孤獨的,大概有愛的故事也並不一定有完美的結局。

  在盧修斯的玩具店裡,愛德華認識了一個足有一百歲的老娃娃,她在被領走前告訴他打開你的心扉,會有人來接你。愛德華一邊告訴自己不要相信,一遍再次敞開了自己破碎過的心。

  就這樣,愛德華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故事的最後,再遇見已經長大、成為人母,脖子上還仍然掛着他的懷錶的阿比林(這是我最喜歡的橋段之一)。

  “他是做什麼的?”

  “他什麼也不做。”

  “那他有什麼用途呢?”

  “用途就在於他是愛德華。”

  “用途就在於他是愛德華”,不論過去多少年,阿比林仍然是那個愛着她、會等他的小姑娘。此時,愛德華也經歷了心碎和等待,學會了什麼是愛,心從空洞變得飽滿,一個圈繞回來,終於到了幸福的結局。

  篇六: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一部無比熱門的書,在學校的圖書館要預約好久才可以借到,熱門有其熱門的原因,看完厚厚的三大本,確實是受益非淺,感觸頗深。

  路遙,傑出的中國作家,他在用生命寫作。身患癌症的他,堅持寫作,當寫到本書的三分之二的時候已經病入膏肓,但他依舊用毅力,默默地耕耘着這片他熱愛的土地。

  《平凡的世界》,一部恢弘的歷史史詩,看到的,是上世紀70到80年代的時代巨變,看到的是平凡世界里的或溫情或無情或美好或醜陋;看到的是站在歷史潮頭的青年,為生存為理想而努力。

  愛上一個黝黑、矯健、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孫少平。在飢餓、貧寒中堅持求學;不甘平靜地生活在雙水村中,追逐心中的夢想,來到了黃原城;對苦難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在礦井裡艱苦的工作;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看書學習;孝敬父母,關愛妹妹,收入微薄,也不忘給父母妹妹寄錢;真誠善良,與王世才、嫂子、明明、小黑子的親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受傷后,堅強地站起來,重拾生命的希望;理智果斷地拒絕金秀的愛;自立自強,拒絕吳仲平和妹妹調到省城的幫助。太多太多的美好品質打動着我,像曉霞一樣,愛上了這名農民出身的煤礦工人。

  田曉霞,新時代的美麗女性,有知識有見識,有理想有上進心,不顧地位不平,深愛着少平,面對自己的未來,追隨自己的內心,沒有選擇自己不喜愛的教師職業,更不屑與依靠父親的關係進入行政機關。至死,曉霞依舊美麗。

  孫少安,因為受教育的程度有限,他有一定的農民的局限性,但他又不同於普通農民,他有責任心有擔當,孝敬父母、幫助鄉民、重修學校,知識有限但中華民族的美德無限;他突破農民的封閉性,有膽有識,先行責任制,率先辦起鄉鎮小磚廠;工作雖苦雖累,但樂此不疲;在磚廠破產後,雖然頹廢了一年,但孫少安沒有被打垮,後來又總結經驗,東山再起。

  秀蓮,典型的農家婦女,又有平凡勞動女性的淳樸,甚至是偉大!!我在看書時,總是覺得,這個“來路不明”的小媳婦,對於孫家是一個災禍,少安與潤葉的愛情修不成正果,草草娶來了秀蓮一定是個悲劇。不過我錯了,純真、善良的秀蓮,孝敬長輩,愛戀丈夫,勤勞吃苦,無怨無悔地奉獻。分家時,她顯現出自己的狹隘,但在少安創業時對少安的支持,對破產的少安不離不棄,安撫自己的丈夫,偷偷流淚也不在丈夫面前流淚,鼓勵支持少安東山再起,給少安力量,是少安溫暖的港灣堅強的後盾。

  孫玉厚和少安他媽、少安奶奶,一輩子勤勤懇懇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無怨無悔地勞作,就算貧苦也不失對生活的希望。他們保守老實,對後輩的行為選擇不了解,但他們是好長輩,他們不會束縛子孫飛翔的翅膀,看著兒子遠航,他們是祝福祈禱與守望,在孩子成功時,不驕不躁,本分生活,在孩子失敗時,永遠是孩子最可靠的臂膀。

  秀蓮和少安爸媽,艱苦時相親相愛,生活一有改變,就有了矛盾,後來經歷一場真正的災難,又和好如初。生活就是那麼美妙。

  厚厚的三本書,就快看完了。秀蓮的不幸,戛然而止,給我們留下了一片思考的空間,賣命工作又日漸消瘦,為秀蓮的病埋下鋪墊,但我相信,好人有好報,秀蓮的腫瘤一定是良性的,少安又有一定財力給秀蓮治病,秀蓮一定會好起來的。這也是剛剛致富的中國人所要面對的問題:掙錢重要,健康也重要,學會善待生活享受生活更重要。

  少平轉危為安,美男子為他臉上的疤感到傷心,我也知道,少安一定會振作起來的,而臉上的那道疤,是少平這輩子抹不去的勳章。看着書,我以為,有金秀的愛,有妹妹和准妹夫的幫忙,少平娶了金秀,到省城機關工作,少平的苦日子熬到頭的,這是故事的完美結局。後來,看完小說第一遍,少平拒絕了金秀,拒接了准妹夫的好意,回到了他的礦區。

  一開始,不甚理解,難道,少平要繼續在礦井裡工作,那這樣的生活什麼時候才是頭啊。又看了一遍,豁然開朗,原來我想的完美結局是那麼的平庸狹隘而不完美,少平理智對待愛情,不辜負金秀對自己的愛,自力更生,在屬於自己的天地里奮鬥,沒有放棄對曉霞所說的理想,考上礦業技校,他黑暗的礦井生活一定會熬到頭的,而他也一定會找到一個善良的適合他的好姑娘。

  篇七:紅手指讀後感

  這本書是東野先生的上乘作品了他穿插在故事節中對親情的反思讓我深受觸動。即使我覺得情節上還是有某些漏洞,但是漏洞不敵感動,這還在是一本好書。

  前原昭夫這個家庭,表面看上去很普通,但是裡面布滿了矛盾、自私和冷漠,是1個讓人心裡感受壓抑的家。丈夫昭夫是1個普通上班族,他缺乏一家之主應有的魄力和責任感,碰到異常沒有想到圓滑而又讓各方好過的解決方法,在婆媳關係呈現矛盾的時間,他沒有運用的調停,在妻子的任性和蠻橫中,任由媽媽七年看不到孫子一眼;在父親患老年痴獃的時間,他沒有拿出1個男人應有的擔當,屈於妻子的淫威底下,把照料的責任推給媽媽,自我撒手不管,即使是妹妹春美也比他付出更多的關心,是1個失職的丈夫和兒子。當父親過世之後,他不情不願地搬去和媽媽同住,但是囿於婆媳關係的僵硬居然提示和媽媽分開吃飯,我真的無法想象1個年輕時盡心儘力照看兒女的老人在暮年被冷落和孤立的情景!這是何等凄涼,簡直讓人脊背發寒!養兒子的事他也不曾管過,兒子直巳在學校被欺負孤立,在家被媽媽溺愛成性,沉迷玩撒尤甚萌生幼女癖,他都並了解,是1個失職的父親。家務從來沒碰過,尤甚連一條黑色領帶都找不到。昭夫逃避長子的責任,逃避良心的譴責,慢慢的對家裡的事不聞不問,讓家庭四分五裂,溫情不存。

  妻子八重子性格剛硬,自私自利,眼界狹隘,對公婆冷漠無情,對丈夫抱怨不停,把家庭氣氛搞得烏煙瘴氣。對兒子千依百順,包庇溺愛,當丈夫題出報警、和兒子談話的時間,她總是一味偏袒兒子,凡事以兒子為中心,說什麼“就算他是殺人犯,我也要愛護他到底”“他已經在反思,他也受了打擊”,也是因為有那樣的媽媽才呈現嬌縱出那樣的兒子!

  兒子直巳是1個處於青春期的墮落少年,他的幼稚、偏激、自私、冷酷、變態已經到了1個令人髮指的地步。假如說在小學時代被欺負孤立是可憐的,沒有得到父親的關心是家長的錯,但是單憑這些絕對不能構成他沉迷虛擬玩撒世界、冷漠自私、殘殺幼女的緣故。那樣的人我只能說:人渣、噁心、死小孩。他是1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就算錯在自我,也會把責任千方百計地推諉到他人身上,然後暴跳如雷。在殺人之後,他只管把屍體放在院子里,上樓逃到玩撒的世界中,把剩下的一切交給媽媽善後,尤甚沒有表現出半點愧疚,耍脾氣,砸東西,破口大罵,當媽媽為了處置屍體食慾全無的時間,他居然能夠事不關己吃完整部晚餐,由始至終躲在房間里讓媽媽幫自我搞定一切,我有緣故懷疑這個少年的精神已經呈現了重大異常。他在媽媽面前裝大王,實際上是1個膽小鬼,面對警察的盤問哭哭啼啼地交代事實,當被問及殺人原因的時間卻只說“都怪我媽媽”,不知責任為何物。假如攤上那樣的小孩,做媽媽的非常為難,非常痛楚,讓他自生自滅也不是,幫他擔起一切到最後還可能得到奚落和冷眼。那樣的人渣固然讓人咬牙切齒,但是他會變成那樣的人,媽媽難辭其咎。直巳本人也一味把錯誤推給媽媽,但是“未成年”三個字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他犯罪的擋箭牌,他個人甘於墮落,對生命不尊重,逃避現實,逃避責任也是不爭的事實,本人也應該負上好大的責任。我完整想不到面對那樣1個小孩,要怎麼教育和引導才能讓他融入到正常的社會當中。

  妹妹春美我只能說她很辛勞,明明已經家裡有哥哥,但是還在要為娘家奔波操勞成這個樣子,她對媽媽的愛和照看突出在昭夫之上。假如事產生在現實日常中,我想她的夫家對此會頗有微詞,但是因為故事的主角不是她,因此東野先生沒有展開來寫。

  其它人我不細談,就情節而言,這是1個沒有懸念的故事,但是它展現出來的家庭帶給我的思考是深遠的。1個不和睦的家庭並不是一兩個人的異常,而是每一個人的自私、冷漠、無所謂累加在一起的效果。我最討厭的八重子和直巳,他們的性格即使不好,但是假如昭夫能承擔一家之主應該做的事,絕對不會任由事態產生到這個地步。男人是1個家庭的老師,他的溫柔與寬容,堅強與意志都會傳染其它的家庭成員,就算妻子和兒子本身的性格再不好,在1個好的氛圍下也不會產生那麼的大的異常。這個家庭,假如經濟寬裕,社會地位較高的話,面對的異常就會少好多,丈夫不會因為沒錢而不能請人幫忙看護老人,妻子不會因為住房異常跟婆婆勉強度日,小孩不會那麼輕易受人欺負,因此說男人要做好實際不輕易啊…

  這本書的要點是:我們“把媽媽都當成什麼了”,我們是如何對待生養自我的媽媽,有沒有試着去了解他們的辛酸?有沒有想要分擔他們痛楚?有沒有盡到做兒女的責任?這些異常看起來很輕,但是假如做不到就有可能產生前原家那樣的慘劇。

  政惠奶奶兜了1個圈子向警察說明了真相,讓兒子懸崖勒馬,可令理解,但是這本書唯一讓我覺得有異常的地方是,政惠奶奶既然沒有痴獃,又一直在家,那麼為什麼在孫子殺人的時間她沒有阻止呢?作者缺乏必要的交代。另外1個沒說了解的地方是直巳,在審問的時間他最後說“……都怪我媽媽”,其中是否有什麼玄機?又是什麼置成他那樣扭曲的性格?只能有讀者自行想象。直巳的作案動機一直都停留在昭夫和八重子的猜測下,他本人並沒有真正承認過,整個查案的過程中直巳都被藏了起來,很少寫到,我本來認為這裡有什麼出人意料的詭計,論斷東野什麼都沒說。實際假如把這兩點交代了解會更出色的,但是瑕不掩瑜,《紅手指》仍不失為一本好書。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高中讀後感
網友評論
高中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