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毛澤東傳讀後感

毛澤東傳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毛澤東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毛澤東傳讀後感

  要想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的脈絡,繞不開的一個人就是人民軍隊和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毛主席。讀《毛澤東傳》,讓人不得不欽佩毛主席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樸實的生活作風,簡明厄要的文風,指揮若定的作戰風格,充滿辯證法的工作思路,處處體現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自傲,沒有架子,時時刻刻對革命的各項工作保持清醒的頭腦。

  毫無疑問,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各個方面,都值得我們這些人學習。共和國前進道路中的曲折和倒退,從毛主席的身上和毛主席的文獻中往往可以找到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毛主席對自己一生的工作,認為主要是兩點:一是趕走了日本鬼子和國民黨反動派,一是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評價毛主席的這兩項工作,第一點大家都沒有疑義。對第二點,用毛主席臨終前的話來說:支持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

  其實,如何評價毛主席的關鍵,正在於評價毛主席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一種常見的庸俗的解釋就是毛主席是為了黨內的權力鬥爭的需要而發動文化大革命。這是一種站在資產階級人生觀立場上做的主觀主義的解釋。它首先認為毛主席的人生價值就是要爭取滿足個人的權力欲。以此出發,來反對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對不對?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大眾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權的永不變色。而其矛頭指向的是黨內的那些意圖走資本主義路線的人。這些人雖然在昨天反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官僚資產階級並趕跑了他們,但是今天他們可能自己就要把自己變成另一個蔣介石因為他們不能從根本上同自己思想中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作鬥爭。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義歷史上的論功行賞的觀念充斥頭腦,不願意繼續保持無產階級的思想狀態,從而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不自覺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這種影響是如此廣泛,以至於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覺得處理起來極為困難。只有消滅了這種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否則,共產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所消滅的官僚資產階級,又會捲土重來。毛主席看到了這樣的局面,所以要發動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最終目的,是意圖用一種和平的方式消滅私有制乃至人民頭腦中對私有制的慾望。

  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難點在於,私有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多人只是以文化大革命為借口,來達到打擊異己的個人目的。這樣弄來弄去,實在達不到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最初目的。

  私有制心理的一種體現就是一些領導幹部以功臣自居,而忘記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忘記了革命勝利的根基是人民在付出了生命和鮮血的代價之後換來的,自己不過是參加了這個過程的執行而已,而絕不是自己的功勞。

  金剛經上講,“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像,人像,眾生相,則非菩薩”。那些革命者,奮不顧身的參加革命,等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卻有了“我相” - 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思想冒出來了。因此,這些人就不是革命者了,而是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

  由此看來,要想保持無產階級的本色,真是既困難又容易。說困難,是要人跟自己做鬥爭。說容易,方法實在簡單:無非是把自己的個人利益少考慮,多考慮集體利益。能夠做到這一點並終身實踐,一以貫之,實在不容易。而這正是毛主席不朽的秘密所在,也正是反動分子想怎麼樣抹黑也做不到的秘密所在。

  篇二:毛澤東傳讀後感

  哈佛大學的教授美國人羅斯。特里爾所着的《毛澤東傳》是西方數百種毛澤東傳中的最被推崇、最暢銷的作品之一,該書文筆流暢,讀後給人以史詩般的震撼。

  在人生開始階段默默無聞的毛澤東,卻有着特殊的性格和堅強的信念,上下求索找到拯救國家的道路。許多年以後,他成為地球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統治者,還領導着地球上人數最大的政黨,他的一句話,一道命令,思想上的一次變動,都會在這個國家內掀起驚濤駭浪。

  和大多數那個時代的先知先覺者不同,毛澤東的出生並不高貴,是位普通的農民的兒子。他也不像蔣介石、周恩來和鄧小平那般出國留過學。這使他的世界觀更貼近古代儒家的世界觀;同時也奇妙地證明了一點:傳統的中國固然要現代化、西化,然而達成目標的手段卻依舊是傳統的——依靠佔中國總人口近90%的農民。這是西化的先進者想不出的,也是麻木的守舊者沒本事做的,能夠完成這一目標的只有他--這位誕生於韶山沖東方之子。

  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個奇特的人,他的思想和哲學觀變化萬千,讓人琢磨不透。他既接受了西方的啟蒙思想,又受到俄國革命的啟發,骨子裡還浸着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再加上他強悍的意志力,使之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領袖。就像古代帝王可以終結亂世,一統天下,毛澤東也有能力將處於現代化夾縫中苦苦掙扎的,貧窮而落後的中國解救出來,他融合了各方的資源,創設新的秩序,帶來新的希望,建立新的中國。

  一個特殊的環境造就了一場特殊的革命,一場特殊的革命產生了一位特殊的領袖。毛澤東是一位“哲學王”,或是“聖王”。在柏拉圖的口中,這位“哲學王”負有教化大眾,帶領民眾走向至善境界的職責;而在古代儒家眼裡,“聖王”則是體察天地之道的人物。

  這位聖人在完成了革命事業后,開始着手將人民帶入他理想中的烏托邦。是人類自身有所局限嗎?不符合常理的希望,對奇迹的嚮往,總是會孕育出某些歪曲,最終蛻變為絕望。事實證明,把國家交給一位“聖王”統治十分危險。歷史上對烏托邦的追求,幾乎全是以完全相反的結局收尾:法國大革命追求的是純凈的民主,最後“民主”卻變成了一隻多頭怪獸,需要每日用鮮血去祭祀;俄國革命追求沒有剝削的平等,可最後為了革命需要而存在的高度集權的政黨體制,異化為斯大林式的極權。

  悲劇總是一次次反覆,這個曾將幾萬萬中國人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的人,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奇思異想或是維持權力讓幾千萬人餓死,讓幾百萬人互相爭鬥,讓幾萬人的人生失去價值,或是讓幾百人從權力的最高處重重跌落……

  或許毛澤東天生適合當一位革命領袖,而不是一位溫和的治國者。在革命年代他的思想是為了應對當時的需要,然而在執政黨時期還對革命純潔性念念不忘就顯得有些怪異。此外,這些錯誤源流可以追溯到馬克思的思想,列寧創立的政黨以及斯大林在外交上的政策……鄧小平曾經說過,壞的政治制度能讓毛澤東這樣偉大的人也犯錯。

  讀罷《毛澤東傳》,讓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史為鑒,我們明白治理國家不能僅僅依靠少數幾位偉人,而是應當憑藉良好的普遍參與的政治制度,完善的保護自由的法律,以及理性、有思想的公民。

  篇三:毛澤東傳讀後感

  “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毛澤東

  毛澤東是我國着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新中國成立道路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同時,他個人本身也是具有非常出類拔萃的個人魅力與領導才能。這是我在看完金沖及編纂的《毛澤東傳》的所感所想的一個概括。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位偉人的風采吧!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沖農民毛貽昌家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澤東,字詠芝(后改潤之)。他們家的頭兩胎嬰兒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親生怕他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叩拜一塊巨石,認做乾娘,還取了個小名,叫石三伢子。

  幼年的毛澤東,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對農民的疾苦也體會很深。而父親對待自己的高壓手段,也培養了毛澤東最初的反抗心理。

  一九一三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到第一師範。與毛澤東差不多同時,一批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也紛紛考入第一師範,其中有蔡和森、張昆弟、陳章甫、羅學瓚、周世釗、李維漢、蕭子升、蕭子У取1糾匆咽切悴牛比毛澤東大十七歲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進來。在當時的湖南,一師堪稱培養新青年的搖籃。

  在經歷了一系列革命的洗禮后,毛澤東成長為一名有為的革命家,同時於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七日被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中國共產黨戰鬥。在經歷了八年抗戰與三年內戰後,毛澤東以及其領導的共產黨終於完成了對中國的解放,並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正式宣布新中國的成立。

  毛澤東主席是一個個性鮮明,才華橫溢的傑出的人物,我們應從他身上學到刻苦、樸素、勤學、肯乾等優良精神品質,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幫助他人,認真學習,正如梁啟超所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您正在瀏覽: 毛澤東傳讀後感
網友評論
毛澤東傳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