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防災減災日”教育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全國防災減災日”教育反思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汶川大地震已經兩年過去了,但那一幕幕悲痛欲絕的場面似乎還發生在昨天,不時在眼前晃動着。今天剛好是第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為了紀念“5.12”汶川大地震,懷念地震中遇難同胞,同時提高孩子們的防災意識。晨會課上,我讓孩子們再次重溫了那段令人記憶深刻的歷史,再次震撼了同學們的心靈。這是一段我們無法忘記的歷史,因為我們為此曾經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因此,在晨會課上,我還向孩子們講解一些有關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知識和技能,讓孩子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讓孩子們知道生命的重要性。最後,我還深入淺出地把常見的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洪澇等災害和山體滑坡等常識進行了簡單地介紹,我還結合本地的實際通俗易懂地對孩子們進行了“防災減災”安全教育。
如果我們的孩子還生命都無法得到保障,還談何教育呢?總的一句話,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不要忘記災害教育
2010年,我國可謂是多災多難。主要有:
2010年3月20日的風沙天氣帶給中國一場巨大的沙塵暴,來自內蒙古乾旱地區的沙塵蔓延數千公里抵達中國東部和南方地區。甚至揚塵天氣還影響至台灣和日本。
2010年初至今中國西南大面積乾旱,由最先的貴州現已漸漸擴散到雲南、四川、廣西等地。乾旱情況還在持續。
2010-4-9 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發生了四級左右地震
2010年4月14日早晨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屬於淺源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突然來臨的災難給我們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為我們民族而痛惜的同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災難可以避免嗎?能最大限度減小損失嗎?教育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對付自然災害,要以預防為主,如何預防自然災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教育理應包括災害教育,不包括災害教育的教育無疑是教育的災難。
教育可以讓人們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藉助教育這一手段,可以向廣大民眾傳播災害知識,如災害前兆、災害過程、災害機理、災害預防、減災防災措施、災害後果等各相關方面的內容,提高他們對災害的認識,從而提高其應對災害的心理素質和能力。但長期以來,由於忽視對國民的防災減災教育,國民的減災意識有待加強。
在災害教育方面,地理學科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一)中學地理教育在災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學地理課作為中學各學科中唯一的以人地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教材滲透着豐富的災害教育內容,是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1.是學生獲取自然災害知識的首要途徑。從教材結構看,它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係著眼,給予學生有關的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進而使學生認識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
2.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防災避災的意識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師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無一傷亡。談及成功經驗,就源於這個學校每個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的緊急疏散演習。地理課程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同時,從自然災害角度說,在地理教學中既要介紹各種自然災害的分佈、成因、危害,更要將防災減災的各種方法、措施、原則介紹給學生,加強學生在災害發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在突發性的災害中抗災救災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地理教學中的災害教育,就是讓學生了解地球上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讓人們了解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演變規律,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災害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一個方面。災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在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與工作中,能夠採取有效的行動,解決所遇到的環境、災害與發展問題,在作決策時,能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因此,通過災害教育可使學生形成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養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形成個人、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和關係模式。
(二)中學地理課程中災難教育的實施途徑
1.重構知識體系,實施“災害與預防”專題教育。從目前地理課程的教材來看,涉及到的自然災害大致可分為以下4類:
(1)氣象災害:氣象災害種類繁多,不僅包括颱風、暴雨、冰雹、大風、雷暴、暴風雪等天氣災害,還包括乾旱、洪澇、持續高溫、雪災等氣候災害,沙漠化、山體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蟲害、海嘯等氣象次生災害或衍生災害也時有發生。
(2)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種類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化、海水入侵、地下水變異、煤層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氣、黃土濕陷、泥沙淤積等,它可以在瞬間吞沒數十萬人的生命,將整座城市毀滅。
(3)生物災害:包括動物災害、植物災害和微生物災害。
(4)天文災害:如太陽表面、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瞬時或短時間內發生異常變化,強日冕物質拋射、大耀斑、高速太陽風、磁暴、電離層突然騷擾等,可引起衛星運行、通信、導航以及電站輸送網絡的混亂,危及人類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會經濟損失。
這些災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對象為整個地球表層系統,包括了這幾個圈層。
2.立足課堂教學,傳授預防災害的正確方法。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規律性,只有當條件具備時才會發生。要正確地看待自然災害:災害並不可怕,沒有災害意識和不具備防災減災知識和能力與技巧的人面對自然災害時,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才會導致可怕的自然災害的發生和增多。
結合中學地理教學有關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如在講氣旋和反氣旋的知識時,要告訴學生颱風就是一種氣旋,只不過是發生在熱帶洋麵的強烈氣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帶來狂風處還會帶來暴雨;寒潮就是反氣旋的活動,只不過是一種發源於寒冷的副極地的大陸氣旋,所以其氣流更乾燥、更寒冷。
要讓學生知道災害時自救與互救結合的有關知識,教給學生每種災害發生時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無策而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要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每種自然災害在剛開始形成之時,很多並不具有對人類生命財產的破壞能力,只有隨着它的發展和移動才會對生命財產具破壞能力。如果能在其發展過程中有針對性採取措施,是完全能夠預防和減小其破壞程度的。例如,水旱災害其本質是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勻。自然界的水資源分佈本身是不均勻的,如果能人為地干預其過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災害的發生。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是要注意結合有關內容提示學生思考。
3.廣泛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一是可以利用各種與自然環境相關的節日,如世界水日、地球日、國際減災日等節日,組織學生辦黑板報、牆報,進行知識競賽、演講比賽。二可以請地震、氣象、海洋、科技等部門的有關專家舉辦災害知識講座,加深學生對災害的認識,進一步強化災害意識的滲透。三是可以通過學校學生處組織學生進行防災疏散演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災害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掌握必要的逃生和救治的基本技能。四是可以通過災難來教育學生,如利用即時發生的雪災,地震、廣西等地的水災,颱風等災害,向學生傳輸防災減災思想。利用現實的災難,可以及時的培養學生災害哲學意識、災害心理意識、災害思想意識,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責任感、正義感、友誼和良心。
在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培養公民的災害意識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育應該成為災害教育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地理教育由於其學科的特點,成為災害教育的主陣地。在中學地理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介紹自然災害的類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最重要的還要教會學生防災減災的能力。
相關範文
- ·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方案
- ·防災減災日主題徵文
- ·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標語
- ·防災減災周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 ·2009年安全教育月活動方案&nbs
- ·防災減災宣傳標語
- ·防災減災責任書
- ·副市長在開展第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上
- ·校長在區第十六個“全國助殘日”座談會
- ·副市長在第次“全國助殘日”的講話
- ·第次“全國助殘日”電視動員講話
- ·副省長作“全國助殘日”廣播電視講話
- ·第次“全國助殘日”電視講話
- ·在“全國助殘日”上的講話
- ·國際減災日宣傳標語
- ·國防教育演講稿:一介平民的國防教育之
- ·國防教育演講稿:介心老師的國防教育情
- ·國防教育演講稿--時代 國防 責任
- ·“八一”建軍節國防教育演講稿—時代國
- ·參加“全國養成教育實驗學校”培訓的優
- ·教育反思 放手師愛收穫芬芳
- ·教育反思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 ·課堂《師說》教育反思
- ·初中教育反思
- ·“全國ic設計師職業認證”培訓考試合
- ·學校“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實施方案
- ·建設系統“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實施方
- ·防火減災有辦法一課後的反思
- ·救災日記
- ·落實防災責任堅持防治結合
- ·小學防災逃生演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