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掛職幹部心得體會

掛職幹部心得體會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pp958

  在熟悉新的工作環境的同時,角色定位是關鍵。一定要擺正位置。雖是掛職,不能失職;雖不參與分工,但不能當看客,千萬不能有臨時觀點,得過且過,把掛職當度假。要全身心投入,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仔細研究。在平時工作中,我自覺服從掛職單位領導安排的工作;直接或間接學習同事的工作方法,既不能把自己當作掛職單位的客人,又不能作為主人;團結同事,不亂髮表個人意見。在這次掛職中使我的領導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第二,新機遇。

  一定要珍惜機遇。現代的領導幹部需要有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懂得現代企業管理,懂得如何謀划發展,為經濟服務。我們從經濟欠發達鄉鎮到經濟發達地市體驗,組織選擇了我們,這個機遇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幹部的領導才能、經濟工作能力,需要在具體工作的實踐中形成。因此,我非常珍惜此次機會,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認真學習,刻苦鍛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

  第三,新認識。

  xx幹部具有普遍的敬業精神,崇尚實幹,遵守出勤制度,很少出現遲到、早退現象。當然他們工資、福利高,有車補,人人幾乎都有私家車,但這不是關鍵。主要是他們體現出來的服務精神。在正常的辦公中,無論是對象是誰,決不會出現推諉扯皮現象,首先茶一杯,笑顏相迎,能辦理的現場辦理,不能辦理的告訴原因。所以在掛職中,我有了新認識,就是要少講空話,不講條件,多做貢獻,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率先垂範,撲下身子抓落實,如此才能贏得信任,得到尊重,干成事情。

  總之,掛職鍛煉了我,積累了經驗,我回到原崗位將不斷研究、探索、實踐、總結,求真務實,盡心盡職為喀夏加爾鄉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作貢獻。

  篇三:掛職幹部心得體會

  我於2008年8月至10月,在宜都市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掛職學習,掛任園區黨工委委員。

  宜都,一個國土面積1357平方公里,總人口39.4萬人,轄4鄉5鎮1個街道辦事處2個管委會,湖北38個山區縣市之一。在2000年以來,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過20%的發展速度,社會經濟及城市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城市園林先進集體,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市,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等殊榮。

  一、宜都市工業園區基本概況

  在20世紀60年代,宜都作為中西部的一個中轉站,不僅是零售業產品的集散地,而且眾多的工業企業在此落戶發展,形成了以輕工業和機械、建材、化工以及小水電為主的“五小”工業區。宜都的經濟重心在工業,工業的發展又以宜都市工業園區為龍頭。宜都工業園區開始創建於2000年,2003年經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省政府公告予以保留。2006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同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告為全國第五批省級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800公頃,主要涉及轄區內長江沿線的紅花、高壩洲、枝城、陸城等鄉鎮。園區功能分區為三大板塊:第一,陶瓷機械工業板塊。以十里鋪村為中心,以宜昌新星、長江、惠宜等陶瓷企業為代表和以宜運、華宜等機械生產加工企業為代表;第二,電子醫藥工業板塊。以東陽光公司為主體和中心。第三,化工建材板塊。以枝城沿江等村為中心,以宜化、鄂中化工、斯帕爾、海南欣龍、華新水泥等企業為代表,重點發展原洋溪鎮所轄沿江地段。目前園區已完成開發面積近700公頃,每公頃工業用地投資強度為1500萬元。截止2008年9月底,園區98家規模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08億元,實現稅收2.5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

  二、工業園區管委會及內部機構的設置及職能定位

  管委會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市人民政府對工業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履行相關經濟管理、公共服務等政府職能。

  (一)管委會的主要職能:制定工業園區行政管理的規定並組織實施;組織編製工業園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園區內土地的統一規劃、徵用、開發等管理工作;統一規劃、管理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協調園區勞動和社會保障、人事、監察、規劃、國土、建設、環保、稅務、工商行政、質量技術監督等工作;負責園區內項目的申報、審批和審核及開發、引進工作。

  (二)管委會內部機構的設置及職能定位。作為一個行政管理機構,在配備了較完整的職能機構,如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項目協調辦公室、財政分局、國土分局等的同時,還擁有兩個經濟實體。一是國通公司,負責工業園區土地等資產的開發經營;從事園區水、電、路、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從事園區的土地開發和土地使用權轉讓,參與房地產經營;參與開發、投資或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引進資金、興辦企業;參與工業園區建設資金的籌集、融通。二是擔保公司,堅持政府主導、民營參與、規範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

  三、園區發展經驗的幾點思考

  (一)“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以觀念、機制、制度創新為保障,切實強化全民創業意識,最大限度地釋放全民創業熱情和創業能量,以創業推動發展,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加快致富,以創業促進和諧的全民創業氛圍為宜都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抓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二)園區工作職能領導地位的權威性。集計劃、規劃、國土、投資建設、項目論證、項目准入、財政為一體,直接為市委、政府負責的獨特職能確定了管委會在工業園區的領導地位和職能的權威性,減少了行政審批程序和環節,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

  (三)壓力分解,擺脫事務,明確職責,各司其職的工作方式。園區建設最難的征地和融資,宜都一直堅持征地政策不變,補償標準不變的原則,由園區管委會根據功能分區和項目建設的需要,下達征地計劃和資金計劃給項目所在鄉鎮,由鄉鎮負責征地和搬遷。園區根據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一是組織項目申報向上級爭取資金,二是依託國通公司為融資平台以資產抵押擔保向銀行申請項目支持,三是拍賣公司存量土地籌資。

  (四)明確優惠、落到實處的招商引資政策,低廉的地價,“親商”、“扶商”、“富商”、“保姆式”服務,“一站式”審批,一切為投資者着想的工作態度為投資宜都的企業享受到了真正的投資樂趣。

  四、利川工業園區建設的若干思考

  掛職鍛煉是一種新的工作體驗,需要學習、思考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學習了解和親身體會,我感到收穫很大,既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也認識到了差距和不足,感受之餘,更多的是思考。想起利川的工業園區建設,雖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但我們還是擁有平原地區,發達地方無法獲取的優勢條件。交通瓶頸即將得到改善,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的基礎條件也得到有效突破,目前我們應該做的是積極創造條件,以東部產業轉移的契機,大力推進園區開發建設。近年來,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隨着土地、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逐漸上升,產業升級變革的壓力越來越大,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型產業選擇向中西部轉移和外遷,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為利川加快發展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機遇,正確認清形勢,積極謀划主動出擊,憑藉這場產業轉移的東風招商引資進工業園區,促進園區建設,促進利川經濟大發展。

  (一)利川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形勢

  利川工業園區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比較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利川市承東啟西、居中獨厚,宜萬鐵路、利渝鐵路貫穿東西,滬蓉西高速橫穿全境。從市區到萬州、恩施機場只需要60分鐘。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人流、物流環境為承接產業轉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具備為東部企業提供產業配套的優勢。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需要有良好的基礎、產品配套、經營環境、技術和人才支撐。目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宜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可為東部企業投資發展提供較低的經營成本和最優的投資載體,對於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有着較強的吸引力。三是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近年來,利川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個品牌,影響越來越大,從人文環境到投資環境和招商政策都得到了突破性的改變。利川將會為打造投資樂園不遺餘力。四是具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利川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充沛,適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與沿海地區相比,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

  (二)推進利川工業園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對策

  1、認清發展形勢,統一對承接產業轉移重要性的認識。目前我們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總體思想上要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切實增強主動參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緊迫感,堅決破除各種意識的、傳統的、體制的以及人為的障礙,在開放開發上、在環境建設上、在用人機制上為承接產業轉移營造良好的氛圍。進一步解放思想,做到用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增強合作共贏意識,善於運用市場機制配置各類資源,大力推進全民創業,一視同仁地對待各類市場主體,為各種投資者創造平等競爭,互相促進的良好環境。

  2、採取有效舉措,夯實承接產業轉移的平台加快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在工業,出路在招商。因此,必須切實夯實產業轉移的承接平台和招商平台。加快園區建設,打造有吸引力的投資載體。一是加快園區管理體制創新,將制度和措施落到實處。全力打造園區既是行政管理又是經濟實體的格局,在園區的管理體制上實行市場化、企業化的運作方式,從根本上改革園區的管理體制,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實現政企、政事、政資分開,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二是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規劃要有大手筆,突出產業特色,加強生態建設,提升園區品位,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三是加快園區發展速度。要切實加強園區的產業建設,增強規模效益,引導建立產業集群。

  3、強化工作機構,形成有競爭力的招商機制。招商引資是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必然途徑。必須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動、社會聯動的工作機制不動搖;堅持對招商引資實行目標管理不動搖;堅持對招商引資給鼓勵、給優惠的政策不動搖。

  (三)突出工作重點,創新招商引資的軟硬環境

  要突出把招商引資力量整合起來,在政策、渠道、方法、機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

  1、做好對外聯繫與交流工作。一方面要推動與東部地區政府間的合作,充分發揮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平台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加強民間的交流和溝通。主要加強開展經貿、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動。促進雙邊高層互訪,爭取與東部一些市結為經濟合作市,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交流、溝通、協調機制。二是定期舉辦項目投資洽談、產品推薦、進出口貿易、科技合作、企業家互訪、民間交流等活動,把雙方或多方的合作與發展不斷引向深入。同時加強幹部掛職、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幹部的雙邊互動,熟悉情況、密切感情、掌握信息。三是建立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的工作格局。政府重點在架橋、搭台上下功夫,抓好規劃和組織;部門重點在具體組織上下功夫,創造良好的合作環境;企業重點在引進項目、做大做強產業上下功夫,主動上門招商引資,引進資金和技術,搞活機制。四是突出與東部地區的商會、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聯繫。

  2、加強產業鏈招商。產業鏈配套對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原材料供應與產品市場、資訊渠道等方面,配套環境的優劣決定着企業投資的取捨。因此要重點圍繞我市既定的主導產業和優勢資源,引進東部地區的先進技術、設備、管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3、搞好項目對接。鼓勵有能力的企業主動承接產業轉移,開闢新的貿易加工業務。把園區作為我市承接產業轉移的主戰場,明確園區產業定位,突出特色發展,使工業園區發展與本地優勢更好的結合起來,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工、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要把生態保護理念貫穿於承接產業轉移的整個過程中,對高污染、高物耗、低附加值的產業承接嚴加控制,要將承接產業轉移建立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4、發揮比較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規格運作,提高准入門檻,把握持續發展。要做好利用優勢資源的文章,要堅決避免小打小鬧,遍地開花。要堅持優勢資源由優勢企業來開發,大產業向大資本靠攏,做好重大工業儲備項目的規劃,取得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主動權。要吸引對旅遊業的戰略投資,按照建設“知名休閑度假旅遊勝地”的要求,整合旅遊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文化創意,提高旅遊管理水平。

  5、突破瓶頸制約。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必須有承載項目的平台,有擴大投入的渠道,有保障流通的基礎設施。園區土地、物流等方面的狀況,已成為招商引資的“瓶頸”。一是要破解用地難題。沒有土地,再好的項目也引不進來。因此要嚴格項目用地管理,既抓增量的供給,更抓存量的盤活。二是加強信用建設,拓寬融資渠道。政府的信用、企業的信用都是一個市場,市場體制是否完善,經營效益如何是各種金融信貸機構是否投資的關鍵,講誠信,重信用,大力營造信用環境,同時壯大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形成良好的金融競爭氛圍。三是完善物流體系。產業能否順利轉移,取決於“交通”和“流通”,而流通的基礎是交通。一定要突出交通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做到交通設施首先對接。

  6、優化服務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硬環境是基礎,軟環境是核心。現在各地招商引資拼優惠政策的空間已經不大,主要是在改善軟環境,特別是服務環境方面下大功夫。必須真正把投資環境作為“生命線”來抓。要斬斷部門與收費罰款間的利益聯繫,從嚴約束和規範部門行為,嚴禁亂檢查亂罰款。要整治項目建設施工環境,抓一批典型,查一批案件,攻破一批難點,消除一批痼疾,給客商以更多的安全感、親切感、自由感,打造“親商”、“扶商”、“富商”的“金字招牌”。

  (四)把握四個統籌,促進園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統籌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促進優勢產業協調發展。在業已形成的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企業,繼續引進關聯企業,充實和壯大支柱產業;順應園區迅速擴張的趨勢,通過引進、開發、技術集成、合作配套等形式,着力培育一批市場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優勢產業,促進和提高園區工業整體水平。二是統籌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服務和管理體系,加快工業園區周邊各類商業設施、服務設施和綠化生態景觀建設,重點加強清江沿岸景觀的規劃和建設。三是統籌人才引進與學習提高,促進人與社會協調發展。堅持“政策引人、事業留人、環境育人”方針,按照人才優先戰略,加大招才引智和培訓提高力度。四是統籌兩手抓與兩手硬關係,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在經濟建設有序推進的同時,保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全方位提升服務水平,幫助企業創造最佳競爭力;堅持“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加強園區管理機構的自身建設,努力使園區管委會成為政府職能轉變的示範。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掛職幹部心得體會
網友評論
掛職幹部心得體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