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超時空接觸影評

超時空接觸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超時空接觸影評(一)

  在看這部影片之前,便已經知道,美國人大部分相信這部影片所講述的內容。我看完之後,我相信,不僅是老美,大部分看過這個電影的朋友都會驚訝於這部影片的“真實性”。

  一、關於外星人接觸

  影片里有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當女主角的項目組找不到贊助經費的時候她說,去向好萊塢要贊助去,他們已經靠外星人賺了那麼多的錢。

  誠然,好萊塢這個巨大的電影機器,總是會在不時折騰點外星人來賺大家的眼球。過早的影片因為技術原因,很多已經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大概就從七十年代后回憶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和外星人有關的科幻片。

  影片中的外星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善意的,一類是惡意的。而善意的外星人裡面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便是斯皮爾博格指導的《E.T》和《第三類接觸》,而惡意的外星人,也是廣大觀眾最為喜愛的一種類型,這一類的影片往往有出色的聲色效果,如近年來難得的科幻精品——十年前的《ID4》(中文譯名為《天煞》或《獨立日》),還有《火星人玩轉地球》、《星河戰艦》以及去年上映的《世界之戰》,裡面的外星人無一不是窮凶極惡的傢伙。這一類影片,最為直接的反映了地球人對外來生命的一種恐懼,或者是便是一種對宇宙恐懼的客觀反映。

  上面提的這些我們所熟悉的外星人影片,可以說是一種具體化的第三類接觸影片,其表現為:

  1、影片內的外星人都是具有一個具體的形體,或者是被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不同於地球人體形的一種形體,這裡除了《火星人玩轉地球》以及《第三類接觸》中還保留着較為強烈的人類沙文主義的痕迹,其表現為裡面的外星人還有強烈的人類的形體特徵,但隨着特效技術的發展,影片里的外星人便越來越脫離人類形體特徵,如《星河戰艦》中的蟲以及《世界之戰》中的三足外星人。而較早的科幻片如改編自凡爾納的小說而拍攝《月球旅行記》以及這類的影片,影片內的外星人便乾脆是人類形體的模樣,而近年來一些關於外星人的影片由於經費的限制,也被設計成人類的模樣(如《K星訪客》),其原因和早前的科幻影片差不多。

  2、這些影片的外星人和人類大多無法找到一個和人類共同的溝通點。除了《第三類接觸》中嘗試用音樂來溝通之外,其他影片的人類與外星人的溝通基本是靠最為直接的形體動作來實現。從現在看來,斯皮爾博格在《第三類接觸》中找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間存在的最有可能產生共鳴的元素——音樂和數字這樣——,其思想意識還是比較超前,也對溝通有了更為理性的探索,而他的另外一部作品《E.T》便顯得浪漫的多。

  這兩個我暫且稱為“兩大原則”,供後面的文字引用。

  這便是對大家所熟悉的外星人影片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二、顛覆“兩大原則”

  《超時空接觸》和以往的科幻影片所不同的地方便是對我上面所提的“兩大原則”進行了不小的顛覆。

  首先便是外星人的形體問題。

  到了影片的結尾,我們始終沒有看到外星人的形體,外星人是化成人類形體的一種虛像來表現。這個手法,可以說是頗為吸引人的。因為這種處理方法,既保持了我們對外星人這種未知文明的神秘感,又保持了影片整體並不天馬行空的一種基調。

  再來便是影片最為出色的一個部分——外星人與地球人的溝通。

  除了影片最後,外星人化為人類的形體與人類直接用英語溝通略有點脫離於科學之外,之前的溝通都是用一種真實的,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溝通最到的實現方式是電波。這也是最為被觀眾所接受的一個細節,經過諸多媒體的報道,大家幾乎都明白,現在地球正在以電波的方式向宇宙發送溝通信息。

  當接收到電波后,外星人是以數學中的質數這種幾乎是宇宙共用的語言來進行初次溝通,這一個細節的處理上,使得影片的真實性又上了一層,從庸俗的角度來說,這給這部影片增加的科學性。

  再來便是所反饋的電波,最早讓人類看到外星人的圖像化信息是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奧運會上的講話。無線電波的速度接近光速,因此到了26光年外的織女星,織女星收到光波后再反饋信息直到我們收到,這一來一回去了52年,36年加上52年為88年,之間加上織女星人分析數據以及策劃於地球人的溝通花個幾年,電影里所表現的年份大約是在97年(這從影片內出現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便可以推算其年份),因此時間上也是相當吻合,這使得影片的可信度又高了一層。

  此時與外星人的溝通還僅僅是基礎層面上的,影片到了這個時候用一個隱藏的波段,帶出了與外星人溝通的一個飛躍,在其隱藏的波段中找到了圖像,並加以解密。這時得到了一個“對”和“錯”的溝通概念,到了這個時候,和外星人的溝通已經進入到相對先進的是非邏輯的層面上,而這個是否邏輯的發現,也是基於數學——從這點上可以看出,本片就溝通方面的層層疊進是比較嚴謹的。因此,影片的大半部分都在圍繞在如何溝通這個問題上,而此時,觀眾雖然沒有看到外星人,卻已經無時無刻不感到外星人的存在。

  到了是非邏輯的發現后,其他的溝通內容便順其自然的一點點的向我們展現,這裡,便不多作闡述了。如果別人要問,本片最大的看點是什麼?那無疑便是地球人與織女星人之間的“溝通”,縱然,他們大部分時間沒有正面溝通。

  再值得一提的便是影片末尾人類與織女星的正面溝通。可以說,這裡的溝通是最為遊離於影片風格之外的一次溝通,也是最為“不科學”的一次溝通。但仔細想想,倘若織女星人的科技領先我們許多,那麼找到一個可以和我們進行正常溝通的方式那也應該正常,當然,影片最後這種“溝通”方式也與影片的另一主旨有關,這裡下面可以說到。

  三、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這個也是本片所描述的一個重點。

  到底科學和宗教是否有衝突,難道他們就不能找到一個共同點,讓其和諧共存?影片讓一對情侶,一個是宗教主義者,一個是科學家,如此兩種不和諧的身份在影片內成為一對情侶,這便表達了本片的另外一個意圖——科學和宗教其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科學和宗教是誰也離不開誰。

  可以說,這個主題是本片的一大內涵所在。

  在影片里,女主角參加選拔的時候被問到“是否相信上帝”,這其實便涉及到一個信仰的問題了,而到了影片最後,女主角通過那個有強烈隱寓味道的飛行器,經過一系列的蠕蟲隧道到織女星,本身就充滿了宗教味道——代表着誕生——而誕生,便是宗教和科學的一個典型的“和諧”案例。這樣看來,貫穿影片的一個主題,甚至可以說推動整部影片劇情發展的最關鍵的內涵便是“信仰”,科學家需要信仰,這和宗教人士離不開信仰一樣的道理。而最後女主角在織女星上看到化身為自己父親的外星人,本身就充滿了天他及宗教的味道——因為女主角始終懷念他的父親,並且腦海里始終有那副畫的畫面,因此織女星人根據他的腦袋裡的所想給他構築了一個幾乎天堂般的世界,而這個天堂,也是因為女主角本身的信仰而“誕生”的。

  看過此片的朋友一定忘不了影片內無所不在對這個世界的諷刺,包括普通人和政府,而被影片賞識的人,其實都是屬於上面所說的有信仰的人,甚至可以說,諷刺眾人只是一個幌子,最主要的還是突出信仰這個主題。

  四、視覺

  再不科幻的科幻片,都總歸有點視覺效果的,本片也不例外,可以說,本片大部分時間都不存在我們在其他科幻片中所看過視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在飛行器還沒完工之前,這個片子看起來都象是一個科學記錄片。

  但後來影片的飛行器的製造,爆炸,以及女主角在隧道中穿梭,一直到最後在油畫一般的“夢境”中與織女星人的對話,可以說都是一次視覺享受,可以說影片最後出現的太空的景色以及“油畫”,都無一不給人天堂的感覺。也正是這種感覺,在這次純科學旅行中找到了一點宗教的感覺,這和我上面所說的本片的主旨是一致的。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超時空接觸影評
網友評論
超時空接觸影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