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天國王朝觀后感

天國王朝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天國王朝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天國王朝觀后感(一)

  毛慈航

  閑來無事,看了《天國王朝》導演剪輯版,平心而論,除了劇情與史實略有出入,影片的質量,無論是場景,氣氛,對歷史的考據還是演員的表現,都對得起影片那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長度。唯一令人不快的是彈幕上竟然為與影片完全無關的宋代撕逼了半天,各種大帽子隨便叩,而這樣的撕逼,與影片的主旨對照,再聯繫現實,實在是令人感慨良多。

  影片講述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前薩拉丁佔領耶路撒冷的情節,各方勢力對耶路撒冷的爭奪(無論是陣營內部還是陣營之間)構成了影片的主要線索。The kingdom of heaven,天堂之國,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耶路撒冷的確是當之無愧:所羅門王在這裡建築聖殿;耶穌基督在這裡出生,死亡與復活;穆罕穆德在這裡接受神的啟示……這裡有哭牆;聖墓大教堂;阿克薩清真寺;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多元的文化;悠久的歷史……以及,全副武裝的以色列士兵與不時發生的恐怖襲擊。在取得了極大進步的當代,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過去那個充滿了宗教狂熱的年代:三天內,法蘭克人讓他們嘗到了刀劍的滋味,共殺死十萬多人,抓走大批俘虜。——摘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軼史》。無論是基督徒中的那些聖殿騎士,還是穆斯林中的那位黑衣教士,就是這種狂熱最好的體現,在神的名義下要求進行戰爭,用神的光輝掩蓋罪惡。不知閃米特人的神看到兩撥人都打着他的名號互相征戰,是何感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正面角色的高尚就顯得彌足珍貴:主角伊貝林的貝里昂;麻風病國王鮑德溫四世;薩拉丁,這三位人物正是影片極力刻畫的形象:高尚;仁慈;敢戰而慎戰……也正是如此,影片着重刻畫了第一次兩軍對峙下的談判,而對那場著名的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一筆帶過。影片的最後,薩拉丁進入耶路撒冷朝聖,在經過聖墓教堂時,隨手扶正了一個十字架,面對耶穌墓時他選擇了繞之而過。這兩個細微的舉動,正是影片核心思想的體現——尊重與寬容,正是這樣的精神,使主角在戰場上被自己之前的俘虜放過,也最終與薩拉丁達成了協定,帶領全城居民安全地離開耶路撒冷;正是這種精神,使鮑德溫四世在內憂外患之中保持着耶路撒冷的繁榮與穩定;也正是這種精神,使薩拉丁名垂青史,作為伊斯蘭教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受到世人的敬仰。而作為反面出場的聖殿騎士,其歷史上的結局也耐人尋味:打着上帝的名號作惡多端,結果被教廷與法國王室剿滅,團長被宗教裁判所處以火刑……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影片結局,主角回到了家鄉,結果遇到了獅心王理查帶領的新的十字軍,的確,戰爭還遠未結束,十字軍在這之後又存在了上百年……耶路撒冷,天堂之國,神的應許之地,遍地流乳與蜜的土地,從巴比倫人,亞述人的征服,到一次次的十字軍,在到五次中東戰爭與綿延不絕的巴以衝突;從古文明的衝突,到宗教狂熱影響下的聖戰,再到現代大國之間的政治角力……The Kingdom Of Heaven,真的是天堂嗎?而十字軍東征雖然早已結束,可看看近年來中東所發生的種種,令人無言以對。The Kingdom Of Heaven,在這樣的世界中,反而成為了一個諷刺。

  神之所以為神,在於神的寬恕,而當缺少了寬恕,缺少了尊重與寬容,甚至為了一點無關的小事爭吵不休,The Kingdom Of Heaven,人間又何處去尋。

  註:影片中薩拉丁的扮演者加桑·馬蘇德 (Ghassan Massoud)現居敘利亞,在這樣的當下,願他一切安好。

  天國王朝觀后感(二)

  剛剛又花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時間把《天國王朝》看了一遍。記得上次是老季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我的,並在倪家裡看的。雖說外界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似乎不是特別的高,有的說演員的表演平庸無奇,有的說雖然更富野心,但顯然不如《角鬥士》。但我個人認為,能把它與很多經典之作做比較,就說明大家首先認可了他的層次。我不是專業的電影人,可能連電影愛好者都算不上,但作為自己來講,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

  一百個讀者,一百個哈姆雷特。對於這部電影,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認為這部電影是批判宗教的,特別是基督教。整部電影中可以說對上帝最不忠心的就要算兩個牧師了。一個是被主人公在開場就殺死的,一個則是耶路撒冷的主教。正如主角所說,主教大人的確是關於宗教,教會了我們許多許多。他們只不過是一些借神為名,來達到自己目的的人而已。

  電影中的幾個英雄人物,都對宗教有着自己的理解。男主人公起先離開店鋪,隨父前往耶路撒冷,只是為了得到救贖與寬恕。但當他歷盡艱辛來到聖城之後,在耶穌升天之處,才完全明白,能救贖自己的只有自己。在所謂的聖地,他感受不到一點兒上帝的氣息,說他不虔誠,那他便不會來到這裡,直到他埋下十字架的前一刻,他都是虔誠的,這種虔誠不亞於任何人。但在埋下十字架后,相信他已理解父親的遺願"王在勤王,王死則愛護百姓",這才是一個完美的騎士所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空洞的向上帝服務。而後,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本着仁慈與百姓的原則。事實證明,他贏得了榮耀,而不是聖堂騎士。

  耶路撒冷王和薩拉丁是兩位君主,是"以神之名義"出征的統帥。他們虔誠么,我不這麼認為,他們都深知備戰才能讓他們勝利,而不是神的恩寵。他們冷靜,不會因那些頭腦發熱自以為受到神的眷顧的人的衝動而失去原則。兩人定下的合約才是真正的和平之約,可以使天朝王國實現。聯想現今的社會,不同的價值體系其實和各個宗教是一樣的,與其本着"殺異教徒不算謀殺,是立功"的想法相互攻擊,還不如大家相互尊重,彼此共存。在電影的最後,薩拉丁一樣可以扶起倒下的十字架,安拉並沒有懲罰他,相反,伊斯蘭人以他為王。同樣,耶路撒冷王一樣告誡自己的騎士,同樣要保護百姓,無論其信仰。兩人都表現的對神極其恭敬,極其虔誠。但我認為,原因只因他們是統帥。想到了《大秦帝國》中衛殃在遷都時告訴孝公的一句話:"我們不信陰陽五行只說,但百姓信,我們就要信。"我認為,僅此而已。他們的虔誠,只因這樣可以凝聚人心,他們真正的知道宗教的本質。耶路撒冷是什麼?"Nothing""Everything".薩拉丁回答的何其精彩,何其大氣。耶路撒冷只是一座較大的城市而已,他什麼都不是,一點兒也不特殊。但他是萬千人精神的寄託,誰得到他,萬千人就會認為他是受到神的庇護的,因此便會得到人們的擁戴,有了萬民的擁戴,也就有了一切,而人們得到了精神的寄託后,虔誠的人們也就同樣有了一切,因此,於民於己,他代表着一切。有一天,當這份寄託已經不再,耶路撒冷,也許還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已吧。

  執政官似乎在最後,也明白了聖城的價值。如他自己所說,曾經他以為他是為上帝而戰,但慢慢的他才明白,他只不過是為了土地和財富。因此,他放棄了聖城,放棄了上帝。主人公父親的牧師一直十分虔誠,我認為他是迷惑的,他堅信着上帝,堅信着信仰,我覺得整部電影中,只有他是最終於信仰的人。他迷惑,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是否正確,只是在一步一步的追尋着心中上帝的腳步,即便赴死,也絕不後退。因此,在被敵人看下頭顱的時候,他仍然在會心的微笑,他似乎得到了解脫,一生的殺戮也彷彿在那一瞬間完全得到了救贖。如果真的有天國,他應該會住在其中吧。

  關於宗教說了這麼多,主要因為,我覺得現在的世界應當就像這部電影中,我認為的所追求的那樣(雖然不知導演是否為了表現這個)。東西方的價值體系可謂有很大的差異,比較強勢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一再的宣揚自己所謂的"自由世界""美國式自由".而例如向中國、阿拉伯等幾個較大的價值體系也在不斷的宣揚着自己,還有勢力較弱的,例如最原始的猶太教等,都在堅信着自己的信仰。我覺得,所有的價值觀沒有對錯之分,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存在一種普世的價值體系,包括所謂的"民主".這個世界要想成為真正的天朝,只有使大家相互尊重,相互諒解,大家共存,才能達到。而不是一味了排除異己,覺得只有自己是文明的,而其餘的價值體系都是野蠻的,無知的。我覺得這樣想的人才最可笑、最可悲、最無知。

  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是我看過電影后最大的感受。再說說幾個小的感受吧。

  首先有一個問題,我仍然十分的疑惑:到底該不該忌諱小惡呢?如果主人公答應繼承王位,可能死去的人會更少,他的仁慈,使更多的人死去,這到底對不對呢?任何人在小惡之前都不敢確定自己會不會揚成大善,那麼,在抉擇的時候,是應該揚大善不避小惡呢,還是應該勿以惡小而為之呢?我說過,前提是不知道自己能否揚成大善。

  我覺得,公平是爭取的,而不是要求的。強者給予公平,中者爭取公平,弱者才會要求公平。面對薩拉丁的二十萬大軍,主人公沒有乞和,他靠自己和大家的努力,使薩拉丁讓步,從而得到公平談判的機會。然而他畢竟當時力量有限,因此當時還算不得強者。因此,只有爭取,才有公平。奮戰,同樣可以讓敵人尊重你。

  還有,一個小情節,主人公所釋放的那個僕人。"你的品德,在你見到你的敵人之前,就會在他們當中流傳。"

  在主人公封大家為騎士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到榮耀的力量。

  看完后對很多細節其實有許多的想法,有很多說不出來,先寫這些吧,歡迎大家探討。只代表個人的一些看法,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您正在瀏覽: 天國王朝觀后感
網友評論
天國王朝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