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小說 > 舊聞舊事 > 清王朝“戰痘”300年,出了兩位麻子皇帝

清王朝“戰痘”300年,出了兩位麻子皇帝

手機:M版  分類:舊聞舊事  編輯:pp958

清王朝“戰痘”300年,出了兩位麻子皇帝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天花來了

  1649年——正是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春節剛過,北京城裡一片恐慌。並非是又有敵方的軍隊打過來了,而是天花(也稱痘疫)爆發了。消息在坊間迅速流傳。京城百姓亂作一團。正月三十日,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北京戶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無北京戶籍的生人(不論出痘與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約定帶出二十裡外”。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不啻是場災難:稍有發熱或生疥癬等瘡的百姓無不被驅逐。貧苦百姓被趕到城外,無居無食,往往將年幼體弱的子女拋棄道旁,任其餓死。老百姓們被驅趕,皇族大臣們則四處躲避。順治皇帝早早跑到城外的南苑避痘去了,留在城裡的滿清貴族們也一個個深宅緊閉,戰戰兢兢等待瘟疫早點過去。

  儘管重重設防,天花病毒卻防不勝防。農曆3月18日,順治帝的親叔叔豫親王多鐸在經歷了天花病毒數十天的折磨后,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這位被後來的乾隆帝贊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傑出將領當時年僅36歲。

  就在多鐸死前的三四十年,他的滿族祖先們還不知道天花為何物。事實上,祖祖輩輩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原本沒有天花這種疾病。他們世代生活的東北地區天寒地凍,地廣人稀,天花病毒很難存活與傳播,直到明朝末年中原地區仍流傳着“北虜不出痘”的說法。明朝末年,關內大批破產農民移民遼東,與建州女真雜處其間。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帶來了肆虐中原的天花病毒。

  順治之死

  入關那年,順治皇帝七歲。這位出生於關外、六歲登基的幼帝一直未曾出痘,入關后又必須居住於天花流行的北京,於是他的一生不得不處於高度戒備中。順治為自己在南苑和西苑各建了一處避痘所。但凡有一點風吹草動,便急忙奔往避痘,這樣的情形僅正史有載的就有五次之多。

  但天花卻總不放過他。1660年,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感染天花死亡。三四個月後,又一場天花疫情在京城蔓延,深陷痛苦之中的順治竟然忘了出城避痘——這一點倒是與民間傳說中那個情深義重的年輕皇帝形象相符。

  24歲的順治感染了天花。順治染上天花后,自知不起,召來他的親信大臣擬遺詔。在臨終前,選定了自己的繼承人。

  “戰痘”成功

  一位皇帝不幸因天花而斃命,另一位皇帝卻幸運地因天花而即位。在考慮繼承人的時候,順治帝比較喜歡次子福全,想立為儲君,而孝庄皇太后則堅持立第三子玄燁。病中的順治帝決定派人去徵詢他一向敬重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結果,湯若望力主立玄燁為儲君,理由很簡單——玄燁出過天花。於是順治皇帝遺命,立不足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承皇位。他就是清朝第一位“麻子皇帝”康熙。

  天花究竟殺死了多少中國人,至今沒有確切統計。但是,從世界的範圍來說,醫學史上的一個估計,是1.5億人。順治皇帝的八子六女,因天花八歲前死亡者為皇子四人,皇女五人,超過半數以上。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出痘,太子出痘期間,候選知縣傅為格照料有功,被提升為武昌通判。兩年後他奉召進了京。這個傅為格,後來成了防治天花史冊上的一個關鍵人物。

  傅為格懂得種痘之術——這正是當時一種先進的天花治療方法。這種起源於南方的民間種痘法,又叫吹鼻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旱苗法,一種叫水苗法。所謂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細末,加冰片、樟腦吹入種痘者鼻中;水苗法則是把患者痘痂用人奶或水稀釋,植入種痘者鼻中。種痘法使種痘者輕微染上天花癥狀,然後出天花,再通過中醫精心護理,使他們安全經過天花期,種痘者就會對天花有了免疫力。

  儘管這種“種痘法”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導致病人死亡,但康熙仍然命傅為格在皇子們中開始了種痘試驗。從此,皇子種痘防天花也作為制度正式確立下來。由於種痘,自康熙二十年以後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健康長大——而此前的15位皇子長大成年的僅有7位。

  隨着種痘法在宮中的成功,康熙帝開始了大規模地推行天花預防工作,把它從宮中推廣到民間。“戰痘”的成功,開創了清朝的鼎盛時代。

  不信牛痘只信“人痘”

  種痘法在中國的成功引起了外國的注意。那時,深受天花危害的並不僅僅是中國人,歐亞各國每年都有數以百萬的人被天花奪走生命,行之有效的天花預防技術為世界各國渴求。1688年,俄國醫生來北京學習種痘及檢痘法。18世紀,此法又由俄國傳至土耳其。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孟塔古1718年返英后,在國內大力提倡種痘,從此人痘接種在英國盛行起來。

  幼時也種過人痘的英國鄉村醫生詹納,偶然發現,牛也會得一種類似天花的“牛痘”,但病情會比人得天花平穩很多。1796年5月14日,詹納首次從正在患牛痘的擠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漿接種在一個八歲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比人痘法更加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種法由此面世。約十年後,葡萄牙醫生哈威脫將牛痘疫苗從馬尼拉帶到澳門。此後,東印度公司的英國醫生亞歷山大·皮爾遜,又把牛痘疫苗由澳門帶到廣州。從中國傳出去的人痘接種術,經過改良成為牛痘接種法,在世界轉了一個大圈子之後,又回到了它的故鄉——中國。

  但是,也許是由於某種奇怪的大國心態作祟,宮廷的御醫們對源自西方的牛痘接種法充耳不聞,仍舊抱着祖傳的人痘接種法為皇室貴族種痘。另一方面,天花的威脅也已經大大降低,御醫們也因此日益懈怠。嘉慶以後,皇子種痘制度變得形同虛設。咸豐帝在兩歲時,種痘險些失敗,雖經御醫精心調理保全性命,可在臉上卻留下了無法抹平的麻點,成了繼康熙之後的第二位“麻子皇帝”。

  御醫們仍然無意、或者不敢改進已經落後的人痘接種。1874年10月30日,咸豐與慈禧唯一的親生兒子,19歲的同治皇帝被確診感染了天花。面對同治越來越嚴重的病情,慈禧太后只會率領文武大臣,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供送痘神”。同年12月5日,滿身瘡痍的同治皇帝在一片求神拜佛的喧囂中,凄慘地告別了人世。而他駕崩的養心殿,恰恰是113年前順治皇帝命喪天花的地方。

  歷經兩次鴉片戰爭的清王朝,此時已是氣數將盡。

  (摘自《先鋒國家歷史》)

您正在瀏覽: 清王朝“戰痘”300年,出了兩位麻子皇帝
網友評論
清王朝“戰痘”300年,出了兩位麻子皇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