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安娜卡列尼娜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觀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緻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了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裡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覆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兩小時把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體上來說,電影拍得不錯,就是節奏快了點兒,以兩小時來概括安娜的一生顯得如此倉促,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能夠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個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紛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那樣表達到位的話,電影顯得有點空洞蒼白無力了。然而,電影也足以把整個小說人物的特徵反映出來,因為抓住了精華所在。
電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實身份是列夫。托爾斯泰,然而他僅僅是一個講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倫斯基、卡列寧——三個生存在同樣社會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給予我的感觸最多,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死時還沒懂得愛的真諦,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剛開始的這句話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許是因為這話我本身並不曾體會過,然而,俯觀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過的日子,感受過她的內心想法,到後來完全懂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種對愛的追求的精神,這是一股為愛犧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結局我始終不肯相信安娜會死去,而且是自殺,因為這種做法對一個明智的人來說本身是愚昧的,但是當時的社會卻逼得她去死,安娜實在是太可憐了。
可憐的安娜是個很真誠勇敢的人,但只能從她追求愛情方面來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說: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我並不想抨擊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愛的方式確實很另類,所以難以避開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覺得在追求愛情這個問題上,一切隨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身邊過日子,心裡卻在想着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讓我接受,當然,安娜也不會接受,所以她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愛情。關鍵是她選對了,卻沒有做對,她是以一個非常愚昧的做法開始她新的愛情,當了別人的情婦,紅杏出牆,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報應了。何況安娜本身太執着了,對愛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拋夫棄子,甚至懷疑自己的情人,跟伏倫斯基沒有很好的溝通,便斷絕了自己的出路。
總體上來說,安娜是一個可敬又可憐、勇敢有衝動的女人,她的性格註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命運。
伏倫斯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語說,愛江山更愛美人,伏倫斯基的一生證實了這句話。一個英俊瀟洒、事業有成的男人,一旦為了一個有夫之婦夜夜不能眠,這種情況確實很容易斷送他的一生。然而,伏倫斯基豁了出去,為了安娜,他確實曾經放下一切。伏倫斯基本來就是很聰明的人,他的想法並不像安娜那樣單純,他想擁有安娜,也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跟安娜僅僅擁有愛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聖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安娜的婚姻問題。
伏倫斯基給了我希望,我一直以為結局會很完滿,只要安娜等着離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簡單一切就柳暗花明,轉機可是存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話。可是安娜卻斷掉了我的希望,也斷送了伏倫斯基的一生。伏倫斯基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男人,我認為安娜真愛他就不應該懷疑他,真愛他就應該在背後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佔有他,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體現。用伏倫斯基的話來說,安娜確實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個好女人,我卻不會愛上這種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應該快快樂樂的,而安娜卻追求爛漫和曇花一現,甚至為此犧牲性命,實在是太無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對人生,身邊的人都得到了些什麼,丈夫沒了妻子,孩子沒了母親,情人沒有了活着意義,那豈是她一個人的事,一死了之還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讓我惋惜,伏倫斯基卻一直讓我感動,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樣。
卡列寧這個人一看就知道是很傳統的人,腳踏實地,事業有成,應該是個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懷疑這個人,可能是日久見人心吧。我在想,也許是他偽裝得太好的緣故,所以身邊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好人會不讓一個想見孩子想得痛徹心扉的母親見見自己的孩子?一個好人會讓一個自己愛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會。
所以,由此至終,卡列寧把自己包裝起來,滿口經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偽裝面具下展開他劣質的行為,他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小人。他自大,所以要佔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別人幸福;他無情,所以折磨妻子,他無義,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寧到底有什麼追求,看得出他並不愛享受生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真為這樣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電影我才發覺生活中我們也有他們的影子,為人處事存在他們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複他們走過的路,快快樂樂活在當下不是更好嗎?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觀后感
安娜卧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着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着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觀后感
看完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與丈夫卡列寧和年輕軍官弗倫斯伯爵的三角戀情在當時的社會形式下就是一個悲劇。當時的貴族們在舞會、晚會等公共場合閑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緋聞,第三者是他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弗倫斯跟安娜是在一個舞會上認識的,兩個人一見鍾情,起初安娜極力迴避弗倫斯的愛意,但是弗倫斯仍堅持 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終安娜與丈夫離婚,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在一起是卻有不停的矛盾、爭吵、流淚。安娜的丈夫卡列寧,當時俄國的政府官員,是一個唯利是圖,貪圖勳章和官爵的俄國貴族形象,是一個只會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虛偽小人。在聽到外面關於自己妻子的閑言閑語后,自己的第一反應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沒有夫妻間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對於丈夫的質問也不做任何解釋,她可能也知道自己越解釋丈夫越懷疑、越不相信。就讓時間來化解這一切。
兩人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是在一次賽馬場后,賽場中一直領先的弗倫斯的意外摔倒讓安娜頗為緊張,直為他擔心。因為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帶回家。最後兩人攤牌,為了自己的榮譽與地位,兩人分居,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兒子歸自己養,安娜則凈身出戶。在一番爭論無果的情況下。最後安娜投入了弗倫斯伯爵的懷抱。伯爵也因為她願意提前結束在軍隊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權。在之後安娜出入於公共場合中人們總會對她投來異樣的目光,背後對她議論紛紛,讓她渾身不自在。眾人的不理解和對兒子無止盡的思念讓安娜成日以淚洗臉,在懷了弗倫斯的孩子以後分娩時染上了重病。卡列寧來看她。一番勸導以後讓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頭。伯爵也因為輿論和之前各種社交的慾望做出了持槍自殺輕生,后被搶救回來。
當然,之前那個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騙她的兒子他的母親已經生病死了。這也讓安娜毅然的離去。她又面對不了跟伯爵在一起時貴族們一樣的目光,最後選擇了坐火車獨自出走,也不知道何處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最後安娜也悟出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多變。讓她最終倒向鐵軌自殺了。
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國的《水滸傳》中一章西門慶和潘金蓮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應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心的複雜。安娜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棄子;弗倫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戶對,最終兩個人生活了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下兩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終彼此傷害,彼此誤會,彼此厭惡。他們可能都後悔了,也許只有愛情是沒有用的。生活除了愛情,除了他們兩個。還需要有親情、友情、人間真情…生活中還有各種誘惑、各種慾望。也許它們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愛情與責任並不是一致的,雖然安娜和伯爵有愛情,但是安娜還有兒子,還有丈夫,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不可能為了愛情拋棄了責任,有了愛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許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組成的,有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夠沒有它。許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個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還會不斷演繹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劇,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借鑒,用它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要有一種好好活在當下的信念 。
相關範文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000字---安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 ·蘇菲瑪索《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
-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 ·看《安娜-卡列尼娜》談愛情
-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1000字
- ·王貴與安娜觀后感
-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 ·《波麗安娜》讀後感
- ·《波麗安娜長大了》讀後感700字
- ·《波麗安娜長大了》讀後感400字
- ·《波麗安娜》讀後感
- ·波麗安娜讀後感
- ·《波麗安娜長大了》讀後感
- ·讀《吉安娜:戰爭之潮》有感
- ·讀《波麗安娜長大了》有感
- ·我遇到了朋友安娜
- ·秋日的安娜
- ·秋——記戴安娜王妃.
- ·安娜女孩
- ·黨校學習影片觀后感:《甲午大海戰》觀
- ·法律電影觀后感:“中國法庭”觀后感
- ·《小孩不笨》觀后感
- ·《災難》觀后感
- ·貪慾之害觀后感
- ·《至高榮耀》觀后感
- ·《南極大冒險》觀后感600字
- ·家長《跑出一片天》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