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鋼琴師影評

鋼琴師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鋼琴師影評(一)

  除了通過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鋼琴師》,表達自己再明顯不過的意圖:關於猶太種族二戰血腥史的披露,以及對戰爭的譴責,若是導演波蘭斯基還有什麼寄託其中的話,那必然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禮讚。有人說電影結尾不好,看上去一部宣揚典型普世價值觀的影片,導演卻給了它一個再殘酷不過、卻真實無比的結尾,我們都希望那個人性尚存的德軍將領能最後得救,但他卻被結果在戰俘營——儘管原著自傳集是如此,可這也不絲毫影響人們意淫。

  因此,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往往都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有人喜歡真實,而更多的人還是喜歡告訴自己:“我思故我在”。

  真實的戰爭便是那樣,有個人性未泯的軍人,肯伸手相助那個可憐人,即使戲劇性十足,但也令人信服,因為即使是納粹,也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戰爭機器。而這個淪落到戰俘營的軍人隨後呢?很可惜,人品攢得還是不夠,沒辦法,這就是那個德國佬的命。很多人會這麼想,鋼琴師聽人說到這個消息,立馬放下手中的活,利用自己的名望,跑到戰俘營,將這個德國人救出來,其間,最好能有一個令所有人潸然的擁抱,包括我。

  回顧《鋼琴師》通篇,儘管導演始終站在猶太人的立場,但這也不妨礙他去刻畫其中的一些苟且偷生之輩,臨陣倒戈之輩,鼠竊狼流也是四處可見。我起初也覺得鋼琴師斯普爾曼,缺乏血性,對同胞的關懷往往在自己的人身安危前立馬化為泡影,但後來越來越覺得他的艱難,被流亡是他們無辜的宿命,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命的權利,在生命面前,民族大義和信仰堅持會顯得很薄弱,而更多時候,人是無法決定自己的處境的。

  這一點,很多人被那些附着在表面的東西所吸引,而最終本末倒置,甚至連判斷是非,迴避罪惡的能力都喪失了。

  和斯普爾曼有着相同經歷的猶太導演波蘭斯基,將德軍臉譜化,兇狠殘暴,但最後一刻還是鬆手了,為我們帶來一個有良知有人性的德軍上校。自信的民族總會以寬恕來對待仇恨。這也是一種真實,它不是遺忘,只是寬容。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對猶太人趕盡殺絕?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恨來自於他的家庭,他的母親與一個猶太鋼琴師偷情,這對他的童年家庭生活留下很多陰影;另一點猶太人頭腦精明、佔有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財富,但卻資本家嘴臉十足,為富不仁者屢屢有之,如那些猶太籍操控金融的大鱷,這一事實,已令很多人不滿,所以其實歐洲人對猶太人早已滿嘴怨言,只不過最後借希特勒的手解恨;最後是關於宗教,猶太人不信上帝,還喜歡冒犯上帝,而這是德國人乃至歐洲人摸不得的老虎尾巴。

  追求完片內的真實,也不應該忽視片外的真實,它令人觸目驚心,使我們不得不站在更高的地方審視這部影片。

  但不可否認,有些動機再飽滿、再信服,也不能影響人們對它導致的行動作出譴責。就像昆明暴恐案件的主犯者——東突恐怖分子,不能忽視的是,他們也有故土被分裂、信仰被侵犯的無辜,但他們以侵害無辜的生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身就遠超土地、民族、信仰的命題之上,人類社會發展這麼多年,有一些底線是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都不能觸碰的,包括對生命的尊重。

  電影《鋼琴師》是根據瓦拉迪斯勞斯普耳曼的真實自傳改編,這部自傳小說在當年一出世便引起轟動而暢銷海內外。但我總是想到斯普爾曼在回憶時的痛苦,或許有人會認為他一直在苟且偷生,他或許也會自責,對着稿紙淚流滿面的回想起一個又一個同胞被如何屠殺和欺侮的場景,但當幾十年後上百年後,這一切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依然還是會為斯普爾曼的倖存,一遍又一遍的激動,我們也感激他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快樂和尊嚴,為我們換回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讓人們為之警醒。

  這就是他存活的價值,無所謂對得起誰對不起誰,因為在生命面前,很多東西都不值一提。

  鋼琴師影評(二)

  對於鼎鼎大名的《鋼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聽說獲獎不少,衝著好萊塢模式的電影去看的,我又自以為是了一把。呵呵,還好自己之前的自以為是讓我對這電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戰為背景,以德國迫害猶太人為導火索,表現一個猶太鋼琴家在長達近13年的戰爭時期內如何生存,並堅持下來。說實話,情節很簡單,這麼說下來,任何人想的都會是那個鋼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堅毅,如何如何的堅強,如何如何的英雄,扛過那麼久,並生存下來。其實,不然,片中的鋼琴家就是一個人,一個超級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導演沒有將我們的主人公描寫的那麼偉大,那麼英雄,完全不是好萊塢喜歡的英雄模式。我們的鋼琴家,會為了五斗米折腰,該有的氣節在戰爭面前統統不見了。惱人的袖章,一邊罵著不帶,一邊掛在自己的胳膊上;為了飯,乞求一份工作;為了家人,架子是啥?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聲下氣求之前的愛慕之人,哪怕裝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噁心的想吐,哪怕像過街老鼠一樣居無定所……我們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間鋼琴家對於自己的處境到處找人幫忙的時候,我有點氣憤,為什麼不站出來,為什麼不跟他們一起去奮鬥,哪怕死了,也是光榮的。

  從一開始鋼琴家拒絕朋友的當警察的介紹,到後來鋼琴家被那個警察朋友救了,與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鋼琴,敗也鋼琴。到中間,鋼琴家乞求朋友幫忙送信,朋友說“出去很容易,難的是你怎麼在牆的那一邊生活”,再到鋼琴家賣表時說“飯比時間重要”,最後,鋼琴家找到一個罐頭,打開的時候撞見俄國上校,繼而彈琴,繼而交流,從始至終,鋼琴家帶着罐頭,生怕不見了似的。處處彰顯着一個人的活法。

  電影終究是電影,就算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那終究是電影,那麼就有電影特有的潛台詞。德國大兵對一個猶太老人的羞辱;一個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若你們抓我們癢,我們不會笑么?若你對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若你加害於我們,我們不應該復仇嗎?”;20波蘭幣一塊牛奶糖,全家人最後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時候,面對這鋼琴只能動動手指頭,使勁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時候,手指依然在彈。

  全片沒有將鋼琴家打造的像個英雄似的,就連搬磚的時候失誤被德軍打,一直受着,從未用手擋,朋友揶揄他說:真希望你彈鋼琴比你搬磚強。我想做為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出點力氣應該不算什麼,那麼,就是我們的鋼琴家在保護自己的手。

  最後,翻過牆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廢墟中無限被放大。在給德軍上校彈琴的時候,那種自由奔放。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的事情。上校手邊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幫助鋼琴家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鋼琴家吧。

  “戰爭結束后,你準備幹什麼?彈琴吧。”“你為什麼穿那件德軍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詞不多,但是戲挺足。一個鋼琴家,要演出的不僅僅是他的隱忍和堅毅,還有那雙手。

  鋼琴師影評(三)

  《鋼琴師》再現了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無情地殺戮,影片中刻畫了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為了生存僅為了生存而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手掌。在猶太區里飽受着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每天都在暗無天日地躲避。在納粹地毯式地搜索之下幾乎失去了生的希望,也是導演波蘭斯基的童年再現。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戰爭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為了生活我們渴望和平。”回憶影片我們甚至不願再次去看那過去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往事。設想:當我們坐在教室讀書時,突然一枚重型炸彈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學、你昔日的戀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們該怎麼辦,你也沒有能力去拯救,更慘地是你被敵人判成劣等人,當你走在街道上別人用另樣的眼光看着你因為你是劣等人,同時一批敵軍士兵時時不不時拿你戲耍一下,不高興就給你一槍。這又算什麼,當看着自己的親人被敵人帶走將被殺掉而自己……那是多麼揪心的痛,為了生存只能飽受屈辱,為了生存只能躲避現實,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愛的事默默放在心中;當多次碰到鋼琴時,平時那喜愛的事只能在心中奏響。正如《鋼琴師》的題頭語: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師用音樂與強權進行着征服與反征服。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逃離集中營的傳奇、一種求生信念的揮揚和對納粹暴行的揭露,波蘭斯基在破碎的視野上拔起悲劇的骨骸的同時,更講述一個在極度痛苦和壓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靈魂的人性故事。對於作者波蘭斯基平生最為人詬病之處,首先在於他的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放蕩不羈的個人生活。暴力和色情已滲透于波蘭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因為童年的特殊經歷,波蘭斯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係均抱持着一種危險和不安全的看法,作為一名電影導演,他從不諱言性愛是他創作的源泉,他不僅自己盡情享受着性愛的滋潤,他也試圖提醒他人應當以另一種態度對待生活、對待性愛。他的作品風格 恐懼感和神秘氣息一直籠罩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作品中波蘭斯基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回味歷史我們更加珍愛我們的生活,更加珍愛和平,為人性的完善,為了種族的延續,為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我們遠離戰爭。

  鋼琴師影評(四)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最終,幸運的是鋼琴師用他的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頑強活了下來。

  本電影通過一連串直白而又真實的畫面,展露出了納粹的殘酷無情,例如,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着歡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國軍官在一隊猶太人中挑出幾個瘦弱的讓他們趴在地上,然後一個個槍斃。他們殘忍地把人的生命當作了遊戲。還有,讓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鬯澇諑飛稀6鋼琴師正是這些事的經歷者和目擊者,然而在音樂的支撐下,鋼琴師頑強地追求着生命的機會。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現出鋼琴師斯皮爾曼對音樂強烈的熱愛之情。就是在一間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否則會暴露自己,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實的在進行着鋼琴的演奏會。也許,此時無聲的鋼琴之聲是鋼琴師生存的希望和動力了。最後,斯皮爾曼也是憑着他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喚醒了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從這位德國軍官上看,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軍人都是壞的,他們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戰爭結束后當鋼琴師趕到戰俘營時,德國的戰俘已經轉移了,而這位曾經救過鋼琴師的軍人最後還是死在了戰俘營裡面。

  導演通過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戰爭中某些人的堅強與勇敢,還深刻地揭露了許多社會現實。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國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壞的,有軟弱的也有堅強的。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應該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

您正在瀏覽: 鋼琴師影評
網友評論
鋼琴師影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