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標籤:一年級 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語文教學 小學數學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其中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特別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极參与數學學習活動。如在這節課中,讓通過“做玩具”等一系列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使學生掌握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以及本年段學生所具有的能力特徵。特別是在對學生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

  四、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上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標準》還指出“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作為數學教師要合理利用資源,儘可能的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一組連線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各種大小不同的圓和它的直徑有關,並通過對錯題,如“自行車車輪直徑7厘米”、“茶杯蓋的直徑5分米”等的辨析和藉助手勢比劃來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等諸多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備課時,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學生之所想,備學生之所需,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給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教學時,教師也應多關注學生,要敢於擺脫教材、教案的束縛,根據學生出現的實際情況,臨時適當地調整教案,開發和利用課堂的生成資源,使課堂成為一個資源生成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成為促進師生生命共同發展的場所。

  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后反思

  本案例教學以“學生”為本,體現數學是生活所需,實際所需,從而產生要學數學,要學有用的數學;體現數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反映數學的價值觀而設計的,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數學展現要源於生活

  總感到現在的小學生學數學學的特別的辛苦。數學課和數學作業,對於多數學生來說,只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符號的枯燥運算,很少有趣味可言。作為數學老師,我們不得不經常依賴數學之外的力量(如獎勵、懲罰、競爭等),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其實,數學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即便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例如,片斷一(我們學習過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說說日常生活中你所見到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如果我們把小學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現象或可能遇到的問題當作數學研究的對象,並且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嘗試去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的力量,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並且萌發主動學習和運用數學思維方式的動機。

  2.數學教學要超越生活

  數學知識雖然源於生活,但與現實的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畢竟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高度嚴密的學科。當數學教學找到了與生活的連接點,把數學現象規律用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來表現時,數學知識的學習就變的“通俗易懂”了。如本課教學中從“體”到“面”的展開教學,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物體上找長方形,接着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那麼你們能不能從其他的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充分體現由整體認識到局部探索的教學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學生認識與探索的難點。但並不是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公開課”,教學形式“五花八門”,教學過程卻沒有層次、深度,沒有從單純的“形式”提升到數學的理性分析上來,導致一堂“數學公開課”變成了“生活指導課”。

  3.數學學了要反映生活

  反映生活要求數學學了着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中需要數學,啟發學生從學習中感受數學思維方式及其力量,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弗賴登塔爾所提出的數學教育的四條教學原則中有一條是“數學現實”原則。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觀世界以及反映這個世界的各種數學概念,它的運算方法和數學知識結構,這就是所謂的“數學現實”,數學教學就是從學生具有的“數學現實”作為直接出發點,並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把經驗材料“數學化”。這就要求我們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使數學有親近性、現實性,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這種具體、生動、直觀的數學教育,可以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悟數學,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客觀世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教學過程的設計中要注意讓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注重引導他們去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存在。如片斷四設計:“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按排了對生活中交通標誌形狀的辨認,既鞏固可學習內容,又對學生進行了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教育,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統計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看、想、問、做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因此,我緊密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我利用班會課舉行聯誼會,問要買什麼水果?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樂於關注。有了這樣的情感,學生學起數學知識來,當然是事半功倍了。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如此以來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親身體會調查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並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了數學問題。

  2、抓住時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想自己所想,問自己所問的,說自己想說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說。要學會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幫助別人彌補不足之處。對別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責,而是學會提問。形成一種老師、學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結果,還要抓好時機,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促進他們個性素質的不斷優化。整節課學生不是靜靜的聽教師教,而是熱鬧的“動”起來。這是我呼喚學生“積极參与”與“合作交流”的成功之處。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始了,頭腦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漸佳了。

  3、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我注意到了對學生的評價,實現了方式多樣化,既有語言上的激勵,也有體態語的觸摸。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樣評價方式我除了用以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另外我還進行了一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鬥爭中增添了一份勇氣,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案例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學生對統計知識掌握的不夠到位,雖然本節課同學們一反課改以前的“靜”而是“勇敢”的“動”起來。然而因為“動”使得本節未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只完成複習統計表這一塊。另外,由於教師說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種,教師例舉的幾個學生比較感興趣,以至最後學生統計結果中選擇其他的學生最多,最後還是沒有決定好買什麼水果合適。這是我在設計時沒有想到的。

  從而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篇三: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都聰明靈活,想象力豐富,上課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學習成績比較理想。但也有少數幾個不足齡生和插班生基礎比較薄弱,作業髒亂,思考速度慢、書寫速度慢、對新知的理解也比較慢。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現將本人對這學期教學工作的一點思考總結如下:

  一,夯實基礎,努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蘊藏真理:一個學生如果大部分時間都被作業塞滿,就沒有了思考的時間,沒有了智力活動的時間,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學生負擔過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過重的學業負擔是對孩子的智力和體力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減負”的警鐘一直長鳴!但在小學低段教學中,計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對孩子的後期學習非常重要,如何讓孩子既能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又不會負擔過重呢?本學期,我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第一、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每節新授課都做到“有備而來”,認真閱讀教材、教參,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編者意圖,每個知識點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與前後相關知識聯繫和銜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溝壑。觀看優秀課例,積極徵求同組老師意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起點,確定每節課的重難點,思考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設計完備的教學預案。其次是努力增強教學技能,做到每堂課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加強師生交流,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最後,每節新授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事先準備好小黑板、作業紙等,注重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爭取每節課都留有一定的時間供學生練習鞏固,驗證教學效果,發現問題當堂解決。

  第二、及時鞏固與定期複習相結合。每節課新授知識都會在當時當天及時鞏固,第二天進行適當複習,一段時間後進行第二次複習,提高複習效率。本冊教材除了10個課時的小單元教學,其餘全是數與代數的知識,其中計算是教學的重點,為了幫助孩子提高計算速度,每節課課前花1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10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與退位減法口算題練習,通過一學期的堅持,效果顯著。

  第三、作業布置與批改。本學期我準備了教輔練習資料,精選練習,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布置作業,力求使每一次練習起到最大的效果。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認真及時地批改,並做好錯題記錄和分析,針對不同的錯誤分別採取個別輔導和集體評講的方式及時補救,根據錯題記錄和分析,制定階段複習計劃和期末複習計劃,做到有的放矢。

  二、關注全體,儘可能兼顧學優生的培優和學困生的輔導。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我們這樣的大班教學中,最難兼顧的是學優生的培優和學困生的輔導。因此,我努力在課堂教學和課後輔導中關注他們的成長: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學困生創造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為學優生提供思考空間;在課堂練習中,對學優生提出有挑戰性的要求的同時,加強個別輔導,不讓學困生掉隊。

  (二)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利用互動平台,創設空中課堂,鼓勵並指導學優生在課餘自學奧數。同時加大對後進生的輔導,不僅是知識上補缺補差,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提高學困生的成績,首先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其次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增強學習自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句話說的好:“教是為了不教。”不能讓補習伴隨孩子成長!  (三)加強家校聯繫,搭建良好的溝通平台,讓家長成為個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邊教邊研,取得較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本學期,我們班每天的數學作業,中等學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鐘完成(期末複習時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輕鬆地獨立完成。在作業批改中,很少有集體性錯誤,每天的62份作業中,全對作業一般都在45份到57份之間。

  (二)在課後輔導時發現,幾個學困生學習成績進步很大,如插班生z,進來時測試成績總在60分邊上,現在每次測試都在80分左右。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學習越來越輕鬆,上學期遇到他們學習上出現問題進行輔導時,總是費盡唇舌,啟而不發,本學期基本上都是一點就通,學困生輔導一般都在課間幾分鐘內完成,很少留到放學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善於思考,學習成績優異,學習狀態穩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實現專業成長。

  (一)繼續堅持並優化本學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學習問題,課後只做適當的鞏固,控制好課後作業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間的聯繫,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爭取家長更多的支持,致力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新知學完后,間隔多長時間安排二次複習鞏固,以什麼方式進行複習鞏固效果最好?針對不同的內容,努力尋求比較好的二次複習時間和複習方式。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