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姥姥的剪紙》為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裡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還是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麼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當我讀着作者後來寫的對姥姥臨終前的回憶時,教室里一片安靜,有的學生感動得甚至要流淚了。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篇二: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採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姥姥的剪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靈手巧、勤勞善良”這條線索,帶領學生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 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驗之談,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麼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麼,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覆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篇三: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執教了《姥姥的剪紙》一課,課文為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裡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我們全體師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間的濃濃的親情又讓我們感動,我們都久久地沉浸在這份親情之中……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剪紙離孩子較遠,課堂上教師如果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在栩栩如生的畫面中,優美的音樂中,做到目觀其行、耳聞其聲,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藉此學生對自己家人表達感恩之意。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抓住這個主線,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接着,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我們知道,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

  一、藉助聲像設備,感受剪紙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用於視覺、聽覺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當視聽感官並用時,能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因而上課伊始,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着惟妙惟肖的窗花,並配上動聽的音樂,學生一下子進入那剪紙的情境中。

  在優美的樂曲中,我讓學生走進文本,尋找姥姥剪紙“神”的語句。在品讀這些語句時,配上那剪刀行在紙上的刷刷聲,適時出示“公雞打鳴、母雞下蛋……喜鵲登枝”等剪紙畫面,對課文重點語句進行品讀。

  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根據生動的視聽畫面,讓學生與文中的姥姥對話。讓學生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把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評價中把課文讀懂、讀細、讀出感情。同時讀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紙技術,剪出了鄉村的吉祥,為鄉親們送去了祝福,使整個屯子里瀰漫著濃濃的親情與和樂。

  二、展現優美畫面,品析祖孫情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這樣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姥姥的剪紙》一文語言生動,富有詩意,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品賞。在教學時,運用相應的多媒體技術,把學生帶進特定的語言環境,細細品味文章。如在教學“祖孫情濃”一段時,我引導學生自主朗讀,相繼找出“A、一隻頑皮的小兔子騎在一頭溫順的老牛背上。B、一頭老牛和一隻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頭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隻歡蹦亂跳着遠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紙“拴住”了作者的語句。然後適時為這些句子配上相對應的視聽畫面,讓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對小孫子的濃濃愛意。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爭先恐後發言。

  在發言中,我對着多媒體畫面引導學生抓住“拴、纏”等詞語去品味小作者頑皮、可愛,對姥姥的依戀;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愛全部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紙里,從而感悟出姥姥對小孫子的關心、疼愛、默默奉獻;品味到小作者的快樂童年;品味到濃濃的祖孫情;品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讓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潤落到實處。

  三、啟發開拓想象,表達感恩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用好語言這個工具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紙》一文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姥姥與作者生死離別的視聽畫面,並配上《感恩的心》樂曲,讓學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孫子,面對即將離世的姥姥,又憶起與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時此刻會對姥姥說些了么呢?”這個設想進行遐想。這時,形象、聲音齊全,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沉浸其中,體會意境,餘味無窮。學生聯繫課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動而辭發。每一種設想自然精彩極了。

  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的形象營造出的氛圍,讓學生從中體驗祖孫情深,很多學生由文中的姥姥聯想到自己的姥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時老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課後觀察或回憶姥姥對自己關愛的語言、動作或點滴小事,用手中的筆表達對姥姥的依戀與感恩之情。讓文本教學與生活緊緊相連,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陶冶,不僅發展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現代語文教學,呼喚以人為本,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其自覺學習的能動性。而巧用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教學中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給學生的感官以多種刺激,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因而我們應把握住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入情。

您正在瀏覽: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