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迹材料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迹材料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pp958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迹材料 標籤:電子工程師 工作經驗 兩個文明建設 先進事迹

  ——河北省XXX按:與高速公路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入相比,修建一條農村公路算不了什麼。但是在太行深山,那一條條幾公里,哪怕是1公里的盤山道路,卻成為萬農民通往外面世界的“獨木橋”,也是幾代甚至十幾代山區人民殷切的夢盼。2005年,在XXX縣“交通建設年”里,佔據全市公路里程分之的公路通上了水泥路面。XXX縣,這個曾經是全市“村村通”最薄弱的山區縣一舉成為基礎設施先進縣。這裡講述的故事,正是我市全面進行“村村通”建設的輝煌縮影。

  初冬時節,來到位於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XXX縣西部山區,條條平整的縣、鄉、村路,像舞動的銀龍,橫亘在山地與丘陵之間,把那厚重的山,純樸的人,和那溫馨的豐收情境鱗次櫛比的划拔開來。這是“村村通”工程給山區帶來的巨大變化。用XXX縣黨委一班人樸實的話說:“村村通工程是黨為群眾帶來希望與福音的工程,再難也要進行到底,一定要改變太行深山區人民落後的交通面貌,讓大山的父老鄉親們早日奔上小康路!”

  這是一句話,更是一個艱難的決心!

  這是一個決心,又是一個不知何時才能竣工的工程!

  這是一項工程,最終還是一個點亮山區人民心窩子的鏗鏘承諾!

  這個承諾,意味着要斥資萬元,為山區鄉個行政村,佔據全縣的人口修建彎彎延延公里的山區等級公路。

  “政府發動,群眾行動”,2003年,是“村村通”工程的第一年,XXX縣建設農村公路公里;2004年,村村通工程覆蓋了個村,共建農村公路公里;截止目前,“村村通”工程已,比計劃提前了。

  山路第一彎:“老道旯旮”的深情訴說——

  2005年11月3日,正在果園裡忙着收穫蘋果、柿子的冀家村鄉老道旯旮村黨支部書記甄自平,聽說我們要來採訪“村村通”工程,不顧手頭的活兒,就一路小跑地趕來,迫不及待着領着我們來到2004年底竣工通車的小村大道上。內斂的老支書深情地說“這條道兒啊,真好!真好!!!”

  話說間,一輛輛滿載着板栗、蘋果、柿子的卡車從這個小小旯旮里駛出,據說,這些果品將遠銷到全國各大城市,果農們的生意像家家戶戶房頂上打秋的玉米,金燦燦,紅火火。果農張哥兒說高興地說“俺山裡通了這路以後,俺媳婦再也不愁蘋果爛在家裡啦,供都供不急哩——”

  老道旯旮位於晉冀交界的半山腰,從鄉路過往村東頭的小路長約4.5公里。雖說不長,但正是這個又窄又陡的山路,讓旯旮村的村民一走就是整整六代人。六代人,他們每天上山下田,挑水施肥,年年盼着辛苦的勞作能有個好收成;六代人守望着這片綠色山場,種植自給自足的乾鮮果品;六代人,他們在沙灘溝里艱難跋涉,看着賣不出去果子乾乾地着急;六代人,他們把“豐收”一擔一擔地從山腰抬到路口,又一擔一擔地挑回半山腰的家;六代人,他們幾乎足不出戶,望着山那邊的山,聽着自己的迴音……

  第一任老支書張存禮一生最大的的夙願就是能為鄉親們修一條好路,之後七任支書為了完成他的遺願,等着,盼着,跑過,試過,付出了代價,想盡了辦法,這條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道路,也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道路變得遙遠而又漫長。

  2003年新春剛過,像往常一樣,冬天的山場格外靜沁,喇叭里傳出了一陣聲音:“從今天開始,縣裡要給咱老道旯旮村修路了——”聽說縣裡要來修路了,老道旯旮的村民並沒有平原村農民那般驚喜。生活在這裡的人最清楚,這些年,老道旮旯修了路修了若干次,可年年修年年毀,至今鄉親們還依然沒有見到一條像樣路。更多的村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前來考察道路的縣、鄉領導及市縣交通部門負責同志。

  比起平原村,老道旮旯要山高、溝深、河寬、水急、線長、灘多,路基大部分瀕河而建。要更多地考慮洪澇災害,山體滑坡,路面坍塌等現象的發生,一位年長的老大爺,對前來勘查路容路貌的技術人員說“年輕人,別費那心思了,這路修不成!”。

  市、縣交通部門負責同志來了,縣委有關領導來了,他們為該村修建這條道路拔付資金萬元,與一線的工程人員一道,齊心協力戰天鬥地。他們走到黨員身邊,走進群眾中間,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有關政策,把縣委為村民們修建致富路的決心,堅實地砸進鄉親們的心窩窩裡,像地基一樣鋪就在4500米的羊腸小道上。隨着工程地進展,村裡不少人自發地組織起來,到工地上進行義務勞動。七十歲的老黨員、也是老村幹部張新春體弱多病,卻每天不不亮就到了工地,和這裡的工人們一道撿砂礫,砸石子,一刻也不閑着。寒冬里的一天,山裡的氣溫比平原驟然下降了三四度,縣長田德榮看到他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少干,拉着他那雙凍裂的手,硬是扶他到了一旁說“大爺,您比種自家地還賣力呢!”大爺說“我這一輩子,合眼前就想看俺村這條路能修好啊——”

  老大爺的話深深觸動了縣委、政府一班人,他們知道,還有無數像老道旮旯村的張大爺一樣的山區人民,眼睜睜地盼望着,黨委、政府能把致富的路修到自家門品。修路,已成為改善農村環境,加快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山路又一彎:“風雨路人”的鏗鏘承諾——

  老道旮旯村僅僅是我市個山區村的其中一個。

  2003年是我市提出“村村通”建設的第一年,在這一年裡,XXX縣一大批生態文明村同率先行動,走在小康大道上。而分佈在太行深山的貧困村卻無法與之抗衡。僅冀家村鄉就有貧困村個,木叩、馬庄溝、桃樹村、老道旮旯、安子堖,這一串串蹊蹺的村名串起了太行山東麓這片懸崖峭壁。

  “先從最難的路開始!”在2004年初該縣的黨政聯席會上,在認真聽取了該縣交通局長郭奎明的介紹后,書記、縣長以及主管領導達成了共識。他們把目光送向了牆面上的“村村通”地圖,送向了上面標記着全縣18個鄉(鎮、辦事處)個達到“村村通”的個村的標記。會議一結束,縣領導就就會同市交通部門主要負責人,驅車趕往深山區。從剛剛修建的鄉道梁石公路到老道旮旯村,他們陡步行走素有北方“香格里拉”之稱的青山綠水中,腳步卻異常沉重。

  “我們一定要最廣大的發動群眾,積極配合這項恩澤子子孫孫的民心工程”冀家村鄉立下了軍令狀。

  “一定要讓老百姓走上好路!”交通部門派駐了最強大的工程技術力量陸續趕往工地。

  有了交通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有了縣領導的關注,有交通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信心,浩大工程沒有強大的資金後盾,再大的決心也只是一句空話,也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建路難,難在缺資金,如何多渠道籌集資金,是修路的頭等大事。在沒有一分錢啟動資金的萬難時機,為了儘快使工程開工建設,同時不加重農民負擔,XXX縣財政一次性拔付資金萬元,專款用於村村通建設。同時進行了科學的預算與計劃,分段實施,分步進行,很快組建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在畝的山場擺下個戰場。條山區新建公路齊頭並進,條在建村路拓寬改造工程如火如荼。

  為了打好這場史無前例的攻堅戰,XXX縣交通局局長郭奎明帶領局黨委一班人實行分片包干,坐陣指揮。施工場上,鋪路工人、質檢技術工人和交通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冒風雨、戰酷暑,始終奮戰在建設一線。“村村通”工程開工以來,他們沒有假日,不會生病,也沒有了家,有一個叫XXX的小夥子,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推遲了婚期。樸實的山村百姓,看到修路大軍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吃個自己帶來的饅頭;困了,就地就打個盹,手指被石頭磨得血直流,不由地紛紛拿起鍬鎬自覺加入到施工隊伍當中。許許多多村民,自發地來到工地,把自己平時積攢的生活費交給奮戰在一線的風雨路人。一元、五元、十元……一些在外務工的青年聽說村裡修路,也寄回了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的集資款。

  2004年底,生活在太行深山區的鄉親們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泥濘與坎坷揮手告別,一條條堅實、寬闊的水泥路從深山旮旯里驚天動地延伸出來。山路多重彎:“不老青山”的嫵媚阿娜——

  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交通人圓了老山人民幾十年沒有完成的夢。路,帶來了村民們思想與生活上本質的巨變。

  在XXX縣的山區村裡,大部分座落于山腳坡根,或是半山腰裡,依山而座,唯有安子堖村,不聲不響地座落在接雲連天的山頂頂上,像一朵冰山上的雪蓮花依偎着不老青山。

  “不老青”,一個賦予着文學內涵的名字,是愛山的鄉親們對一座海拔1300米的山峰親切的稱呼。然而,兩年以前,讓人們汗顏的是,不老青山卻創下了我市“村村通”工程一個又一個之最,資源最少、集體最窮、條件最差、所修公路坡度最險、海拔最高、里程最長、投資最大。不老青山最不缺的就是安子堖村的光棍兒。山上的姑娘爭着向山下嫁,山下的姑娘不願嫁上來。村頭的小夥子小張,在外打工時成了家,帶着新媳婦回來看望老父老母,就因為無法攀爬這陡峭的山壁望而卻步,她嗔怪小夥子,“早知你家這樣,當初說啥也不能嫁你”。姑娘的一翻話,一傳十,十傳百,遠遠近近的人都不願嫁給摩天接雲的安子堖。

  如果說修建山區等級公路難,那修建安子堖無亦於難上加難;如果說其它的村莊三面環山,好歹有個出口的話,那安子堖則是居高臨下,幾近垂直的山體上每一塊隨時可能滑落的岩石,就是一步又一步的山路;如果說修建一條好的公路是普通山區人民的夢的話,那修一條通往安子堖的路,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情。這裡的人們把一生交給青山綠水,甚至一生沒有出過山,沒有進過城。閉塞的生活環境,成就了樸實的民風,卻成為了影響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抗拒的瓶頸。“青山依舊在,幾度峰正紅”如今路修好了,進城辦事也方便了,從前往返要一整天的山路,騎着摩托一個小時就進城了。山外大量的科技致富信息等新鮮事物涌了進來。村民們紛紛種果樹、搞養殖、採藥材,日子越過越紅火。從前人們只有徒步行走,如今村裡三馬、農用三輪、摩托車日漸多了起來,安子堖這個“和尚村”也娶進了不少好看的小媳婦。不僅如此,不老青還成了小有名氣的旅遊境地,以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麗,吸引着無數文人墨客,和天涯畫人。

  行走在這條公路上,穿過一條條數不清的彎道,讓人們順順噹噹地走近秀美的不老青山,讓人們盡情地貼近自然界的寸草寸木,“我看青山多嫵媚”,不老青山聳立在冀南大地上,定格在快步奔小康的藍圖裡。竣工通車的當天,鄉親們歡呼雀躍的同時,還不忘自發地路邊刻下了一塊豐碑,一塊寫就着“太行第一路”的豐碑,一塊記載着艱難歷史,昭示着輝煌未來的永恆豐碑。

您正在瀏覽: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迹材料
網友評論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迹材料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