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得得9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 標籤:研究生畢業

  從接受者角度反思課堂教學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

  趙承鋼

  各位同事:

  大家好!承蒙領導厚愛,又給了我一個機會和大家交流課堂教學的感受。有句話叫受寵若驚,在激動之餘我也有許多惶惑,因為我自己也是教學改革和實踐教學探索這條路上的尋路者,還沒有積累足夠多的經驗,沒有取得足夠好的成績,更談不上總結經驗自成一家。我曾經在我所講授的《新聞採訪與寫作》這門課程中開始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這些體驗與感受在去年的教改交流活動中已經向大家做過彙報,所以接到這個交流任務后,我搜腸刮肚地想,我還有什麼能拿出來和大家分享的。幸好這樣的思考還算是有收穫的,我想起了我這幾年做過的一些工作,看起來互不相關,而在思考中我突然發現了中間的聯繫,於是我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思路線索,那就是原來我們一直在單純從講課者的角度,圍繞課堂來說教學質量,根據大綱來衡量教學水平,此時,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了,讓我們去聽一聽講台下的聲音,去猜測一下講台下的心態和需求。所以我這一次的交流題目是--從接受者角度反思課堂教學。

  先說說我這幾年做的幾件事吧,一個是面試輔導,我辦過幾次面試講座,當過面試考官,也輔導了一些畢業生的面試技巧;一個當然是老本行課堂教學;還有一件事是參加學校的講課大賽;今年又被學校點選為第三屆教學技能獎文科組的評委。

  聽起來有點雜,是吧,這幾件事有什麼關聯呢?我來分析一下。什麼樣的面試成績會高?讓你的考官喜歡!怎麼講課在比賽中可以拿高分,也是讓你的評委喜歡。引申開來,什麼樣的日常授課可以叫做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呢,還是讓你的學生喜歡。這幾件事的內在聯繫已經理出來了,教師這一行,課不是講給自己,而是講給台下的人。不是講到自己滿意,而是講成台下的人滿意。

  在更多的時候,學生比評委更具有權威性,因為他們才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是我們講課的價值最終體現,是我們的權威評審。他們可能很少有打分的機會,但是他們有走神的自由和權力。現有一句話炒得很火:“教師的課堂講課質量決定學生手機的流量”。

  我們先從面試談起。我當面試考官的時候,感覺到許多考生不明白如何顧及考官的感受,而忙於去研究那道考題。考試前可以買許多書,看各種解題方式和得分要點。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你面無表情念完最正確的那個答案,會得到什麼樣的面試成績?我印象很深有一個女孩,十分鐘的回答時間,她用了7分鐘去準備和寫提綱,評委都多次提醒可以作答了。最後她迅速念完她的答案,雖然有條有理,但是得分很低。面試畢竟不是筆試,不是你答得對就可以的,還要你表現出來。所以我給面試考生的一個忠告是,你不是來答題的,你是來全面表現自己的。斯文有禮、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生動活潑的言談舉止也是面試考核的分數。第二,面試不只是用嘴的,你帶進考場的全身器官都有用,你不注意它們,考官卻在注意。

  我用面試這個例子,實際要說明我們的講課。如果大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案講稿的理論完善,資料搜集,章節劃分上,可能會讓你的授課體系更加豐富更加準確,但是全力以赴去研究和琢磨內容,那是寫論文的狀態,還不是講課的狀態。因為我們少了一個關鍵的研究,那就是接受者研究。

  如果課程講授內容是正確的,深刻的,體系完整的,就可以代表高質量的課堂,那麼我們所有的課程中,都沒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這些課程質量高了,因為那些都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可是我們知道,在學生口中,這些課程的口碑未必都那麼好。

  再打一個更俗氣的比方吧,我們吃飯的目的是攝取營養,但是並不是做到了這一點就夠了,要不然我們的學校食堂就不會遭到這麼多年學生埋怨了。聽聽學生的吐槽,沒有誰會說我們的飯菜沒營養吧?大家說的是色、香、味、花樣這些方面。吃飯不一定就是治療飢餓的,不只是一種生理滿足,看一看《舌尖上的中國》,會讓大家更深刻感受到,吃飯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那是同樣重要的心理上的滿足。如果讓我們每天早中晚,都吃一把營養藥丸,可以保證你一天的營養所需,這樣的生活,我們恐怕也過不下去吧?吃飯,雖然是以攝取營養為目的,但是我們更在意通往這個目的的方式方法,更在意這個收穫過程中的喜聞樂見和心甘情願,這是另一種滿足感。

  我們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在為學生提供知識的必要補充,治療他們知識的飢餓感。現在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提供知識營養時的方式,是喂營養藥丸,還是精美菜系。我始終堅信,沒有那個學生來到課堂上,內心裡就不想學任何知識,就像沒有誰會拒絕吃飯一樣。在座的諸位都有過因為飯菜不可口而沒有食慾的經歷吧?小時候我一不愛吃飯,我媽就教育我,等你餓的時候,看你吃不吃。要真是餓急了,什麼飯菜也都吃了,這叫飢不擇食。問題是,我們平時不那麼餓,我們的學生也缺少知識匱乏的飢餓感,所以他們很挑食。

  有的老師感嘆,現在的學生怎麼了,這麼重要的東西不認真學。就好像有的家長感嘆,孩子怎麼了,這麼有營養的食物卻不吃。前幾天我的小兒子感冒,口腔潰瘍了,因為疼,什麼都不肯吃。醫生說要補維生素,除了吃藥片,我們還可以食補。給他買來橙子,維生素很豐富的,掰成瓣,說什麼都不吃。撕成小碎片,不用嚼,還不吃。用勺子搗成泥,還不吃。最後我們把橙子壓成汁,拌上蜂蜜水,他一喝就一大碗。我當時的心理就是,這東西對你好,你一定要吃下去。大不了我換法子,就不信逗不開你的小嘴。

  我相信這個道理可以適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雖然我沒那麼偉大,可以真正愛學生如愛自己的兒子,怎麼哄都要讓他聽下去。我們的對象也不是一個人,可以研究把握,是眾口難調。但是至少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來改變,來嘗試,這個改變可能就消除更多人的逆反心理,把更多人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

  我們一直致力的教學改革,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讓學生得到知識層面的生理滿足感同時,還要加入更多的心理滿足感來配合。

  前面說了這麼多,還都是感性的,是自己的生活比喻,下面我們回歸理性,從學理上來看接受者角度的課堂評價。

  這次有幸擔任教學技能獎的評委,我是去學習的,偷師的。我在看別的評委怎麼判斷,在聽他們怎麼分析怎麼交流。在我當技能獎選手的時候,站在台上,我也分析過評委的心態,但那其實只是我自己的評判標準,我還是努力在做讓自己滿意,而不了解別人怎麼才能滿意。我專門搜集了本次教學技能獎中各評委的逐項打分情況,尤其是某一位選手為什麼被減分,為什麼有加分,下面我結合本次評選的評分細則向大家逐條彙報一下,希望對大家未來參賽拿獎有所幫助。

  第一項:教態自然,衣着整潔,舉止得體,8分。這一項是多數選手都被減分的一項。大家可能奇怪,為什麼要給人家減分呢?我舉例子來說。一個選手手拿胸麥緊湊在嘴邊,一個選手拉黑板很用力,咣當一下子,一個選手不停掰粉筆,一個選手不停甩頭,一個選手站不穩總晃,一個選手講着講着就走下講台,再倒退上去,一個選手講課時手插兜,還有手撐着黑板,撓頭。至少有5名選手寫錯字而且馬上用手擦,一個選手一邊講課一邊調手錶。這些都是不得體的,還有至少4名選手被減分,是因為面無表情,這種平淡也是不自然的,因為我們生活中不這樣。下場后我偷摸看了那幾個小姑娘,又吐舌頭又說笑的,表情很豐富的嘛。

  第二項: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晰流暢,語速適中,富有感染力。10分。這一項,也是多數選手被減分的。有口頭語,是不是啊,我們知道等等。這還好改一些,難就難在感染力這個話題上,你講得沒有節奏,沒有起伏,很平淡,就要被扣分,評委覺得你講得自己就不高興。而且賽后評委組討論,許多專家建議學校下次比賽要加大這一條的減分力度。在本院幾次期中期末聽課過程中,我感覺這一條是許多老師可以注意並且改變的地方。前一條說的是不要臉上無表情,這一條是要大家不要“嘴裡沒有表情”。抑揚頓挫,輕重舒緩都是結合著來的。

  第三項:板書美觀工整,布局合理,內容精鍊恰當,無錯別字。10分。又是一個丟分大項。許多教師板書基本功不足,我們學院一直舉辦教師板書大賽,很有意義。這一項還有一些考核細則,包括布局是否合理,不要20分鐘還擦黑板重寫,也不要不經設計隨便寫,內容還要精鍊一些,寫關鍵詞句,太多太少都不好。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減2分的。

  第四項:講授內容充實,信息量大,系統性強,講授準確無誤。10分。這一項基本減分的不多,講課的至少在本課程還是有研究的,不是明顯錯誤估計評委也不能輕易下判斷。減分多數也就是系統性和信息量這兩方面。

  第五項:重點難點突出,條理清楚,內在聯繫緊密,邏輯性強。12分。這部分減分主要集中在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上,如果你平均用力的講授,就容易被減分。當然如果你講課很隨意,想到什麼就突然說什麼,聯繫和邏輯上也會被減分。

  第六項:備課充分,脫稿講授,內容嫻熟,思路清晰。12分。比賽中考核標準主要看你是否脫稿,我個人覺得可以看教案,但是不能總看,不能給台下的人一種你不熟悉的感覺就可以。當然比賽有比賽的要求,另當別論,日常講課不一定這麼嚴格。

  第七項是教學方法,12分,第八項是講授內容擴展,8分。這兩部分我的想法很多,先放一下,把後幾條說完。

  第九項是各環節實踐分配合理,不能超時。主要減分在一頭一尾,開頭的課程導入不能太長,我記得我參賽那年青龍老師就提醒我這一點,再次致謝。尤其是不能超時,鈴聲一響,即使你馬上說下課,評委也聽得出你這個話題是否說完,一超時就要減2-3分的。

  第十項叫總體教學效果,12分,實際就是一個主觀分了,在前面細則加減分的基礎上,評委可以再次減分,這就又說到了接受者感覺這個話題。即使老師都講對了,也不一定都是高分。

  前面八項,大家注意到了嗎?都是減分項。大多數評委在打分時候,都是減分原則的,也就是開始你帶着100分進來,有一點錯誤或者讓人不滿意的,就要減分,好像一個沙漏,一直到你下講台,還剩下多少就是多少了。我前面說過,學生是另一種權威評審,雖然他不知道上面這些細則,但是如果他感覺到某種不適應,也會憑感覺在心裡對教師做出減分。所以這些比賽要求,我覺得也是對日常課堂教學的要求和標準。我當過選手,也一直在課堂講課,這些經歷給了我自己一個小小的提醒和忠告,我願意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在平時講課,把學生當成評委。在比賽的時候,把評委當成學生。前者讓你更認真,後者讓你更自如。

  所以在比賽中和日常上課時,關鍵還是在表現。剛才我的分析大家不難看出,對於課程本身內容的分值不是特別多的,只有第4項的10分。其他的都是表現分。還有一點很關鍵,我總結成無功既是過。就算你這些毛病都沒犯,但是沒有亮點,還是得不到高分。

  什麼是亮點呢?這是加分項,就是我剛才沒有具體說的第七八項。現在具體說一說。

  第七項:教學方法得當,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互動性強,具有一定示範性,合理使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課件選擇恰當,製作精美。12分。

  第八項:理論聯繫實際,能對講授內容相關知識做一定的擴展,深度和廣度恰到好處,善於歸納總結學科知識,引導促進學生思維。8分。

  什麼叫方法不當呢?不好說。但是我們很容易把握的是這幾個詞,啟發性,互動性,趣味性和引導性。一些老師認為互動就是帶學生去,搞搞問答,其實不然。那些安排好的托兒,說的比老師都準確明白,還講什麼呢?怎麼看出啟發了呢?這一部分許多參賽老師都莫名其妙被減了分,你可能沒錯什麼,但是你也沒做對什麼,那麼評委就可以認為你啟發互動不夠或者趣味性引導性不強。

  由於幾次比賽的經驗,我對這部分關注度多了一些,在課堂上做的實踐教學其實也是基於這些理念開展的。本學期我三門課程,都在做一些靠近這些原則的嘗試,《新聞採訪與寫作》,可以搞新聞播報,現場模擬,比如記者的調度能力,課堂點人練習;課堂評稿會,拿出幾張近期報紙,讓學生運用課堂的價值評判方法來打分;包括新聞的概念,列舉出中外十餘種代表性定義,逐個分析優缺點后,讓學生自己嘗試定義,並且寫在黑板上互相評。後面進入采寫部分的練習會更多的。還有《廣播電視學》,講到電視採訪寫作實務這部分,除了練筆之外,我還會找機會用一些電視片來強化學生記憶,看片子他們就興奮多了,然後給他問題,發言討論或者當堂提交作業,來保證他思考的認真程度。13新聞的《基礎寫作》,我讓學生寫作文,然後相互點評,加上我的點評后,再發回去,大家繼續相互看,每個人的作文本後面都和論壇似得,跟帖回帖,自己再總結。然後第二篇交上來,還可以對照第一篇繼續交流感受。我感覺效果也不錯,大家不但寫作更認真了,交流也多了,發言也不怯場了,因為我提問發言時候太多,誰都知道跑不掉,就習慣了。還有一門選修課,叫《中外新聞作品研究》,是研究新聞作品的,但是也可以搞變化。比如學習《延安慶祝日本無條件投降》,我先給學生介紹抗日戰爭的背景,然後讓他們設想自己是當時的延安人,怎麼慶祝,寫出一黑板的慶祝方式,然後再對照文章來看,記者如何捕捉有價值的慶祝畫面,課上也發言挺積極的。

  在我這學期的教學課程中,都或多或少在加入實踐、練習、提問、交流、互動等環節,我自己覺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大家溜號不容易了,下課還有人繼續交流,找我交流,興趣似乎也提高了。還有一點,教師上課靈活了,也不那麼累的,讓學生髮言自己能歇歇嘴,當然這時候要更累腦子,對學生的發言要隨時引導,總結和點評,否則他們的興趣也會下降的,他們既然表達了自己的參與,就希望得到關注或者認同。

  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空間,可能一開始有的同學不喜歡,但是參與其中的人會感覺到參與的樂趣。這正是出於對接受者的尊重和承認而採取的教學手段,你一直在聽課,是聽別人講,你參與進來,是你和老師一起在交流研究,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們教學質量年和教育質量年強調學生為主體,首先應該在課堂上給他們這個主人翁的參與感覺和機會。

  我這個人,在理論研究上一向不夠深入,所說的這些都是自己摸索的感受,也沒有去教育理論中找理論支撐,有點底氣不足。所以對的錯的都有可能,也就是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而已。最後,我想用一首很著名的小詩《斷章》來做一個總結,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改幾個字,也許就適合我們教師的職業了,你站在台上講知識,學知識的人在台下看你。我們裝飾了自己的課程,可能無形中讓這些知識深入學生的心,裝飾了他們的夢。在此祝願我們所有同行都能在教學改革的路上大步前行,讓我們的課程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幕幕不同的風景。

  2014.4.23

您正在瀏覽: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
網友評論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