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 >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手機:M版  分類:學習心得  編輯:pp958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標籤:軍訓心得 文化苦旅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 外出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孫青松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引《歸去來兮辭》東晉陶淵明

  學習傳統文化之心得體會可以陶淵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標題非有嘩眾取寵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學理解的“道”只是倫常道,過去日用而不知,讀傳統文化經典後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畢業前未接觸或正視過傳統文化,以之為封建迷信,頗為不屑。接觸、學習傳統文化后才知自己屬“無知者無畏”,其實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於自己的武斷。

  何謂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斷,迷失了自己的判斷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謂之武斷,迷信他人謂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結論,對這句哲言耳熟能詳,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實於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強詞奪理、武斷、自大、賣弄之毛病。

  想到聖人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慚愧,能說不是學問,能做才是學問啊。

  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原來學就是做。王鳳儀先生亦言此之為“空學沒習”!

  古人又雲“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想到此不禁驚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諸多不順確實多由此而起。

  二、聞“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單身,閑暇時多在辦公室,我此時有家無室,亦多呆在辦公室,故與其交流較多,說是交流,其實應是聽講,因其所講對我多是聞所未聞,其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地理、文學、藝術、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中國的諸子百家均耳熟能詳,何先生所講真若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妙語連珠,正所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罵人都罵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張愛玲“小資的教母,漢奸的姘頭”。

  開始時心裡儘管很欽佩何先生博學多識,但心裡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麼了不起的,我還發表兩篇國家一級刊物呢,你有嗎?!與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承認而已,且因何先生語言犀利,我們曾因此還紅過臉呢,想想真是慚愧!

  因為不願服他,因此在辦公室聊天時故意尋找其語言漏洞,反唇相譏以此撈回面子,然未成功過,比如對同一歷史人物或事件如此點評,幾天後其觀點又截然相反,以之為終於逮到機會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輕鬆化解,道理在其手中變化無窮,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萬物隨心”、亦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學“道”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過長期相處,我知其天資聰穎,國學功底更是深厚,方知與其相差太遠,方才對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見我從圖書館借了一堆國學書籍,知道我對國學也有了興趣,就建議我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戰國策、孫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讀懂了《論語別裁》才可去看。雖當時雖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虧當時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論語別裁》(很是慚愧,一年才磕磕絆絆讀完,因為讀讀就犯困,後來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場不夠,就如用100伏的電壓帶220伏的燈泡)。

  當然我現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術者末也。德行未立,術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礎的,基礎未穩,大廈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當代諸多發財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詮釋為“忠恕”,責己為盡忠,責人為用恕,亦如孟子言“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吧,動物也有忠孝節悌,雀困籠中寧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鴉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貧,卻有兒嫌母醜,想想有許多方面我們人類尚不若動物,照聖人所發露人之標準,有很多人雖長着人身、說著人話,但所行卻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閑暇時間不厭其煩給我講了6年,佛說人有四難(生值佛世難、生為人身難、生在中國難、得遇名師難),很是幸運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歲,何先生是我良師,然我卻不夠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們都喜歡說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許是我們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麼?《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徑,“教”就是找尋到途徑在哪裡(當然也包括教會別人)。比如“性”若是山頂,“道”就是通往山頂的路,“教”就是尋找到能上山頂的路。

  能有如此認識,感恩王鳳儀先生及其傳人,有機緣拜讀後發現其所倡倫常道與孔聖人之道殊途而同歸,亦難怪梁冬先生稱其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徑在哪裡?在人之五倫上。除鰥寡孤獨外,人人都有五倫,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倫又有五倫,五倫的五倫又有五倫……

  這人人之五倫“事實上而非理論上”將整個世界的人類連結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發現世界上任意兩個人之間都能找到聯繫,而且只要為數不多的幾次即可。

  我們的祖宗真是太偉大了,因大道至簡,他們將如此複雜的人類社會關係高度總結,化繁為簡為五倫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而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多種身份:為人子、為人父(母)、為人夫(婦)、為人兄(弟)、為人君(臣)、為人友(朋)。

  身份對應着位置,位置對應着責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誠友信,即在其位謀其政,且應“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過猶不及。

  想想看,如果這個世界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順其序”,這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這恐將是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聖人孔子薄天下(衛國)不為而寧願餓困於陳蔡之理想吧。

  想一想,人生確實就是一場戲,每個人須同時演多個角色且不得辭演,只是有人演的好;有人演的不好,其關鍵在演的到不到位(素其位而行),如是而已。

  再一想,既然人一生都是在演各種角色,亦即做演員,都是為別人而演,那自己呢?自己又是誰呢?這恐亦是子路替我等中人以下所疑惑的吧,故其有問孔子“敢問死”、“問事鬼神”,聖人未直接回答,大概是因“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之故,故其不語“怪、力、亂、神”,既然“天道遠,人道邇”,且天道亦由人道始,那就安心行人道吧,故聖人言傳身教“盡人事以安天命”。

  聖人又言“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由此亦知,其所言、所行不可須臾離身之道便是人道。

  當然不管我們知不知這個須臾不離我們身的“道”,其都是客觀存在的,能做到須臾不離就是合道,而離了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不合道,不合道也就是背道,背道而行自然災夫逮及身,這不是迷信,這是客觀規律,因道就是客觀規律啊。

  五、慕“道”

  事實上,由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環境等一切不順及災難之根源均在於人道之不立、不行。

  皆因不知其位、不守其位,不行其位,強不知以為知,以貪慾為中心,視道德為無物,肆無忌憚不擇手段之爭奪為生存法則,以丑為美、拿無恥做光榮之事,如此者當今社會比比皆是。

  高強度、高壓力、快節奏、物慾化、空虛化、焦慮化成為現代人的典型特徵,如此社會,人人自危。

  噫,人退化為動物,社會則變成弱肉強食之叢林。

  如此,正常的成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成為正常,此為當今社會之寫照。

  古人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其國必亡”,先哲之警語猶言在耳,貴中心諸賢人君子發心振興傳統文化之目的蓋由乎此:序聖賢文化之慧命,扶華夏民族之將傾。

  吾非賢人君子,然睹諸賢人君子無私之心行,雖恐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孫青松

  2011-6-1

您正在瀏覽: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網友評論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