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導遊詞 > 江西熹園導遊詞

江西熹園導遊詞

手機:M版  分類:導遊詞  編輯:小景

  江西熹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歡迎大家來江西熹園旅遊。

  熹園,原名"朱家莊".縣誌曾有記載:婺源縣城北舊有朱家莊,是朱熹二世祖朱廷雋、三世祖朱昭元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風水絕佳的村落,它和朱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朱熹兩次回家,都在這裡看望族人,祭祀祖先,留下了諸多難以磨滅的遺迹!

  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就朱家莊的水口。水口,即眾水之出口。大家可以看到,身邊的源頭水緩緩流過,在水口處匯入九曲十八彎的星江河,西邊的錦屏山從北面迤邐而來,好像一座屏障,延伸至星江河邊,水口處古樹蔥蘢。形成藏風聚氣、捍門鎖鑰之地勢。這樣的風水,堪輿學認為是有利於聚龍脈、旺人丁的。

  【闕里牌坊】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熹園入口的牌坊,牌坊是封建社會為了表彰功勛、德政所立的建築物。

  牌坊的上方正中寫有"文公闕里"的字樣,婺源是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的家鄉,朱熹是集儒學之大成者,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影響很大,宋度宗趙基在咸淳五年(1269年)詔賜婺源為"文公闕里".元至元二年1334年,婺源知州於文傳奏請朝廷建"文公闕里"坊,核准后得於建造,后毀於兵火。

  大家再看牌坊下方正中寫有"熹園"二字,左邊有由安徽省古建築園林專家程極悅大師所題寫的"國家非遺歙硯製作傳承人江亮根先生研習朱子學之地",這座氣勢恢宏的園林就是江亮根先生出資所建。他從事硯台製作20多年,1999年回到家鄉創辦企業,從事歙硯的生產及研究,后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製作技術傳承人".江亮根先生曾經講過一句話"我的企業要做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物質財富,更多的是精神財富,要讓世人在熹園裡就可以了解到歙硯和朱子這兩塊誕生於婺源但屬於全世界的傳統文化。"

  走過門檻,我們再回頭看下身後的牌坊,牌坊正中書有鎏金大字"玉德金聲".此四字既是讚揚婺源硯的石質優良,又暗喻了做事做人的準則。

  【引桂橋】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橫跨在源頭水上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就是以前朱家莊的進出之橋。

  此橋最早建於北宋,明代嘉靖年間進行過一次大修。而後五百年歷史的風雲變幻,至近代,橋面石板和欄杆已是所剩無幾。現在經過修復,我們又看到了原來依稀的模樣。橋面和欄杆都是用潔白的石板按原樣的修復,欄杆的石板接縫處,依然按明代的式樣,用鐵塊榫卯緊緊連在一起,簡潔大氣,又恢復原來渾厚古樸的面貌。

  這座橋名為"引桂橋".顧名思義,就是朱家莊的人希望這座橋能為朱家出一個蟾宮折桂的貴人。說來也怪,也許是風水使然,在建橋的兩百年後,朱家莊第九世孫朱熹便一舉折得"聖人"這頂桂冠,為朱家莊、為婺源贏得了無數的榮耀。

  【尊經閣】

  踏上這排台階,這座兩層的閣樓就是熹園的主要建築——尊經閣。熹園的尊經閣,除地面之下一層外,地面之上還有兩層,整幢閣樓全用名貴木材造就,門窗雕花。中間為旋轉式樓梯,直達頂樓,樓頂的銀色葫蘆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非常莊嚴肅穆。尊經閣與園內引桂橋、紫陽書院處於同一中軸線上,閣高19米,建築高度為熹園之最。登閣四望,園內景物盡入眼帘。北面有台,面朝碧波粼粼的朱緋塘,清風徐來之際,滿塘荷香,沁人肺腑,其間有淙淙古箏縹緲傳至耳邊,足以極視聽之娛。

  封建時期的婺源,文風鼎盛,縣鄉共有書院藏書樓百座之多。這座尊經閣,便是以前朱家莊的藏書樓。作為朱熹的族人,一直以讀書為業,從來不敢有一絲懈怠,只怕有損於先人之譽,他們"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幾百年來,讀書之氣,蔚然成風。尊經閣便是用於收藏各類書籍、資料,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朱家莊的藏書樓所藏的書籍以五經及朱子的著述為主,供朱家莊及縣內儒家弟子閱讀經典的地方。

  尊經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后歷經滄桑,至民國後期全部損毀。荒廢久矣。現熹園新建,在恢復紫陽書院的同時,於熹園入口處修建尊經閣,重鑄朱家莊昔日鼎盛的文風,使朱子之學在現代不至於支離淪落,更讓今人了解前人的讀書奉賢之道。

  【櫧樹】

  現在我們在這裡,看到前方是一棵鬱鬱蔥蔥的櫧樹。它是朱熹47歲回家省親祭祖時手植的,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是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棵古樹。

  朱家莊是朱熹先祖居住的村落,也是朱熹二世祖廷雋公、三世祖昭元公、以及五世祖振公原配汪氏三娘的安息之所。朱熹雖然遠在福建,但對家鄉卻是"未嘗一日而忘父母之邦".於是在宋淳熙三年(1176年),第二次回到婺源祭祖、拜望宗族長老。並在朱家莊植下了這棵櫧樹,作為自己的化身,朝夕陪在先祖身邊,一盡孝道。

  八百年來,朱熹雖然離我們已經很遠很遠了,但這棵代表他對家鄉的思念的櫧樹,卻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作為朱熹的化身,這棵櫧樹與朱熹應該一定會在冥冥中有着聯繫吧?

  果然,2013年熹園開園,從林業專家在保護登記時得知,這棵樹的主幹周長四點七米,樹冠東西向二十三米,南北向二十四米,兩兩相加四十七米。並且這棵櫧樹已經進入暮年時期,不會再有很大的增長,相對來說,這兩個數字是很穩定的了。

  說到這裡,對朱熹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覺得很神奇了,朱熹的父親是四十七歲去世,朱熹的最後一次回鄉,也是固定在四十七歲那一年。這不能不讓我們感覺奇怪,這棵樹與朱子果然是心靈相同的。

  所以說,這個世間有些東西是早已註定,人力豈可為之,更不是一句巧合就可以應付的。這不,我們婺源有關朱子的風水之說還有好多,待會後面就還有一個"癸水添硯瓦"的傳說,一樣是那麼的神奇。

  附:這是朱家莊的一口古井,開鑿於元代。據說是有一年大旱,婺源到處都缺水,周邊許多大樹都乾枯的不得了。只有朱熹手植的這棵櫧樹長得依然那麼的滋潤,並且根部還滲出滴滴水來。於是朱家莊的人就把櫧樹的邊上泥巴挖開,果然是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大家都說是朱熹顯靈,於是就繞着這棵櫧樹,修成一口水井,並為櫧樹和水井專門修了一座小橋,取名"朱公橋".

  【朱家莊】

  沿着尊經閣,跨過引桂橋,便是朱熹的家鄉朱家莊了。

  村落建於北宋時期,《婺源縣誌》曾經記載:紫陽鎮(婺源縣城)舊有朱家莊,在婺源縣城北門湯村下園,是茶院朱氏二世祖之後的家居之地。朱家莊目前保留的古建有綉樓、有祠堂、有商宅也有官廳。這些古建從門樓到梁枋,從雕刻到墨榫,從古磚到青石板,無一不是古董,百年歲月在它們上面留下難以抹拭的痕迹。這些古宅里發生的故事,有女人的悠閑,農人的淳樸,商人的闊氣,宗祠的肅穆,官宦的氣派。雖然故事有平淡,有生動,但正如朱家莊的遊子一代大師朱熹他顛沛流離而崢嶸的一生。

  (朱熹先祖在婺源居住的變遷如下:一世祖朱瑰擔任茶院制置,二世祖便搬遷至朱家莊,繁衍生息。八世祖朱松入閩為官,舉家遷入福建,朱熹生於福建南劍州(三明市)尤溪縣。)

  (小姐樓)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朱家莊的一座綉樓。綉樓,又稱為小姐樓,是以前朱家莊的小姐們聚會、活動的場所,當然也包括相親了。

  這座小姐樓做工精細,布局小巧。外面是一座敞開的兩層閣樓。樓下可以喝茶吟詩,樓上可以作畫繡花。隔壁便是休息之所了。

  朱家莊,作為朱熹的家鄉,他的族人大多知書達禮,對女兒的教育上,他們崇尚是大事管束、小事開放。小姐樓上既有開放的美人靠,但院子門口也有一堵遮掩外人視線的圍牆。不像有些村落小姐樓的美人靠直接臨街。

  在兒女的婚事上,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但也會給予兒女小範圍的"自由和民主".特別是當女兒找不到合適的婚姻對象時,也是可以讓女兒自己選擇的。這座綉樓便是小姐相親的場所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江西熹園導遊詞
網友評論
江西熹園導遊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