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公眾演講 >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上的講話

手機:M版  分類:公眾演講  編輯:小景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上的講話 標籤:講話稿 研討課 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地球上的星星 兩會學習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上的講話

  當鋪地中學 耿守強

  2008年初識這個課題,心情就很激動。也許是這個課題與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謀而合的緣故。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培養計劃”語文課改實驗項目,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主持。目前全國已有1800多所學校參與了此項實驗。也是我在兩年前就給大家推介的課題。

  這個課題為什麼有這麼多學校參與,這個課題為什麼好?為什麼要稿這個實驗?我的理解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這個實驗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

  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語文學習強調多讀,要誦讀,廣泛的閱讀。強調積累,積累語言、積累情感、積累寫法。強調感悟,語文的習得是靠學生自身的感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這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而我們過去的語文學習常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用理科的學習方式來學習語文。我們理科的學習方式是舉一反三,通過一個例子的學習,學生能解決與這個例子相類的問題。而語文的學習是是反三歸一的,大量的閱讀、大量的感悟之後有所得。舉個例子:我們過去最典型的做法,比如學了插敘,馬上就練習如何用插敘寫文章。其實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讓學生多讀含有插敘的文章,當學生悟出了插敘的妙用,自然在寫作時,從自己的大腦里將插敘提取出來,躍然紙上了。

  語文是“習得”的,必須以學生自己的讀書、練習為主才有收效。說到底不外乎多讀、多背、多寫。語文學習不能走“先明理,后應用”的途徑,恰恰相反它只能“先使用,后明理”。語文教學不能指望教一得一、一步到位,可能教十才得一,練十才會一。而且語文知識和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過語文的都有這樣的感覺,學生的語文能力從初一至初三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在這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有些能力和知識是需要不斷重複的,需要反覆的歷練。最終才能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

  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耗費了學生最多的學習時間,卻培養也一批又一批不喜歡讀書的孩子,同時,也造就了一批不讀書的老師,這是母語教育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哀。調查顯示: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我們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人均閱讀不到別國的九分之一。與美國小學生比較,美國一年級兒童平均每年讀3萬字,我國一年級兒童只有4900字。這樣的閱讀量是很難促成人形成感悟的,只有達到一定的量的積累才能形成質的飛躍。語文主題實驗就是要讓學生每學期的閱讀量達到100萬字。而且這100萬字的閱讀量要在課內實現。

  我之所以推介這個實驗,因為我覺得它是我們語文老師減負提質的最好辦法。過去我們費了很大的勁,結果卻令人尷尬:學生討厭語文,甚至討厭語文教師,討厭讀書,害怕表達,恐懼寫作,考試結果也總是不如人意。我們也因此遭到詬病說我們“誤盡蒼生”“禍國殃民”。仔細反思一下,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多少是我們課堂上教出來的?有多少是通過我們課堂上對課文的“肢解”得來的?有多少是學生在母語環境下自然生長的?有多少是在特定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自身獲得的?我不是在否定語文教師的作用。有一年我帶初三語文,剛開學不久我就病倒了。當時由於沒有人接就臨時把一個教勞技的老老師推了上去,當時很多人擔心。我也不放心,因為那個老師連課文都讀得錯字連篇,實在是教不了語文。但那年的中考語文成績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而過去我們的語文之所以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就是因為我們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肢解的七零八落,使一個鮮活的藝術作品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句話都要挖地三尺,每一個詞都挖得火冒金星。甚至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要與標準答案與我們預設的答案吻合,有時那種概率不亞於彩卷中獎。這樣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深不可測,不得要領,望而卻步。

  語文主題學習就簡單了,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讀讀,悟悟,品品。學生弄明白了,就學下篇了。讓學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學完教材的基礎上,其餘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自由閱讀。這項實驗,不僅說得簡單,做起來也簡單。而且沒有繁瑣的模式與流程,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語文老師解放自己的一條出路。

  這個實驗沒有起點。一般的學校、一般的師資、一般的條件,一般的生源都能夠實現。核心就是圍繞主題,拓展閱讀。退一萬步講,我們就是不挂名搞這個實驗,甚至我們就不搞這個實驗,但我讓學生把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材料都讀了,都讀懂了。我們也肯定會取得一個好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參與了實驗,在別人的引領下前行,我們更容易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個問題之所以說得多一點是因為取得這個認同,這我們啟動實驗的重要前提。沒有這樣的認同,你就不會去做,做起來也沒有動力。而且這個實驗的意見遠非語文一科的改變,學生一旦走進書的世界,那麼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他的做人與修行的問題、而且一切教育的難題都可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們搞這個實驗是一個利己利他的積德工程。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思考和研究的重點問題,我們要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因為我也沒有親自搞過這個實驗,只是早就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去年在北京校長培訓上,有幸與課題組的一位專家在酒桌上有過一點交流。所以也只是點化一下。

  這個實驗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怎麼樣才能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對教材的閱讀?

  過去通過聽課我們發現,許多課文至少要用兩課時,第一課時幾乎就是處理字詞、文學常識、文體知識。如果這種做法不改變,我們課堂的時間從哪往出擠?我們怎樣才能擠出三分之二的時間用於學生自主、自由閱讀?

  對於字詞的處理,大家都覺得有必要。其實按課程標準要求,識字認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初中階段的要求是隨文識詞,隨文解義。強調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字詞的含義。我們之所以把字詞單提出來教授,其實是在給小學補課。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學生在讀文的過程中遇到后,隨機查字典就可以解決了。完全沒有必要做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來處理。我想語文主題實驗,也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這些。

  文學常識及文體知識,新課標強調要淡化文體教學,淡化並不等於不要,但也不適宜在學生還沒有理解文本之前就抽出來事先講解,你比如《海燕》一文用到“象徵寫法,教學中就有人在課前先大講特講“象徵”手法。因為學生對文體和寫法的把握,也得靠感悟。過去由於我們淡化文體教學,所以我們發現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四不象,像散文、又像論說文、又象詩歌(象散文詩)。過分強調文體知識教學,單純抽離出來講,也不可取。我想,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上也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這些東西。

  要想把學生學習教材的時間壓縮在三分之一以內,最關關鍵的是:問題的設計。因為問題的預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同一篇文章,我們在解讀時,可以設計很多問題,每個問題需要思考、解答、更正、強調,這樣就會浪費很多課堂時間,如何找准文本的切入點,直搗中心,不蔓不枝,設計出既能刺激學生深層思考,又能破解文本的問題,是課堂上節省時間的武器。所以在問題設計時一定要優選。比如前兩天在天津聽課,有一位老師講《錢塘湖春行》,在導讀時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文中所寫的內容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作者都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景的?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應當說這些問題哪一個也沒毛病,哪一個都緊扣詩意。但有沒有更優化的問題設計?當時我就在想:錢塘湖春行,這個題目的關鍵詞是 “春”,這也正是這首詩要表達的主旨,所以就在這個“春”字上做文章,從哪裡看出是“春行”?進而追出是“早春”,讓學生體會“早春”的特點“幾處”“誰家”“新燕”“淺草”,完成對字詞的品味和對詩的主旨的理解。其實,如果每一篇文章我們如果靜下心來研究:都能找到一個更好的切入點,設計一個最優的問題。只是需要我們動腦子。

  語文主題學習要求課堂三分之二的時間用於學生自主、自由閱讀。我想這種自主自由閱讀,並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儘可能地減少對學生的干擾和強制,組織學生圍主題展開閱讀,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進行交流。

  因為只是通過外出學習和一些材料,了解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也很片面,不盡正確。大家辯證地去聽。

  任何一項實驗,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外出三個方面的原因:方向正確,方法科學,再加上辛勤的汗水。語文主題學習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在起步階段,也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諸如學生原有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問題,課上時間如何充分利用的問題,教材的整合與主題的把握問題等等。我們要有充分的估計。有問題我們共同思考探究,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的實驗也就成功了。

  我們期待着這項實驗能帶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新的面貌、新的變化。除初一語文老師必須參加實驗外,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能加入實驗行列。

您正在瀏覽: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上的講話
網友評論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討會上的講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