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文化牆私語

文化牆私語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pp958

文化牆私語 標籤:文化苦旅

  《道德經》問世之後,“道德”一詞就化作了一塊閃亮的金磚,奪人眼目數千年,如果沒有“道德”,萬古長如夜。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流光磨去了它固有的內涵。經過流光洗滌的金磚,汲取了民族傳統的思想精萃,在廣袤的心靈沙漠建造起神秘的金字塔,抑或無比美妙的文化牆。這種用現代文明裝飾的古老文化牆,就屹立在西安市長安區區政府大樓前的休閑廣場上。仰望高聳雲天的區政府扇形高樓,從敦厚低矮的文化牆下走過,駐足觀賞牆面上的書法繪畫作品,眼前為之一亮,不覺肅然起敬。

  長長的一道廉政文化牆,字畫典雅,凝結着長安書畫藝術家的心血,其展現的內容,都是從線裝古籍里搜尋的遙遠而默生的古代往事,注入的卻是生機勃勃的時代風采。

  在文化牆的對面,就是近10餘年間新建的南郊大學城。隔着一條八車道的寬闊公路,西北政法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分校校區,在路南一字兒排開,向東西方向延伸,並南向秦嶺山腳下鋪展。大學城之內,道路縱橫,四通八達,道旁綠樹成蔭。造型別緻的校門,巍峨壯觀,爭妍鬥奇,中外建築藝術薈萃一城,交相輝映。拔地而起的樓群,襯托着背後冒出樓頂之上的蒼莽秦嶺,翠峰起伏,隱沒在似有若無的藍煙中,宛如畫中境界,使人產生身臨山城的空幻感覺。

  文化牆在鱗次櫛比的高樓環抱中,低眉頷首,顯得那麼矮小,活象蜷伏在地面上的侏儒。一種倍受擠壓的不暢快視覺,悄悄襲來,揮之不去。但那牆體上五顏六色的書法繪畫,熠熠生輝,十分亮麗搶眼,象磁石吸鐵一般吸引行人,回首一顧,徜徉其下,品讀玩味。陳年老酒醉倒人,也許,文化牆就是醉倒人的陳年老酒吧?

  文化牆所在的地段,位於西安市行政區劃圖上的長安郭杜開發區,緊鄰長安科技園,與西安高新區毗連。其間還散落着蝸居的城中村,猶如大海中的荒島,散漫着鄉村風情。

  區政府大樓和大學城,是從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里冒出來的。10幾年前,這兒的夏天,曾是一片翻滾的金色麥浪;這兒的秋天,曾是滿眼碧綠的青紗帳。通往縣城(今長安區)的唯一一條雙車道砂石公路,凹凸不平。若遇雨天,坑窪積水,東西顛簸行駛的汽車,總會給道旁的行人濺一腿泥水。公路兩旁及遠近的農田樹叢中,東一攤西一坨的農舍,比比皆是。“陝西十大怪,房子一邊蓋”,就是指那種坡頂式土木結構的房屋(當地人稱作廈子房),鮮見磚石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此地唯一的最高學府,是長安縣郭杜高級中學,深深隱藏在路南稍近的村落中。每年梅雨季節,陰雨連綿,出入校門的師生,褲腿高高挽起,或肩扛自行車,從夾雜着腐爛菜葉的黑乎乎淤泥中,一步一趔趄踩出來,走到公路上時,已是滿身泥漬了。那時,位於韋曲的縣政府辦公大院,尚在少陵原的半坡上,一色磚木結構的平房,嫻靜而莊嚴,民族傳統建築風格分外鮮明。連接千村萬戶的郭杜中學門前的泥土路,曾經走過了一茬又一茬農家子弟,進入鄉里人奉為神明的城裡大學,拿到文憑后,走南闖北,消失在時代洪流中,用寒窗苦讀16年掙來的知識,去描畫改天換地的理想。有的戀鄉情重,創業桑梓。密集分佈在區政府大樓和大學城四周的科研機構及高科技企業,以及現代都市人文環境,就是這一片熱土上創業者的堅實足跡。

  找不到蹤影的往昔舊貌,文化牆未能目睹;麥粒的清香,玉米的甜潤,它未曾品嘗;淤泥的冰冷,農舍的寒風,它沒有體驗;田野里散發的泥土芬芳,種田人勤勞節儉的風貌,它更無從感受。文化牆感同身受的,是鄉野變都市的奇幻景色,以及繁華、喧鬧、尊榮、浮躁、田園與都市等等交織在一起所孕育的百味人生。它漠然面對塵世萬象,讚賞,沉默,嘆息,愁思,莫名的迷惘。它身上披掛顏色艷麗的字畫,從悠遠落寞的古代,歷經漫漫風煙,走入當代人的視野,自然產生了十分強烈的隔世之感。文化牆引人注目的字畫,與其說是從沉寂的古墓里挖掘的古董,毋寧說是一個東方古老民族的背影。那麽,這個所謂民族背影的的古董是甚麽呢?

  文化牆上的所陳列的古董,就是20幾張圖文並茂的字畫,它組成了一幅歷史長卷,敘述了春秋時期到清代的20幾個名氣很大的古代人物,讚美“孝”與“廉”是其主旨之所在。鮮艷的國畫,配以簡潔的文字,很長的藝術畫廊,洋溢着書畫融通之美。其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有帝王、百姓、詩人、學者、官吏等三教九流,幾乎各個社會階層的典範人物都有。譬如漢文帝劉恆、王祥、江革、仲由、曾參、黃庭堅等都在其內。寫居官清廉者有4則:《包公拒禮》、《于成龍二三事》、《清官張伯行》、《鄭板橋遺事》。弘揚孝道的有16則,比如《卧冰求鯉》、《百里負米》、《懷橘遺親》等。其中《賣身葬父》、《清泉躍鯉》的神仙味兒很濃,類似神話小說。崇尚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可厚非。封建帝王素有治國平天下以孝道為先的自詡,漢文帝躬身力行,《親嘗湯藥》這一幅字畫里寫道: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后從不懈怠。母后卧病三年,他常常衣不解帶,寢食難安。母后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后服用”。孔子的兩個高足仲由和曾參、宋代豪放派詞人黃庭堅、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陸績等,也都是盡心竭力奉養父母的古代道德楷模。

  《道德經》是深奧的先秦哲學著作,思想價值極高卻不是雅俗共賞之讀物,平常人達不到融會貫通的境界。道德概念與時俱進,一再衍生,變化多端,在學者的書齋里是鴻篇巨製,在世俗社會裡是崇高的豐碑,一般人可以仰望卻望塵莫及。但從文化牆的字畫里所讚美的道德楷模之上,普通人很容易悟解道德的內涵。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文化牆除了內蘊親情濃濃的孝道之外,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彰顯兩袖清風、剛正儉樸的品節情操。這是一個沉重而鼓舞人心的永恆話題,同時又是文化牆的畫龍點睛之筆。4則清官故事中,清朝康熙年間就有兩位朝臣入選。

  其一、是被康熙皇帝褒獎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字畫里寫道:他“為官清廉,流傳的事迹很多。升任福建按察使,乘船出發之前,令人買了很多蘿蔔。有人笑問:‘如此便宜的東西,買這麼多幹什麼’于成龍回答:‘一路上,我以此為食。’在總督任上,他整天吃青菜,有人就戲稱他‘於青菜’。大兒子要回山西老家,恰好衙門中有腌鴨子,于成龍就割了一半,讓兒子帶着路途食用。由此民間就傳開了這樣的諺語:‘於公豆腐量太窄,長公臨行割半鴨。’于成龍常說:‘清廉乃臣子分內之事。’他死後,康熙皇帝感嘆:‘居官如于成龍者有幾?’”

  其二、是官至禮部尚書的張伯行。他深受康熙賞識,也很受百姓愛戴。字畫里寫道:“他去江蘇巡撫任上,府內沒有什麼陳設,辦公的地方只有一桌一床,禁止下屬向民間借用東西。他的幕僚也只有供抄寫譽錄的一張床,其它人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後來,那個幕僚難耐清苦,留詩一首離開了。詩文是:‘一架繩床共眾同,坐虛使院仰清風。獨漸三十無能立,難向程門度雪中。’張伯行出行時,輕車簡從,無論在哪裡做官,也不攜帶家眷。他日常吃穿用品,甚至拉磨的牛和碾子,都是從家裡拉到官府里來,不用公家的東西。在福建任所,看到官府里的幕帳都是用錦繡製作,立即命令隨從撤換掉,奢侈之風為之一變。去江蘇任巡撫,未到任先派人前去查看,禁止下屬在他的官署里陳設奢侈物品。張伯行為官,拒受任何饋贈。他曾寫有禁止饋贈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豪,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于成龍和張伯行以廉潔自律而名垂青史,賺得了好名望,在現代廉政文化牆上爭得了一席之地,名副其實。他們身處國富民豐的康乾盛世,卻能以清苦廉潔砥礪心志,不擾民,修仁政,並以此為榮,這樣的品節風範,在封建社會也不多見,尤其難能可貴。清官政治雖然深得人心,相對於封建制度而言,卻並不是唯一的治世良方,不能根治封建社會的痼疾。兩袖清風的清官以自己的清貧生活作代價,鍛造出高尚的品德情操,換取的苛酷威猛的封建法制,依然是一把寒森森的雙刃劍。當邪惡居於強勢,正義處於弱勢時,封建法律的天平必定傾斜,使執法如山的清官們遭遇尷尬和不測之禍。張伯行和鄭板橋都在康乾盛世做官,都毫無例外地受到了自己矢志維護的封建法制的捉弄,一個因彈劾行私舞弊的高官而被誣陷獲罪,一個因請求開倉賑災一事而觸怒上司,兩個人都落下了被罷官免職的蒼涼結局。鄭板橋騎着毛驢離開濰縣衙門時,題詩一首:“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桿。”此後,他在家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貧寒而有氣節的一生。

  清官們的道德原則未必能支配政局或自己的政治命運。已故的傑出革命家、政治家董必武先生說:“吳佩孚雖然也是個軍閥,但他有兩點卻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平生崇拜我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關(羽)、岳(飛),他失敗后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他統治過幾省地盤,帶領過幾十萬軍隊,沒有私人積蓄,也沒有田產,有清廉之名。”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先生講的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人物,在清廉問題上卻類比古代人物。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歷史人物可能有“另類臉譜”。正是這種所謂的“另類臉譜”,讓史學家爭論不休,從而使一部《二十五史》遺留下諸多不能蓋棺論定的懸案。世界的多樣性並不排斥各種色彩的天然合理性,但在百種千般的色彩之中,“孝”與“廉”的光彩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中國古代的正直士大夫,胸懷天下,效忠君王,施行仁政,建功社稷,心無二志,開一代風氣,立不世偉業,傳不朽之品節,書千秋之嘉言,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們是翹首仰望的山峰,是黎明前希冀的曙光,是雨後天邊一道殘缺的彩虹。他們前赴後繼所創造的傳統美德,無庸置疑,是人類意識形態最為光輝的一部分。即如文化牆上栩栩如生的20幾位歷史人物,他們的品節、學問、人生、言行都以兩個常用字來書寫,這就是“孝”與“廉”。這兩個常用字恰恰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一個閃光的亮點。

  道德的光芒打上了時空的烙印,卻又能穿透時空,驅除宇宙的黑暗,讓陽光照亮人間,給芸芸眾生傳遞福音,使聖賢背負使命而開創一片樂土,給冷漠人生注入溫馨和博愛。所以,仁慈智慧的聖賢,天下歸心。也許,這就是那一道身披古裝的廉政文化牆,吸引現代人眼球的內在魅力。

  可是,在高樓林立、講究闊氣、以富麗堂皇為時尚的現代大都市中,道德壘砌的文化牆那樣低微、平凡而小氣。即使滿眼絢爛的字畫聚焦了行人的目光,畢竟是古色古香的藝術作品,讓人感覺它是古董。面對鋪天蓋地、籠蓋四方的物慾橫流,有點兒彆扭。感到彆扭是時下流行的憂患意識,畢竟不是“另類臉譜”。受到文化牆啟迪熏陶的行人說,缺乏憂患人才資本的民族距離輝煌太遙遠。不管怎麽說,文化牆骨架很硬朗,在心靈荒漠之上,它堅挺着,硬硬朗朗,不會坍塌。

  2008.3.18

您正在瀏覽: 文化牆私語
網友評論
文化牆私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