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試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試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得得9

試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標籤:三項制度

  試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摘要:始創於曹魏政權的九品中正制度,後人對此選官制度一般持否定意見,他們多強調這一制度的蛻化,只重出身,不論德才,淪為世家大族鞏固特權的工具。然而任何制度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會背景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本文從政治制度的現實性、時代性。制度變遷等角度試論這種選官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關鍵詞:九品中正制合理性現實性制度變遷

  關於九品中正制度古今學者研究很多,包括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創立時間、原因、中正的設置及職權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見,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從基本內涵、創立原因、歷史意義和作用效果出發,從政治制度產生的現實性、時代性、制度變遷等方面試論和理解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一、九品中正制度基本內涵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採用尚書陳群的建議,開創九品中正制度。這種制度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取士制度,具體做法:任用“賢有識鑒”的官員,擔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們區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來評定人才等級,然後由小中正報大中正核實,大中正報司徒核實,再交尚書吏部選用①。

  二、九品中正制度創立原因

  (一)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歷史背景

  漢朝選官主要由朝廷徵聘和州郡察舉,徵聘察舉例由地方官吏聽取當地名士的評議並加以考察,此所謂鄉舉里選。而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勢力並立,戰爭頻仍,許多士大夫避難遷徙,流移異鄉,鄉舉里選已不可能。曹操當政的二十多年中,對鄉閭評議並未籠統否定,反對的只是漢末鄉閭評議中產生的弊病。歷史的傳統在一定期限內往往具有承襲性和延續性,不能完全放棄,也許中正定品的政策是“鄉舉里選”翻版。他糾正的辦法一是提倡“唯才是舉”,以反對虛偽道德和名實不符;二是壓制朋黨浮華和私人操縱選舉,力圖將選舉之權控制在政府手中。與後來中正由政府任命並向政府負責的情況更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許多特點在曹操當政時期產生了萌芽,曹丕、陳群進一步加以制度化。在當時力求適應時地移遷、渴求人才、集權中央的局勢需要。按照張鳴先生的說法,曹丕稱帝時面臨兩大課題一是重新開始道德講求建構儒家意識形態,二是削平門閥重整官僚體系,而九品中正制度則是曹氏為解決這兩大課題採取的相應制度變革的一部分。九品中正制度是“針對察舉—徵辟制選舉權流失的弊端,而採取的選舉改革。其目的是將選舉權收回中央,便於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與朝廷官僚制的正常關係,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傾向。②”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是皇權和士族勢力妥協的結果

  ①曹氏家族取得王權的適時需要。曹丕繼位為魏王,進一步就要受禪,登上皇帝的寶座。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做好改朝換代的工作,對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讓步。當時世家大地主尚書陳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難地予以通過了。經過這種方式的妥協,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設立九品中正制的本質原因,就是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丕代漢稱帝的支持。

  ②時代背景造成了皇權與士族勢力的制約。亂世征伐,時局較為動蕩,皇族要依靠士族階級的支持,以提高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皇族的政策自然需要士族階級官員去貫徹實施。而士族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方面試圖通過自己的勢力影響皇族的政策、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皇族對於自己的打擊給予堅決的抵制,類似於貴族對於皇權的制約,否則某些士族將會代替皇族,如西晉代魏,東晉的建立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因在於社會的貴族化。曹氏父子作為皇權的代表,為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在選官制度改革問題上,採取了不少抑制、打擊世族勢力的措施,可是,世家大族勢力不斷發展的客觀形勢,使曹氏不得不走回頭路,轉而和世家大族達成妥協。設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選舉,由於中正官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這樣,私家操縱月旦評議變成了官家主持的品第,而官家的品第又不危害世家大族的私利,政府控制了輿論,世族滲透進選舉,皇權和世族勢力在選舉這個問題上,矛盾有所緩和。

  三、九品中正制度實施的實時效果和歷史意義

  九品中正制度適時而制定,在曹魏初行此制時,功效甚為明顯。亂世征伐的時代,曹魏疆土擴大,後備幹部不足,滿足不了新拓地方官員任職的需求,創建此制應時所必須。這種制度以其標準化的方式去選材用人,相對漫無邊際標準各自援用私人要好。此制度一時之建立,吏治澄清,曹氏政權之得天下,此制功不可沒。此後此製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選官制度,實現了較長時間的延續和實踐,說明了這種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內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這種制度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構成了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貴族階級對皇權的制約和限制。而這種制度本意決不是買官賣官,行賄索賄,而是為國家選配和培養人才,為國效力。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這種選官制度的創立和其他選官制度具有同樣的目的,都是為了吸取更多的人才,鞏固階級的統治和維護社會的穩定。任何統治者都不會自己革自己的命,使得一項制度安排導致自身的滅亡。

  四、九品中正制度現實性與制度變遷及結論

  九品中正制度,是貫穿魏晉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的總和,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佔有顯著的地位。長期以來,過於強調中正九品制歷史發展進程的蛻化及其弊端,對這項制度的所引發的反思很少或者沒有。九品中正制度為一時救弊,比不是什麼壞的制度,之所以被後來所否定,在於其實施的空間和時間關係不同。因為政治制度是現實的,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但無論如何,一項制度背後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軌跡而發展,此制度之自然生長。制度需不斷生長,又定需在現實環境顯示要求下生長,制度絕非憑空從某一理論而產生,而從現實中產生。惟此種現實中所產生至此制度,也必然有一套理論與精神,理論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現實是此制度之血液營養。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在曹操時,採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於一時,但以後此制度墨守不變,毛病從出,後來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實這也有些冤枉”

  九品中正制度與其他所有制度具有共同點,那就是具有現實性和時代性。一項制度初期執行的有效性在於他的現實性,就原始意義來說是一項好的制度,但隨着時代性的變化,那制度就變壞了,這是正常的。因為不可能存在一項永遠不變的制度,如同真理也是不斷變化的一樣。古今中外所有制度都是如此。只有一項制度不會永久是好制度,才能促使後人政治上的努力不斷進行改進,使之適應於現實,否則一項制度永久是好制度,也許會造成政治的窒息和社會的畸形發展。而新制度的產生和對舊制度的改進以及制度的變遷,可能是社會本身諸要素誘發的比如社會精英、個性官員、特定的群體,也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但不論如何,這都證明政治制度是現實的,具有時代性,適應的是適時社會的發展。如果忽略了這點,對一個制度安排進行徹底的否定,不加考慮地進行判斷和審視,那是不應該的。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歷代政治之得失[M]上海:三聯書店,2001。

  [2]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國人民在大學出版社,1989

  [3]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在大學出版社,2004

  [4]柏楊中國人史綱[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第33—34頁

  [5]景有泉近年來九品中正制研究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08)

  [6]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游為民九品中正制創立原因辨析[J]貴州文史叢刊1994年第2期

  [8]石榮倫九品中正制二題[J]江海學刊1997年第3期

  註釋:①出自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第180頁

  ②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81頁

您正在瀏覽: 試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網友評論
試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