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淺談張賢亮小說創作的特點

淺談張賢亮小說創作的特點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反思文學力求在對社會歷史根源的發掘中引出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現實意義。然而在反思浪潮中,張賢亮可稱是“獨樹一幟”。僅從一篇作品固然很難對一個作家作出全面客觀的評價,而從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們還是可以窺見此作家一定時期主要的取材特點、表現方式、感情基調、語言色彩的。深究張賢亮小說,尤其是《唯物論者的啟示錄》九部系列中篇中最先兩部——《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樣也是如此。張賢亮是一位比較成熟的作家,他在其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上,有着自己的個性與追求。他有着較高的藝術表現才能。張賢亮前期的作品雖然完整且具有一定深度,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只不過混同於一般的“反思文學”。只有在文學的不斷發展中,他筆下的現實主義才走向深化,創作個性也才能鮮明地呈露出來。然而,小說的一切內容與形式,只不過是為了表現作者深層次的思想,即用文學的客觀審美意識去影射人類思想上根本性的思索。

  張賢亮作品的思想內容客觀、真切,技法樸實、圓潤,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什麼因素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調與深度?其作品及其創作究竟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呢?要評論這些,最好首先從他的人生經歷談起,然後才能更好地逐次展開對他創作特色的認識。意境和詩情在張賢亮小說中有機結合,使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辨證地統一起來,也就是用非現實主義藝術提供的某些審美潛能來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法,完善其作品的審美內涵,從而客觀上達到積極的審美效果。這是張賢亮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張賢亮小說中還存在着大量鄉土氣息的俗語。一是靠熔鑄了豐富實感的形象特色來表達。作品中提供了黃河前套地區一個活生生的切塊兒。張賢亮在一系列事情糾葛中揭示了這個地區特有的生活習俗、心理活動方式、語言表達方式,他把所熟悉的西北和心理描寫,儘可能有情有味有意趣地扑打到人們的感官里來。《綠化樹》里,章永璘故意領取不能打漿子的稗子面“打漿子”,回來以後在板鍬上攤煎餅吃。章永璘發現馬纓花給他的死面饃饃上有一個中指紋,感動落淚……這些事情連同場景一齊提取出來,便是一首美麗的“風詩”。二是靠具有地方風味的語言來表達,也就是俗語的使用。張賢亮自己講過,他使用的語言,“要洋就洋到家,要土就土到家。”因此,雅言和俗語這兩類文學語言區分得這樣鮮明,而又結合得這樣融洽,這就使張賢亮的小說在語言上具有了雅俗相濟的寬闊風貌,也是其小說創作的又一大經驗。張賢亮小說的語言到處充滿着詩情色彩。張賢亮用詩的筆法去組織文字,甚至會直接把完整的詩歌形式搬到小說中來,既感性,又蘊含著很深的韻味。這又是張賢亮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

  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張賢亮的作品中,散布着不少這類含義深邃、景色優美的畫面。這是他的作品具有強烈感染力量的奧妙之一。意境創造本來是詩詞中的同語,而張賢亮把它引用到小說藝術領域,為其作品增色不少。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事實上,對於一切文學作品,意境的創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意境創造是加深作品容量的必由之路,它是情與理的統一,情與景的糅合,形與神的交融,它能夠使有限的具體文字、畫面,充滿豐富而耐人咀嚼的內容。這一創作方法移植到小說領域,會使小說的形象、色彩、意蘊深厚豐滿,顯得抽象而又理智。

您正在瀏覽: 淺談張賢亮小說創作的特點
網友評論
淺談張賢亮小說創作的特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