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走過童年原野──黃麻憶往

走過童年原野──黃麻憶往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pp958

走過童年原野──黃麻憶往 標籤:童年的秘密 童年

  台灣的五、六○年代,黃麻在農村是一種栽培面積頗廣的經濟作物,其盛況幾乎可與甘藷、 甘蔗、稻米三者並列。

  黃麻俗稱麻薏、麻芛,長得細細瘦瘦的,表皮綠色,可制繩索,整株高度可達三、四公尺。其果實很小,呈圓形狀,內含種子,表面有放射狀溝紋,不可食用。不過,其尾端嫩葉部分,可加米煮成黏稠帶絲狀的綠色黃麻粥,雖然稍帶苦味,但據說具有清涼退火之功效,是夏季難得的佳肴。

  黃麻系獨立成株,與其他從根部即開始分株並生的植物不同。此外,其整個成長過程也幾乎很少分枝,總是待接近成熟階段時,才會在其尾端部分,分岔細枝並開始開花結果。因此,綜觀其整個的成長過程,顯見其非常專註且心無旁鶩。這種成長的特質,的確值得吾人省思與學習。

  小時候經常跟隨家人,在夏天清晨四、五點天空微曙時分,摸黑在田裡以鐮刀緊貼地面逐根採收黃麻,以備天亮后剝取黃麻皮。剝黃麻皮的工具,最初是用木棒,後來採用比較省力的輪軸。其方法是先將尾端折除,將整株靠在木棒或輪軸左側,以右手抓緊尾端表皮后,再用力向後拉,表皮就逐漸與莖分離。

  黃麻採收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頗為耗力的工作,因此只要一天下來,除了手肘發麻、身體疲累之外,雙手也會被染成深咖啡色。有時為了趕工,甚至會將田裡的黃麻以牛車運回庭院里,再來一個挑燈夜戰。由於這項工作,往往得連續一、兩個星期,其辛苦之情況,只有身歷其境者,方能有深切的感受。

  黃麻莖是採收黃麻皮之後的副產品,首先把黃麻莖以黃麻紮成一捆一捆后,將其中三捆直立,使其尾端相靠成一個三角體,然後再將其他成捆的黃麻莖,依序環繞羅列,藉以晾乾黃麻莖,以作為煮飯的薪柴。因此,整個黃麻田上,但見白色營賬星羅棋布,展現出另類的印地安野地風情。

  處理黃麻皮,有曝晒和浸絲兩種方式。基本上,浸絲黃麻的收益,比曝晒黃麻為高,只是前者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顯然比後者為多。然而,究竟要採取何種方式,那就得看當時的天氣、場地以及人力等因素而定了。因此,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兩種黃麻處理的方式,似乎並無固定的模式可資遵循。

  將黃麻皮直接曝晒,是最為簡單和節省時間的方法,但是,它顯然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頗大,尤其是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為了節省搬運時間,通常曝晒的地點,類皆會選在剛收成的黃麻田或是臨近的草地上,包含田間溝堤、大圳斜坡、公路旁、鐵路邊等有綠草覆蓋之地。因此,一邊賣力採收,一邊辛勤曝晒的農忙畫面,常會在生動的黃麻田上,鮮活地依次展開。

  這種曝晒黃麻的工作,表面上看似簡單,卻也要有幾分技巧。首先抓取數條黃麻皮,然後用力往前一抖,此一動作不僅要使黃麻皮能夠均勻分開而不相重迭,另外也要使其能筆直鋪地,降低曝晒的面積,藉以增加黃麻的曝晒量。因此,這項頗具技巧的任務,大概都是由大人為之;至於小孩的我,則僅是在不斷的來來回回之間,負責拖拉搬運黃麻皮的工作。當然,汗流浹背、腳酸田間,則不在話下。

  黃麻浸絲比直接曝晒繁複,並且也要有些技巧。首先得先將十多條黃麻對摺,以其中一條黃麻在對摺處,環繞兩、三圈后穿過中心空洞,保留一段長約兩尺的黃麻待用。此外,因為無法立即收集到大量的黃麻皮,因此在整理的過程之中,為了避免陽光的直接曝晒,導致表皮乾枯現象,而影響浸水后的腐爛時間,因此類皆先行以黃麻葉為其遮蔭。

  浸絲的方式,系將十來捆左右黃麻綁在一起,整齊地沈放入田邊大排水溝或池塘中,並以短竹竿插入泥土中固定,以防止其漂流,尤其是在有潮汐現象的大排水溝,或是雷雨來臨時,更應隨時注意。此外,也須在上面放置木頭和磚頭等重物,藉著這些物品壓力,以避免黃麻浮出水面,影響表皮腐化之速度。

  黃麻浸水之後,必須定期翻動,其目的一方面在使整捆黃麻浸泡均勻,尤其是扎繞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可藉此檢視黃麻腐化之程度,以作為後續處理時機的重要參考依據。一般而言,黃麻浸絲的時間,約為兩星期左右,代表皮完全腐爛后,接着就必須將黃麻纖維就地洗凈。清洗黃麻時,只見滿池黑水濺起串串浪花,而一束束白色的黃麻絲,也就因此被陸續地運到周遭的草地上晾曬。

  在記憶中,每當黃麻在大排水溝兩側浸絲后,由於水質逐漸變差,水中氧氣明顯不足,因此水中的吳郭魚等魚類,便會被迫上浮到水面來呼吸空氣。此時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以漁網撈捕這些尚可食用的吳郭魚。因為如果不在初期處理,待水質逐漸混濁轉成黑色時,大量暴斃的魚類,將會成為一項頭痛的處理問題。

  一次的黃麻浸絲過後,水中的魚類理應死傷殆盡,但是不可思議的場景,總會在人類有限的思維範圍中,出乎意外地加碼呈現。待黃麻白絲採收完成之後,原本滿溝的黑水,也隨着日夜的潮汐,逐漸沈澱而變得清澄。腐質肥沃了溝中生物,讓劫難過後的水中,更加顯得多采多姿。讓人不禁有着“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魚不同”的讚歎!

  當年由於尚未邁入工商社會,人力在鄉村不虞匱乏,因此每逢黃麻採收時節,總會出現左鄰右舍幾乎全員出動,滿園搶割、佔地剝皮的盛況。大家一邊用木棒、器械剝取黃麻皮,一方面彼此閑話家常,而一根根白色微黃的黃麻莖,就在左側黃麻逐漸減少下,不斷地在前頭逐步增高。這種勤奮的農村場景,至今依然令我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只是隨着工業化腳步的進展,農村年輕人力的大量外流,往常興旺的黃麻種植,卻慢慢變成了一件苦差事。因為採收時的人力單薄,讓栽種人每天幾乎都在望“麻”興嘆。在以往盛景時期,由於採收集中且產量大,因此浸絲方式成了重要的選項;如今每天僅有少量的收成,大概就僅能以曝晒方式處理黃麻皮了。只是隨着歲月的不斷流轉,種植的面積也愈來愈少,最後黃麻就隨着尼龍繩的出現,終於在農村記憶中完全消失。

  婷婷黃麻鋪綠意,朝曦夜露共心田;濺濺污水纏絲斗,去蕪存菁展豐顏。演繹着人生因緣,細譜着生活場景,在這夏季農忙圖中,唯有真正身歷其境,走過那段艱辛歲月者,才能完全領略個中的滋味。至於其他局外之人,最多也僅是這幅人間作品的欣賞者而已,內心的感受其實相當有限。

  回憶往昔的田園景象,黃麻浸絲真讓人感觸良多──在黑水不停翻滾之際,白絲陸續騰空耀眼。終究,英雄不怕出身低,只怕吾心業已墮落而已……

您正在瀏覽: 走過童年原野──黃麻憶往
網友評論
走過童年原野──黃麻憶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