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尋找最為真實的存在

尋找最為真實的存在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得得9

  ——《盜夢空間》影評

  作為意識結構層面的巔峰之作,2010年下半年上映的克里斯托弗·諾蘭所導《盜夢空間》,票房收入高達7。5億。影片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主演,危機四起而充滿緊湊感。

  主人公Cobb和朋友Athur從日本能源大亨Saito盜取資料失敗。後來雙方定下協議,Saito以撤銷對Cobb的所有指控並使其回家為報答,要求Cobb將一個想法植入他的奄奄一息的競爭對手的繼承人腦中,以實現他壟斷世界的夢想。他們共同進入龐大的四層夢境,還有的落入了能夠困住人一生的潛意識邊緣。Cobb和老Saito的對話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構成了一個循環。引人入勝的一點,就是夢境與現實甚至每層夢境的時間尺度有莫大的差異,由此產生的類似jetlag的時差感讓迂迴的故事情節變得撲朔迷離。

  日本能源大亨齊藤是最終的受害者,他在潛意識的邊緣生活了15年,而他受害的原因正是由於他妄想改變意識界的客觀規律而憑空植入一個普通而絕對的思想,以樹立他在世界能源供應中的支柱地位。改變人的主觀意識。這件事聽來輕鬆,但事實上是我們客觀世界的物質、語言、行為所難以成就的。畢竟緣起緣生,凡事皆有因果。人們在做決定時會溯因,或儘管事情達成,總會有不少人不少輿論去反省去剖析客觀因素,進而發現事情的偏頗與瑕疵。這樣的植夢行動無法以零代價取得成功,也是意料之中的。

  影片一個亮點是造夢師Aridne展示了她創造夢境的過程,她使兩個鏡面相對便產生了無窮多的人像,這種鏡中鏡類似於影片中所闡述的夢中夢。同時還讓我們自己產生質疑,比如正在看電影的我們是不是也是作為影片中的演員正在被別人看,同樣的影中影的感覺便越發真實起來。

  同時這樣的意識層面的電影也向我們展示了科學所無法表現和解釋的問題:

  夢的主人的問題。就像中國兩千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所提出的一樣,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夢和現實的區分問題。我們生活的世界,無論真實與否,與我們所謂的夢境很相似,無所謂開始和結局,因為我們不記得開始,也不會記得結局,或許根本不會有結局,而是從被我們稱作現實的夢中醒來,進入到另一層夢或是現實中去。其實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沒有起因開端結局,我們都會懷疑自己是串場的過客,匆匆來演一個不完整的經過。

  也許我們一直這樣,將夢作為最真的現實,有時候感覺到發生的一切似曾相識,也許是因為我們已經經歷過在這個過程,但永遠不會記得兩個無限循環過程的銜接。

  真理的不可知性和公理的假設性問題,一個命題是否是正確的,我們往往依照公理來判斷。但問題在於公理本身常常也只是假設,真假是不可證明的。在劇中,cobb用來區分現實和夢境的唯一標準就是陀螺,在夢中陀螺永遠旋轉不會停下來,只是我們又怎麼能肯定這個標準的正確性呢。

  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不可知論確實存在,否則我們也不會甘願信仰宗教或所謂的理論思想來自圓其說。

  還有眾多觀眾反映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為什麼第三層夢境中Fisher死了掉入第四層夢境,而Saito掉入了limbo(潛意識邊緣)?cobb最終究竟有沒有逃出夢境?fisher真的在夢中上當了嗎?影片在意識層面上無疑是一個史詩性的開端,我想它本意即是給所有觀眾植入一個想法,就是我們現在的想法有可能不是真的而是被植入的。我們永遠生活在無盡的不可知中,整個世界沒有標準,也沒有誰能找到並規定標準。

  這確是引人深思的。

您正在瀏覽: 尋找最為真實的存在
網友評論
尋找最為真實的存在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