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教師節的尷尬

教師節的尷尬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pp958

  但凡以職業而設立節日的,比如教師節、護士節等,一定有某種內在的不平衡的東西在作祟。謳歌該職業的崇高時,會發現從事該職業的人面對該節日的不屑。為啥?“好看不好吃”呀——面子好看而不實惠也。

  母親做姑娘時恰逢一過路看相的,說:“這個姑娘好面相,有福氣,將來吃讀書飯的。”據母親回憶,當年母親一家人居住在安徽蕪湖的街道上,一家幾口人做工,日子比起街坊一個中學教師家還差遠了,該中學教師的全家都不上班。這是民國的事了。

  母親倒是如看相的所言吃了讀書飯,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但似乎也沒有多少福氣。父親也是教師,在我的記憶中,1975年前後,每月不借錢日子是度不過去的。

  以前不知道有無教師節。但教師的日子都是很滋潤的。現實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中小學教師的收入。 當時北京中小學教師工資水平是:一般公私中學老師月薪約一百幾十元,高初中都能教的教員,尤其是國語(語文)、英語、數學教員,月薪則在200元以上。小學教師月薪約為30—70元,和底層百姓相比,中小學教員的月薪不算低。當時保姆月薪約3—6元;廚師8—12元;黃包車車夫16—20元。和公務員比,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也不低,當時公務員,一等科員月薪為100元。當時,毛澤東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時一月工資是8個大洋。

  北京大學一級教授胡適、辜鴻銘、馬敘倫、蔣夢麟、沈尹默、馬寅初等人的月薪為280銀圓。以教師工資最低的小學教師為例,其收入也是普通勞動者的1.5到10倍!在這樣的背景中,你想不師道尊嚴恐怕都是不行的!豈止是師道尊嚴,教師簡直就是令人無比羨慕的職業!當然,由於那時教育沒有產業化,非真才實學者想當教師恐怕是萬萬不行的。真才實學不是看學歷。沈從文沒有學歷照樣被聘為北大教授。

  孔子教學,學生不進貢束脩是不行的。束脩者,十條臘肉也。孔子是教師的祖師爺,於是教師的職業跟着風光起來。什麼學高為師啦,什麼德高為范啦,什麼教師是燃燒的蠟燭啦等等溢美之詞對教師是不吝嗇的。其實孔子的聖人地位好像與其職業無關。教師的職業真的那麼高尚?真的是教書育人百年大計?如果真是這麼認為,我看還是高看了說教的力量。豈不聞言教不如身教?不是曾有小學生說將來想做貪官嗎?教師肯定是教他(她)愛黨愛國愛人民吧!犯官們也大多受過良好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育的,教師育人的力量哪裡去了?所以教師職業與育人沒有必然聯繫。不然怎麼會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說法呢?如果教師職業真的有什麼特別的話,就在於其產品是人而不是東西罷了。在社會大環境面前,教師育人的“偉力”有時近乎滑稽。至於傳授知識乃拿了薪水後天經地義之事,一如其他職業拿錢幹活一樣,何來職業的高尚性?

  一如人格都是平等的一樣,任何正當職業也都是平等的。所以特意設節以彰顯教師職業的崇高,似乎有違公平。平等人格的人也有高矮胖瘦,職業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樣的。按職業的含金量給足教師的薪水,我看比設個教師節要好得多。就像婦女兒童如果是強者,肯定是沒有自己的節日的一樣,設教師節而謳歌,往往是價格背離價值的補償。 當“臭老九”摧毀了教師職業原先的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職業含金量,此節也越來越像雞肋了,不但教師似乎不買賬,其他人也會想:三百六十行,職業都平等,憑啥謳歌你?謳歌該職業的人?人分三六九,教授就沒有叫獸?

您正在瀏覽: 教師節的尷尬
網友評論
教師節的尷尬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