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偽青春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文/烽火
在孩提時代的記憶中有過這樣一位老人,當初覺得他很好玩,所說的話很好聽,沒有其他大人的老氣橫秋,整天笑呵呵的,就像沒有煩惱一樣。他很喜歡跟頑童們相處,不管頑童怎麼惱他,他也不惱,反而跟頑童們打成一片。所以很多的頑童都很喜歡他。記得那時有他的地方就有許多頑童在戲耍。由於他的這種行為,很多大人們都給冠之了“老不正經”的名號。等到稍大了點,我也覺得他是個怪人,無愧於“老不正經”這個名號。但現在看到這位孩提時代的老頑童,不由覺得他身上閃現了一種別樣的魅力。
這次回家見到了很多以前的朋友。朋友相見除了再敘友情外免不了高談闊論,突然發現其中一位朋友一副肅穆的樣子,在談論時表情淡然,對一切充滿了悲觀的的模樣,好似看透了塵世的種種因果。我不僅愕然,記得我這位朋友以前可是一個樂天派啊。想不到時隔一年再次相見確好似一位不惑之年的“智者”。二十華齡本該一個個性張揚,恣意縱狂的時代,卻成了好似遲暮之年的不惑老人,不僅一陣酸楚喟嘆,這是一個人的悲劇,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再次想到童年的老頑童,才幡然醒悟,原來一個人的青春年華不是年輪的刻畫,而是心靈的清靈,透徹。
行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每個人面色漠然,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樣子。好像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突然覺得整個世界一下子變得漆黑,車水馬龍的街頭變得安靜,深入骨髓的孤獨。當一個文明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豐富的時候,而人們的精神卻迷失了方向,迷失在了無邊的黑暗中。在物質貧乏的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得不斷的勞動,不斷的與天與人抗爭,精神的追求對每個人來說似乎是件奢侈的事情。而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在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的時候,似乎把精神的追求陷入了迷失當中。這個時代每個更需要一個突破點,需要一個精神的依靠和支柱。重新定位精神追求的真正含義,不至於讓這個社會在畸形中崎嶇發展,不至於讓每個人在物質文明中迷失、
“做80歲的青年,不做18歲的老翁”陶行知先生說過的這句話更像是對這個時代每個人的一種無情鞭策。18歲青春無悔的時代若成了一個老翁,是何其悲涼,何其酸澀之模樣,若青春成了這番模樣那也不能稱其為青春了,充其量謂之“偽青春”而已。什麼樣的季節開什麼樣的花,如果一朵花兒開的早即使再鮮艷也免不了早早凋謝的命運。人似乎更應該如此,遵循每一個生命的階段,沿着生命的自然軌跡去生活,沒必要去感傷昨天,而忽略了今天;沒必要去憂慮明天,而放棄了今天。正確的生命軌跡應該是符合自然的,渾然天成的,不加一絲人工鑿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