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碉樓下聞琴音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古碉樓下聞琴音
作者:陳俊
盛夏。
作家楊存輝約我到新場古鎮去看古碉樓,我也正想到新場看看。因為,那是我終身難忘的地方。
我父曾在新場鎮小學任教,我也隨父前來讀書。在此讀書時,我吃過新場農民種的蔬菜,吃過新場農民種出的大米。因此,新場人民有恩於我。1958年我父殉職於新場小學。自從護送父親的靈柩歸家后,因怕“觸景傷情”,數十年未來過新場古鎮一次。但,心中總想到新場古鎮看看,這裡畢竟是我讀過書的地方。今天,我終於要實現多年的夙願,來看闊別數十年的魂牽夢繞的新場古鎮。
我倆來至新場古鎮,直奔頭堰村看古碉樓。出了場口,我們踏着水泥路面向頭堰村走去。兩旁那碧綠的秧苗,掛着紅須或白須的玉米,漂亮的房舍,還有那不遠處的青山,儼然就是一幅美麗的農村風景畫。剛剛走過頭堰的兩條小河,忽聞有琴音傳入耳鼓。
“喂,有人在彈電子琴!”我說。
“你聽錯了,哪有人彈電子琴嘛!”好友反駁。
這可能是我喜歡音樂,對琴聲情有獨鍾吧。我笑了笑,便與好友去看古碉樓。
一打聽,原來這個古碉樓是頭堰村的土地主何久成的上輩人修建的。說他是土地主,無貶意。據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何久成雖有良田幾百畝,瓦房幾十間,平日連新場的街上也不敢去,生怕被人拉了“肥豬”(現在叫綁票)。一聞有生人進村,便心驚膽顫地躲進碉堡,以求平安。
何家的大門是柏木門板,板上釘有一“銅錢”厚的鐵皮,很是牢固。碉樓是四面體,特別堅固。據說,是用糯米煮成稀粥加上石灰、砂石建造而成。樓上,四面都開有窗戶,鐵條作窗格。鐵窗可作為射擊孔,阻擊四面來犯之敵。如今,留在碉樓上的彈孔清晰可見。足以說明:這古碉樓是經過血與火的嚴峻考驗。據說,解放時,士匪頭目“孔金鋼鑽”、郭保芝……等就藏身於此碉樓內,想藉此負隅頑抗。最終,被人民解放軍幾顆大砲就嚇得跑了出來,倉黃逃竄……
看罷古碉樓,我倆轉身返回。沒走幾步,我又聞琴音悅耳。看來,富裕起來的農民,也在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
“電子琴聲!”我說。
“對,是電子琴!”好友笑了。
剛走到頭堰村委會門口,琴音越大,悠揚婉轉,令人心曠神怡。我斷定:琴聲就是從屋內傳出。
“走,進去看看!”我慫恿好友。邊說邊向內走,好友緊跟而進。循着琴聲,我們來到了傳出琴聲的地方。
到此一看,我己明白:是頭堰村的農民在練文藝節目。熱情好客的農民弟兄連忙請我們坐,又為我倆的茶杯添加開水,還向我的介紹文藝隊的主要負責人。我呢,就像喜愛下棋的人見到棋手就癢,我想彈彈電子琴。我向他們的周隊長訴說了我的唐突請求,周隊長笑容滿面地應允了。於是,我為他們練舞人員伴奏了一曲。伴奏一完,大家都非常高興,氣氛也格外融洽。
此時,周隊長愁眉苦臉地對我們說:“我們就是缺文化,寫不出演唱作品來。只能跳這些老掉牙的舞,你們別見笑。”
寫點演唱作品,我還可以亂竽充數。於是,我慷慨地說:“我的電腦上儲有:小品、唱詞和金錢板。你們明天進城來,我給點跟你們!”說完,我留下了我的電話號碼。為了不防礙他們的排練,我和好友便起身告辭。周隊長高矮要留我們吃午餐,我們婉言相謝,告辭而行。
此行,對我來說,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因為,我終於有了為新場古鎮農民的做點亊的機會了。
字數:1282字
201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