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昔日瘌痢山今朝綠夢圓

昔日瘌痢山今朝綠夢圓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昔日瘌痢山 今朝綠夢圓

  文/魏來安

  炎炎夏日,烈日當空。我們行走在皖東大地的癩痢山腳下,但見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環顧四周,滿山遍野綠樹繁茂,松風竹影,花卉飄香,一派詩意盎然的景象。一路上,大自然的造化和人為點綴的美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漫山遍野一望無際的綠色讓人精神振奮,彷彿遨遊在廣闊的綠海中,妙不可言。我貪婪地欣賞着這些風景,把一切都盡收眼底,貯存在大腦中。極目所見,那一幅幅翠綠的山水田園似的畫卷,讓人心曠神怡,興緻盎然,恍若車在畫中行,人在畫中游。

  癩痢山的山名,在全國有很多處。但我說的癩痢山,它在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舜山鎮境內。它既不巍峨也不俊俏,實際上它就是個土丘,它的海拔僅有124米。這裡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只因它砂石裸露常年不生秋毛而得名。瘌痢是個不雅緻的名字,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瘌痢即黃癬。我們當地人把患有斑禿之人稱作“瘌痢頭”,進而就把不毛之地的山丘稱作“瘌痢山”,形容植被稀少或受到破壞后的自然地貌。可以想象,這裡之所以被稱作“瘌痢山”,一定是很少生長植物的荒山野嶺。

  人類的智慧就像綿延的山脈,總是一脈相承。位於瘌痢山下的舜山鎮林橋村的人們,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們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在承包的土地上,創建了數百家苗木花卉產業大戶。現如今已是省級新農村開發區,成為皖江一帶耀眼的明星村鎮。我十分榮幸,近日由縣文聯和作協組織本土作者前往參觀採風。

  在綠茵茵的樹蔭下,我們一邊行走,一邊聽村書記況文卿老人的講解。他站在萬畝林苗的癩痢山頭上,手指山坡說道,“以前這裡都是光禿禿的,連草都不長。不是土地承包改革開放,哪有今天的這樣”,他一邊感慨一邊比劃着。是的,千年古鎮——舜山,曾是宋、金時期,兵家屯兵之地。舜山鎮地處來安縣北部,在境內就傳說有宋將穆桂英操兵練將的遺址——石固山跑馬台。

  舜山鎮近年來在林苗業發展方面很有優勢,尤其是該鎮的林橋村。目前它是皖東地區唯一從事苗木花卉生產的專業村。全村有42個自然村莊,1100戶人家在10900畝的耕地上,常年種植各種花卉和苗木。我們一邊聽村書記的介紹,一邊欣賞着這林園風光。況書記指着萬畝苗木回憶道,“這裡曾經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一下雨,泥土順着雨水滑下山坡,山腳下的良田經常受到毀壞。有句老話,‘下雨一刻水沖沙,三天無雨乾巴巴’,一點都不誇張”。在回憶中,他深情地介紹道,瘌痢山變綠,要虧我們的領頭人施聖玉。這位曾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的志願軍戰士施聖玉,1954年從部隊複員回鄉。1971年他任村支委員兼林橋村的林場場長。那時的林場只有幾畝林地,施聖玉老人就堅守在那裡。他有一個戰友在南京林業大學,在戰友的建議和幫助下,施老在林場搞起苗木試驗。經試驗該地土壤適合苗木生長,他培養的苗木一批批走向市場。後來在他的帶領下,部分村民陸續開始種植苗木花卉。在七十年代,一棵1.5米高龍柏松苗要賣30元錢。在當時經濟落後的年代,這個收入是很可觀的。所以,一時間農民嘗到了苗木的甜頭,大家紛紛棄農育苗。

  好景不長,一股“砍資本主義尾巴“的政治風,吹翻了剛剛興起的苗木業,一時昏厥不起。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林橋的苗木栽培開始復蘇。經過幾十年的滾動發展,才有了今天的規模。總之林橋的苗木發展,施聖玉老人是奠基人,他為今天的林橋苗木發展打下不可磨滅的堅實基礎。40年的發展,他們經歷千辛萬苦的歷程。一度砍了花木當柴燒的場面,彷彿是對林橋人的考驗。

  林橋村目前有苗木大戶上百家。其中,顧氏兄弟便是我們林橋村苗木業的大戶之一,去年他兄弟幾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營苗木花卉種植。與我們一起同行的村文書劉博來說,“有政策的幫扶,專家的技術指導,在發展林業的同時還能為生態做貢獻,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舉,再好不過了”。顧氏兄弟的苗木花卉品種已經有上百種,種植面積達1000餘畝。林橋人的理想是:瘌痢山不僅要變綠,還要變成生太文明的新農村。

  近年來,舜山鎮將以林橋村為核心,來帶動周邊村民的發展,讓全鎮的農民實現生態農業的無窮活力。如今的林橋村,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潔。你站在山頂,放眼望去,但見這裡層巒疊翠,綠意盎然,過去的癩痢山頭已披上了綠衣,一幢幢小洋樓井然有序地矗立在山坡。新建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村建公園內運動器械齊全,調頻式的村廣播站還不時地播放着優美的音樂。你看那四通八達的村村通新路連接四方,那青翠的山崗、整潔的村莊、漂亮的公園。什麼娛樂場、停車場,以及蜿蜒的步行道,都在告訴我們這裡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環村瀏覽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田園風光、別具特色、文體設施健全”的新農村。

  昔日瘌痢山,今朝綠夢圓。現如今的林橋人是一路風雨,一路歌,三十年的風雨鑄輝煌。歲月流金,長風破浪,記錄著林橋的發展歷程。緬懷創業的林橋前輩,放眼未來描繪藍圖,譜寫新篇章。林橋人以花木促發展,以花木走向富裕。歷史的腳步清晰凝重,文明的傳承綿延不息。這裡的一切值得我們銘記,這裡的一切也值得我們崇敬。

  二0一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晚 魏來安

您正在瀏覽: 昔日瘌痢山今朝綠夢圓
網友評論
昔日瘌痢山今朝綠夢圓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