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大坑的變遷

大坑的變遷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pp958

  家鄉的地名山清水秀,其實這疙瘩沒有山脈,沒有河流,一馬平川,站在土坯平房頂上就能瞅見幾十裡外的縣城“三里三”。

  如果說家鄉屯子里沒有一點水也不客觀,屯旁的大坑成年累月地盛滿一潭鄉情的水,坑沿上還長出稀疏的柳條毛子,映在水面上的倒影也是有幾分得意之筆,屯中土秀才並妮稱“屯中湖”。

  家鄉大坑座落在屯子的道南側,呈不規則的圓形,直徑有200米左右,深淺不一,象個湖泊鑲嵌在家鄉黃土壞壘砌的屯子版圖上,是屯子的肺葉,是屯子的珍珠。

  大坑的形成有悠久的歷史了。打這裡有人煙以來,人們秋天在這裡取土抹牆,春天在這裡取土托坯,久而久之,就形成這個俗稱大坑的“屯中湖”。

  父老鄉親選這塊地取土是有科學的。這裡的土破皮就是黃土,對身處鹽鹼地的家鄉來說,卻是生活離不開的難能可貴的風水寶地。

  黃土和泥粘易性好,土細發、顆粒小、密度高,抹牆光滑,強度磁實,遮風保暖;托出的坯結實,摔不碎、拉力強;壘出的牆體抗折、抗壓、承重效果好。

  可能當時屯中大坑的選址,也考慮了全屯的豎向排水,每當下雨全屯的雨排自然排到大坑,使大坑水源不斷,偶有旱季坑裡也能積點水,象晴雨表似的記錄著農民的風調雨順和洪旱雙災。

  大坑是鴨、鵝的樂園,春、夏、秋三季,各家個戶飼養的三個一群、五隻一幫的鴨、鵝,早晨出架后,被家人趕到大坑裡,組成浩大鴨、鵝兵團。鴨、鵝們在碧波中戲水遊玩,伸着脖子“哏嘎哏嘎”相互追逐着,讓孩子們立刻想起那首古詩:“鵝鵝鵝,舊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

  有的時候,天太熱了,放豬的豬群回來,一到大坑邊,小豬官就攏不住豬群了,一群豬就撒英子了,趴到水較淺的地方“打膩”,等出來都乎上一身泥,連豬毛都瞅不見了,只有自家來坑邊找自個家的豬,否則小豬官就不認識了。

  大坑又是我孩提時代的“吉樂斯”。放學后,伏天的水溫熱,我們一群男孩脫了衣服光着腚,一個個跳進大坑裡洗澡。那時農村是沒有澡堂子的,我們一年只能在大坑洗幾次。其實在“天然澡堂子”里,我們還游泳呢。說是游泳,我們只不過是打狗刨,類似娃泳;打漂揚,類似仰泳;別的也不會什麼,只是在淺的地方練習着玩。

  我們這些“旱鴨子”,要想進深水處,得把褲子拿過來,泡濕后,褲腿記上個結,褲腰朝下往水面上一扣,褲腿就圈進空氣,然後再把褲腰用繩記上,象個救生圈似的,我們就把褲襠壓在下頦下,一隻手拿着救生圈,另一隻手當槳划,小腳丫在水面上直撲騰,真爽呀。

  有的時候,有的小朋友搞惡作劇,在其夥伴還在坑裡玩的時候,他便偷偷地上岸,把其他人的衣服藏起,只害得大傢伙上岸后雙手捂着小雞雞到處找衣服,直到告饒衣服才能得到。

  往往我們每當路過坑邊時,隨意找些小土片,把腰壓得低低的,又把小土片端得平平的,往大坑水皮甩(拽)過去,隨之水面上漂出一連串的幾個跳躍,小朋友有時也進行一下比試,看誰能甩(拽)出的連串多。這裡是有技巧的,如不會甩(拽)的土片的就一下扎進水裡,一個跳躍也沒有。

  大坑裡的水是不幹凈的,一些臟物、腑水順着雨水也流進大坑裡。由於坑底深淺不一,多少年士也發生過幾起溺水事故。所以大人還是控制孩子們到大坑去洗澡的,但大坑對孩子們太有誘惑力了,他們便用盡小聰明,偶爾還是偷偷地到大坑裡玩水的。

  一到小滿,鳥滿來全了,每當中午時分大坑邊鳥最多,我們小朋友每人都自煨不少加子,到坑邊下加子打鳥,我記得我手就不興,小鳥到我加子跟前轉了一圈也叨蟲,而蹦達到別人的加子跟前就叨蟲,氣得我簡直要瘋了。後來老師教導我們不要打鳥,但鳥也少了,至到後來我才意識到打鳥的違害是多麼地慘烈。

  一到冬季,大坑就成孩子們的“冰雪大世界”。男孩穿着狗皮帽子,戴個棉手套,腳蹬膠皮兀拉,而女孩則穿花棉襖,布棉鞋,頭扎頭巾子,熱熱鬧鬧地玩起來。

  “打出溜滑”是男孩、女孩都能運動的遊戲,滑道溜光錚亮。吃完飯後,大夥都出來玩,排着長長隊,一出溜就20多米遠,如果站不好的就鬧個腚墩,摔得屁股秋子一疼就幾天。

  還有打冰尜(陀螺)的,做個小鞭子,用木頭做個冰尜,底尖處釘個小釘,當軸,上頂平的,用彩筆畫了幾個圈,等冰尜一轉起來其彩圈太美麗了。

  有玩划冰車的,用木頭做個小爬犁,兩根主腳上釘上兩根鐵絲,着冰面象冰刀似的。有的人坐在小爬犁上,兩手握把30公分的冰釺,一撐一撐地往前滑行;還有的用一根冰釺的,1米多長,人站在小爬犁上,冰釺從胯下伸到小爬犁後方,一撐一撐地往前滑行。這些滑具,都是小朋友們自個設計製作,也有的是家人幫助設計製作。那個時候,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有一件。

  一到春季,大坑邊就成了托坯場,誰家建房、修牆、壘垛,都來這裡托坯。我第一次托坯是上中學時,有十六七歲,當時鄰里蓋房子,因我家修房子人家來了,這次父親不在家我得去還工。托坯是分架的,一付架是有一個人用叉子往斗里上泥,兩個抬斗子泥,岸上一個人用坯模子托坯,一天每個人平均能托150塊左石。我是和我的同學抬泥,從坑下往上抬,一斗子泥能有180后左右,這對一個強社員來不是問題,但對我們兩個肩膀還沒長成的中學生來說還真困難,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二,一天下來不但累得我們倆筋疲力盡,而且肩膀疼了幾周。

  一到秋季,社員家家都到大坑邊取土,拉回家后和泥抹牆,每家得需要兩小車土。挖土的時間是有學問的,必須在使用前半個月挖出醒上兩周再使用,和泥時放上羊就再醒三天左右再使用,非常受使的。我家挖土一般要比其他人實早,我在放學有空就提前挖出堆放到沿上,到用時再用小馬車運到家裡,所以土醒透了,比一般人家的好使的。

  前段時間,我回趟老家,特意留意下屯中的大坑。現在的大坑已淺多了,坑中也沒有原先那些遼闊的水域。屯子里的房子全是磚房,不需要在大坑裡取土托坯,也不需要在大坑裡取土抹牆。屯中的大坑成了“文物遺址”,只能自然地承受着鄉親們的“忍痛割愛”了。

  2012-5-29

您正在瀏覽: 大坑的變遷
網友評論
大坑的變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