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拙眼看李庄

拙眼看李庄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pp958

  李庄自古以來一直與南溪保持着千絲萬縷的隸屬關係,從地理位置來看,南溪地處長江以北,李庄地處長江以南,兩地相距僅二十來往公里。不過,在公路未修通前,李庄到南溪全是靠水路作為交通,交通不便不說,還附帶隔河千里之嫌。

  ??李庄古鎮於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已經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南溪最早的縣治所在地便設在李庄,宋乾德(963~968)中縣治所遷仙源壩奮戎城(今天的南溪縣城)后,李庄便一直屬於南溪縣的一個區。83年9月起,劃歸宜賓市管轄,拆區改鎮。

  ??李庄古鎮因為狹小,一直處於“養在深宮人未識”的境地,導致李庄火起來的原因,一方面是上個世紀40年代初,為避二戰戰火,遠從北京、上海遷來的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文化機構的名氣,另一方面,李庄確實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例如,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的旋螺殿(原稱文昌宮),就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現在保持比較完好的禹王宮(慧光寺),清朝年間修建的四合院民居等,都能展現出李庄鎮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最關鍵的是當抗戰文化與悠久的歷史聯姻后,其發揮出來的獨特的價值,是很值得遊人景仰的,也是最值得李庄人驕傲的。

  ??抗戰時期的1940年,李庄以她那瘦弱的雙肩承載了避難的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等當時中國頗為知名的文化機構,為中國文化人在戰火紛飛、外敵入侵時仍然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擺放三尺書桌而贏得世人的敬仰和矚目,以當時僅有四、五千居民的小鎮接納一萬多人的氣度而深得世人讚歎。是他們為眾多學者、莘莘學子能夠繼續研讀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傳承歷史文化提供了相對安靜的環境和條件,由此一舉成為抗戰文化的大後方。僅此,小鎮李庄已經功不可沒。

  ??我是本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為了生計,去過幾次李庄。那時,因為來去匆匆,根本沒有什麼閒情逸緻去瀏覽和欣賞她。當然,那個時候的李庄也相當狹小,只有幾條古老而逼仄的街道,成井字型坐落在南溪西南的江邊上。沿江一帶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已見衰敗的老式民居,小鎮周圍全是關山(墳山)和農田。大量的古迹早在文革中幾乎銷毀殆盡,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流連的了。旋螺殿的名聲儘管如雷貫耳,李庄“共大”(原宜賓學院前身)也耳熟能詳。但是,一來兩者都離李庄鎮有一定的距離(兩者離鎮上都相隔大約2.5~3公里的樣子),且當時的路全是小路,不好走,於是便只好遺憾的放棄了。

  ??今年,四川省第四屆旅遊發展大會在宜賓召開,作為已經申請並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李庄,在近幾年逐漸在恢復其歷史文化舊貌的基礎上,又得到了較多資金的注入改造,且第四屆旅遊發展大會又將李庄作為宜(宜賓)長(長寧)路中的一個重要景區開發宣傳,說明李庄早已今非昔比,頗具古鎮規模了。於是,便一直想再去實地瀏覽一番,看看按原貌恢復的古鎮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也可以順便去拾回那年沒去成旋螺殿一睹名勝的遺憾吧。

  ??我們是早上從南溪打面的到的涪溪口,大約花去了二十多分鐘,然後順着一條石板鋪就的斜坡道來到江邊,乘8:40分開往李庄的班船。船是簡陋的鐵駁船,順船艙兩壁各設了一排簡易的木版座位,供旅客旅途休息。為了避免日晒雨淋,船艙用厚厚的蓬布遮擋,因此,光線比較暗淡。從船頭走進船艙時,要經過一個斜坡式的艙板,必須小心挪步才能謹防滑倒,那種小心翼翼的狼狽樣子會被坐在艙內的人一目了然。不過,很少乘坐這種船的人大多是這個狼狽像,也就不覺得難為情了。

  ??等在靠船舷的木版上坐下來后,才能真正領略到所謂座位簡陋的簡陋程度。光、硬不說,還灰塵泥跡的,必須墊上一張舊報子方可落座。還有一點,就是船停泊着時艙內的空氣也相當混濁,特別是刮西風,就更加地糟糕。這時只要有一個人在靠近船頭的地方吸煙,那麼,全船的乘客也會受到煙味的荼毒。再加上倉內並不寬敞,乘客分別對坐着就顯得比較的局促,有一種眼光不知往哪裡放為好的感覺。好在從涪溪口逆水而上只需30分鐘左右的航程,從船頭望出去,看看兩岸山水,聽聽馬達突突的轟鳴和急急灌入船底的流水拍擊船底和船舷的蓬蓬水聲,也還是不覺枯燥了。共3頁,當前第1頁1

  本散文作者:戊子

  ??船靠岸,沿着石級登岸,在船上便遠遠看見的奎星閣一下在眼前展開,儘管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按圖索驥重建的奎星閣,仍然能給人一種古樸而恢弘的氣度。古鎮的印象,多半都在這第一眼的感覺中悄悄地先入為主了。再看新開闢的濱江路兩邊,仿古建築一字兒排下去,水泥路邊錯落站立的仿古建築雖然給人一種土洋結合的不實與矯情,但街道的整潔和響亮還是有些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

  ??同行的友人中,有兩位是老李庄。他們便主動承擔起為我們導遊的任務來。根據他們的安排,先沿着濱江路(現在的路牌上稱為順河街)往西一直走下去,過禹王宮(慧光寺)到東嶽廟(原同濟大學校址便設在此)觀光,然後由同濟大道前段插入游月亮田的泥石路,參觀原中國營造社舊址,再回首,去遊覽旋螺殿。回來時去走一走羊街,參觀古民居……

  ??大家先在同濟廣場上的帆船型紀念碑旁略作流連,便順着同濟大道往南,開始了原定的遊覽計劃。等插進去月亮田的泥石路沒多遠,看見一路並無多少可以入眼的風景,同行的友人便提議終止此趟遊程,改去參觀旋螺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於是,便原路踅回,直奔我昔年未解的情結——旋螺殿而去。

  ??筆直而呈傾斜坡狀的同濟大道顯然是剛築就不久,因為從大道兩旁籬笆式栽種的楠竹綠化帶剛成活的形狀來看,就完全可以斷定。不過,新穎的路燈和木製的花壇列隊道旁,還是給人一種寬敞、新潮加撲拙的味道。大道盡頭是東西向延伸的宜長路,這裡修築了一個仿古牌坊,上書萬里長江第一鎮李庄歡迎您。看到這種帶扇情的標語標牌,還是頗有些讓人興奮的。去旋螺殿便要從牌坊下過,往西南方向行。這時,天上竟然稀稀落落地飄起了小雨,象是要考驗我們的誠心。同行中年齡較長的已經有些猶豫,說出了“看來旋螺殿是去不成了”的話。我是鐵了心要去的,所以鞭策說,這雨下不大的。大家聽到這麼說,還是繼續往前走。充當導遊的友人說,我們搭乘一段便車吧,這樣又可以省腳力還可以躲雨。大家都說好。於是“導遊”揮手攔下了她老公運輸公司跑李庄至宜賓的班車,上車不一會就達到了離李庄鎮大約兩公里半的旋螺殿。下車時,雨已經沒有下了。而旋螺殿已經巍然矗立在公路對面的半山之中了。

  ??遠遠望去,全木斗拱結構、呈八角型的旋螺殿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下,尤抱琵琶半遮面地屹立在山頂的圍牆內,幽姿清雅古樸,存世一千四百多年而不敗。它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整個建築以不用一顆鐵釘為特點,被人們公認為中國閣樓建築之經典。中國營造學社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評價:其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可惜,旋螺殿四周沒有相應的古建築為其鋪墊和襯托,便顯得孤單而蕭索。站在圍牆外面,望着孤零零的旋螺殿顧影自憐地默默矗立,整日與古樹老藤對語,就有些猶豫起來,是否值得花錢買門票進去?進,我們確實難知建築學的奧妙。退,這麼長久的情結未得解決又有些覺得遺憾。於是友人想出一個歪點子,與收門票的老大娘商量,看能否在着旅遊淡季時分打打折。老大娘說沒有這個規矩。友人退一步商量,那麼能否同意我們不進旋螺殿內參觀,只站在進門的石梯上拍兩張留影?沒想到,老大娘竟無可無不可地默許了。我們一行人便輪換着站在登上旋螺殿的石級前拍起了留影照,以這種虛假不實的方式,了卻多年對旋螺殿的縈懷之情。

  ??走出來的我們在誇讚老大娘的同時,一下回過神來,不禁哈哈大笑。既然照片都拍攝了,跟進去參觀了旋螺殿又有什麼大的差別?特別是對於我輩這種對古建築一竅不通的人來說,有照片作為“某君到此一游”的證明可作為表白和炫耀,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大家開懷笑聲在旋螺殿下的龍凼水潭引起一片回應。然而,這回應不知到底是在嘲笑還是在嘉許我們的自欺欺人。共3頁,當前第2頁2

  本散文作者:戊子

  ??從旋螺殿出來,本來稀稀落落的小雨又密集了起來。走上公路,想等乘路過的班車,但是,又沒有地方可以躲雨,便有人建議邊往回走邊等班車。這個建議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於是冒着細雨,一路說笑着往回趕。老天好象只是懲戒一下我們對古建築的不恭,只將我們的頭髮略略打濕,便停住了。也許又想嘉獎我們的特意遊覽,雨剛停住,班車也刷的一聲停在了我們面前……

  ??按照導遊的安排,回鎮后從李庄的古民居參觀起,然後從慧光寺的後門進去上香。走“後門”又是充當導遊的“老李庄”的歪點子,她們對李庄的熟悉,就如身上的衣服有多少顆扣子一樣清楚,而且,也只有“老李庄”才辦得到。我們是遊客,當然一切悉聽尊便,能省幾個門票錢又何樂而不為呢?

  ??李庄的古民居由於史無前例的破壞和逐年的拆除淘汰,已經所乘不多。惟有羊街和水井街一帶經過修舊如舊后保持原貌較為完好些。走在石板鋪就的巷子里,還是能夠感受到一點古鎮的味道。特別是像胡家大院等那些小巧別緻的四合院,依稀還能展現古時的場景。在參觀古屋裡面陳設的那些木製雕花的古傢具時,給人一種像進入了時光隧道一般,一下就將人拉回到明末清初小鎮殷實人家過日子的年代去了。不過,胡家大院的規模不大,小巧別緻的一個院落,青瓦房的柱樑木材雖然筆直,卻直徑都不是很大,加上樑柱上的土漆都剝落盡凈,露出已見風化的樹木纖維,就更顯陳陋了。回想起我家原來居住的老屋那種分下廳、正廳、上廳的規模,以及那筆直壯碩的樑柱,雕刻着精緻圖案的柱墩和花窗,高朗的屋脊上雕塑的獸型圖案中間繁體行書的“福”“祿”“壽”“喜”,以及阿婆、母親的古老寧式床、吃飯用的繪有騰龍圖案而薄如蟬翼的小瓷碗等等等等,眼前的古景似乎也就顯得美中不足了起來。

  ??從古民居出來,導遊帶我們從慧光寺的後門進去,發現各個殿宇都呈現出一派香火旺盛的景象,神像也雕塑得高大雄偉。進入正殿,一個真資格的導遊正在給一批遊客講解進殿進香的“常識”:她說,正殿一般設有三扇門。左側的一扇稱為“智慧”門,中間的是“空門”,右側的是“方便門”。一般應該由左側的“智慧門”進,上完香后從右側的“方便門”出。最好不要從中門進去。佛家所謂的遁入“空門”,中間這扇門就代表這個意思。看來,善男信女即要不時進香許願,那麼還是應該了解一些進香的“常識”才好。

  ??我們幾個男同胞都沒有信佛的,於是,便甘當提包攜物的雜役,在慧光寺外面的茶館里喝茶等她們。

  ??在喝茶時,友人給我講了創造李庄特產蒜泥花生的傳人何老幺的一個花邊新聞。

  ??何老幺經營的蒜泥花生隨着遊客的不斷增長,越做越有知名度了起來。當錢包也越來越鼓后,也應了男人有錢便變壞的規律,公然另找了一個年輕的女人替他生兒子傳承“香火”。未離婚的老婆當然不願意何老幺停妻另娶。何老幺厲聲宣布,哪個叫你阿不出個帶把兒的?你要鬧,就離婚!大家共同打下的江山,哪有那麼撇脫拱手相讓他人的道理,然而,又吃不過何老幺,於是只得隱忍了。結果,新“討”的女人第一胎還是不爭氣,仍然生的是女娃兒。為了達到目的,何老幺又從新再尋覓。第三個女人的肚皮還相當爭氣,第一胎就生了個兒子,完成了何老幺的心愿。沒想到,喜事連連,第二個女人也不甘落後,第二胎上也給何老幺生了個兒子,意想不到的喜訊簡直把何老幺給喜呆了。現在,李庄古鎮的外來遊客越來越多,何老幺的蒜泥花生生意將會更加紅火。我突然聯想到眼前的歷史文化古鎮李庄。何老幺在未發跡前似乎也與李庄未與同濟等拉上姻親以前有些相似。經過抗戰文化與淵源歷史勾連融會後,經過媒體的不斷發掘、宣傳后,今天的李庄已經今非昔比。聲名雀起后的李庄何去何從,吃歷史的老本呢,她顯然不如周庄。不斷創造新的亮點吧,羊街的狹小似乎又未必能生成那麼堅挺的力道以吸引遊人。而偏街小巷刺耳的打磨雨花石的茲茲聲卻很讓人擔心,哪天會不會再爆出何老幺類似的花邊新聞來呢?

  共3頁,當前第3頁3

  本散文作者:戊子

您正在瀏覽: 拙眼看李庄
網友評論
拙眼看李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