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走進古鎮李庄

走進古鎮李庄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山中樹/文

  初夏的清風伴着濛濛細雨繽紛大地,打濕了我的心情,魂牽夢繞地勾起我大腦深處的記憶——古鎮李庄。古鎮李庄在我腦海里充滿着文明古樸的氣息,久違的李庄向我們一行人撲面而來。

  偶遇崗位職業培訓的機會,前往李庄培訓基地集訓,與四十八名同事一道分乘兩輛公交車,迎着東方的晨羲踏上了古鎮李庄的土地。車至終點,古鎮李庄正逢趕集,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不停地穿梭行走在大街小巷之間,一個個笑容可掬人們舒心地談笑着。來自祖國各地的遊人,着裝各異,步履蹣跚,有的觀景、有的購物、有的品頭論足議論着李庄“三白三奇”古老傳說。

  昨夜氣侯劇變,飄落下入夏第一場陣雨,雨後的太陽紅彤彤掛在長江對面的山坡上,太陽依偎着藍天白雲,陽光下的遠山鬱鬱蔥蔥,近水波光粼粼,層層綠浪映入眼底,溫差清爽宜人,清新的空氣讓人感到這裡是世外桃源。

  一陣清風徐來,揭開了古鎮李庄的神秘面紗,乾燥寂莫的心隨着縷縷清風蕩漾在古鎮的街頭巷尾。古鎮猶如剛剛沐浴的少女,冰清玉潔,婀娜多姿,超凡脫俗,賞心悅目。微風拂着衣衫而過,往日的暑浪消失得無影無蹤,熱暑御衣,層層綠浪隨風搖拽,遠山的薄霧輕紗飄飄若仙,紫外線剝開層層疊疊的雲海,露出了嵌藍嵌藍的天;紗飄雲走,霧飛紗散,汩汩陽光直瀉而來,給古鎮罩上了濃濃的色彩。

  佇立街頭,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片片綠葉翩躚起舞,古色古香的鄉村風貌吸引着八方來賓,笑迎天下來客。抬眼望去,這裡沒有繁華都市那些高聳入雲的水泥建築,遍布眼底的是亭台樓閣和舊時民居,錯落有致的民居建築、亭台樓閣與低矮的木結構青磚灰瓦房混為-體,形成了古鎮李庄的亮點和特色。

  李庄這塊古老而又充滿傳統文明的土地上,沒有燈紅酒綠,沒有鶯歌燕舞,更沒大都市那種繁華的喧嚷浮塵。同濟人曾留下詩曰::“川音如酒訴衷腸,山鄉處處是家鄉”。不-樣的山水不一樣的情調,小鎮依附着長江突顯出地理位置的重要,自西而東的母親河——長江,一江春水浩浩蕩蕩、波濤滾滾奔向東方。是長江的水澆灌了這塊熱土,是蜀國的富饒潤育了她的秀麗,四周墨綠的山坡淺丘擁抱着潔靜的小鎮,她讓我們沐浴到了純潔、柔和的陽光,呼吸到了清新、涼爽、甘甜、鮮美的空氣。

  古鎮李庄於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至今已有一干四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李庄曾經是南溪縣縣府所在地,宋朝乾德年間(公元963年——968年)中縣治所遷縣府至仙源壩奮戎城(今天的南溪縣城),李庄便屬於南溪縣的一個小鎮。到1983年10月,宜賓市撤區並鄉調整建制后,李庄由南溪縣劃歸翠屏區所轄,李庄改為了現在的李庄鎮。

  李庄地處長江中上游的江邊,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的南大門,因其地理位置狹小,交通條件特殊,世人知曉不多,一直處在“養在深宮人未識”的蜀南境地。在未通公路以前,李庄僅靠長江上的船舶作為交通工具。

  李庄聞名天下的原因,追根溯源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二戰的戰火瀰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避戰火烽煙,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文化機構、學府遷移至李庄。1940年,狹窄瘦弱、地靈人傑的李庄彙集了國內眾多知名的文化機構和學府,為中國文化人在戰雲密布、國難當頭、外敵入侵的非常時期,李庄恬適安靜、閑雲孤鶴環境,營造了一個為讀書人“擺三尺書桌”而贏得了後人敬仰和矚目。

  當時,李庄僅有四千餘人的小鎮,-轉眼接納了一萬多名人學子讓世人刮目相看。李庄為眾多華夏學子、革命志士能夠潛心研讀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傳承華夏歷史文化提供了相對安靜學習環境和條件,培育了大量的中華文人學者和熱血壯士,成為了抗戰文化的大後方。由此,小鎮李庄功不可沒,流風遺迹,傳為佳話,名聲大噪,火紅大江南北,揚名巴山蜀水。

  最值得李庄人嬌傲的應該是旋螺殿,堪稱古鎮李庄的第一張名片,“三奇”(奇殿、奇石、奇迹)之中的第-奇便是旋螺殿,它是古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迹。

  旋螺殿始建於明朝萬曆年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原曾用名文昌宮,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古建築。隔遠望去,威然屹立在山坡上,參天大樹似遮似掩着呈八角形的旋螺殿,古木映襯下,“猶如琵琶半遮面,千聲萬呼始出來”,四周高大的圍牆緊緊環繞,院內古木花草姿態萬千,飄溢出幽香清雅的氣息。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匠心獨特的旋螺殿,存世四百餘年至今仍頂天立地,不腐不朽,讓人大為景仰和嘆服;整座建築採用的梁、柱、框、架均為木質鑲嵌一氣呵成,沒有用一顆鐵釘和任何粘合劑,被人們公認為中國亭台樓閣建築之經典。中國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曾評價:其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千古當世之佳作。到了李庄,如果不去如雷貫耳的旋螺殿,絕對會讓你後悔此行。

  “君臨蜀南長江岸,吃游閑居李庄行”。漫步古鎮街頭,腳踩石板路,閒遊席子巷,一排排青磚、木結構、小青瓦房沿街巷婉轉而立,古色古香的民居不規則地向前延伸;舊時民居的建築群七高八矮、稜角交錯、扭捏捏、齊刷刷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幾條街道古老而狹長,呈井字形排立,斑駁陸離的痕迹突顯出興衰成敗的歷史文化。

  李庄第二張名片“三白”(白酒、白糕、白肉),吃在李庄因“三白”而揚名。街頭巷尾的店鋪門庭若市,小街小巷人來人往,仨仨倆倆的人頭攢動,老式民居木屋-溜溜地排立街頭巷角,遊人們在導遊的解說中觀摩着古鎮的風土人情,世道變遷。街巷兩側木屋檐下人聲鼎沸,遊人們爭相着或觀景、或攝影、或購奇珍異石……-間間店堂內,遊人閑仕停下腳步,幽閑洒脫地隨桌而座,點上“白酒、白糕、白肉”,加上炒田螺、炒龍蝦等風味小吃,如果你不善飲高度白酒,可來-杯“明前清”茶(清明前採摘的茶葉),花錢不多,足以讓你一行人大飽口福、讚不絕口、留戀忘返……古鎮李庄的景點還有很多很多,據長期居住在李庄人說,在文革(1958年至1976年)期間破四舊時,大量的名勝古迹、歷史文化遺址被拆除,目前看到的不到百分之三十。

  雖然古鎮李庄與我的居住地僅50餘公里,但終因鎖事纏繞,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別忽然去過幾次,都未潛心來觀賞她的秀麗,研讀她悠長流芳的歷史,分享她的更多的傳奇、特色、故事。此行,有幸在李庄練兵基地短暫培訓,利用培訓學習之餘,與學友們一道溜遍了大街小巷。於是,寫下這隻言片語,與大家分享。

  四川宜賓江北供電公司王渤濤撰稿

  二零一三年七月修改二稿

您正在瀏覽: 走進古鎮李庄
網友評論
走進古鎮李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