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威海散記

威海散記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小景

  一個從山東萊州來的朋友,發出邀請,要我去山東威海看看,散散心。我說山東我可是轉了好幾圈,到蓬萊,煙台、威海也去了三趟,要說威海,那可是不陌生,只要去,就去看劉公島。也許是小時候看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風雲》看多了,對甲午戰爭關注的就多點。劉公島上有“甲午海戰”紀念館,所以對劉公島有着特殊的感情。

  威海去了三趟,到劉公島去了三趟。第一次是1994年,第二次是1997年,第三次是去年的6月份。

  劉公島上風光旖旎,使人樂而忘返。從劉公島上看,市區高樓鱗次櫛比,湛藍的大海一望無垠,山上鬱鬱蔥蔥的綠樹,沁人心脾的花兒,纖塵不染。在島上看那青山、大海、美景,好叫人感慨,多麼壯麗的山河啊。在島上,走近北洋海軍提督署,更是使人感慨萬千啊。北洋海軍提督署正面大門上方,懸挂李鴻章題“海軍公所”匾額,又稱“水師衙門”。在那裡我彷彿聽到了驚天動地的隆隆炮聲,彷彿看到了那使人血沸騰的甲午風雲。

  走近“濟遠艦”那沉重的鐵錨,使人彷彿看到了在硝煙中廝殺的悲壯場景。之後我們又登上了山頂,山頂上的那一尊尊大炮,沉默着,似乎在訴說著一件件傷心、壯烈的往事。看着那炮台、地下通道、兵舍、彈藥庫等,叫人浮想聯翩,在炮火中犧牲的戰士的靈魂一定化成了山石,依舊在看守者那用血浸染的土地。在甲午戰爭中鄧世昌壯烈殉國后,光緒皇帝送給他一副輓聯:“此日漫揮天下雨,有公足壯海軍威。”甲午風雲給民族烙上了一道永遠不能癒合的傷口。

  100年過去了,那甲午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是那雕刻在民族心理上的那個痛,卻永遠的揮之不去。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於清政府和北洋大臣李鴻章採取保船避戰的消極防禦,甲午戰爭以大清失敗而告終。在最後的威海保衛戰中,丁汝昌和劉步蟾下令炸毀受傷的“定遠”和“靖遠”兩艘巨艦。炸艦之夜,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殉國,實踐了生前"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即使封建時代,一個堂堂的中國人在異族強敵的鐵蹄面前依舊是鐵骨錚錚。

  痛定思痛,我們不能忘記那曾經的恥辱。腐朽的清王朝——沒有一點蓬勃朝氣的帝國,其實註定是要失敗的。過去的教訓太深刻、太沉痛了,我們再也不能重蹈覆轍了。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頒行詔書,宣稱“開拓萬里之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志在向海外擴張。1868年明治維新后,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約》,第一款就說:“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想起來,從此時起,日本帝國就開始覬覦我中華的狼子野心。簽訂此條約,是在麻痹我昏睡的國人與當權者。因為明治天皇“宣布國威於四方”,志在向海外擴張。”簽訂條約只不過是手段而已

  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在看看咱中國的那個最高領導人————與日本一水之隔的泱泱大國——-清王朝的西貢妃子慈禧老娘們,面對風雨飄搖的時局而不顧,而是為自己的享樂處處着想,1889年“歸政”光緒后說;"我什麼都不過問了,修修花園養老還不行么?”就這樣慈禧拿一億兩白銀去修了園子。慈禧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俄國曾有個從德國嫁過去的皇后——-葉卡特琳娜二世,15歲嫁到俄國,在她當權后,四處擴張,為俄國攫取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她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國船隊有了出海口,並能順利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實現了連彼得大帝都沒能實現的夢想。她臨死時還在叫囂:“: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就會落到俄國腳下。“慈禧與葉氏比,更顯現出她對國家對民族災難性的領導。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可是,還是敗了,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就。占琉球、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日本在幾十年裡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

  在日本早就磨刀霍霍的時候,準備對朝鮮動手,因為唇亡齒寒,可我們的那些處廟堂之高的人卻還在昏睡。即使到了日本鬼子就要動手的時候,還在麻木。袁世凱當時還認為日本不會出兵朝鮮。其根據是日本在明治23年實現了憲政,成立了國會,政府與國會議員之間整天吵鬧,互相傾軋,於是認為日本政府不可能作出向其他國家派兵的決策。他那裡知道,那時進步的象徵,是他們在尋求更好的策略與辦法而進行的辯論。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國海軍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蘭、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後,美、日之前。為什麼失敗了,因為我們的當權者是一頭溫馴的懶惰的無能的綿羊,面對着一群充滿野性的狼蟲虎豹,那裡能抵擋得了。1895年的甲午海戰打完,中國實際賠款四萬萬兩白銀。本來條約上的賠款額是二萬萬兩白銀,但是分期付款,結果就成了四萬萬兩。這四萬萬兩白銀輸入到日本,是日本可以去做更多的事,而我們則更窮,更落後。

  在甲午海戰之前,袁世凱還算見過世面,可對日本政府與國會的爭吵的看法是那麼的淺薄。國會與政府之間公開爭吵,是憲政國家的一個主要特徵。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討論過程,其結果不但可以決策,而且最後只會導致決策過程更為周密而少失誤。其實他們的爭吵還包含了民主的成分在,是集體的智慧,是大智慧。

  爭吵未必是壞事,鴉雀無聲未必是好事。我國春秋戰國時的思想家,人才輩出,其思想光輝奪目。那是中國思想界的黃金時代,有哪個時代出國那麼多的大思想家。只有百家爭鳴才能理出是非曲直。

  我們一直以天國自居,“求他國親愛有餘,而令人敬畏不足”。劉公島上的故事觸目驚心,我們在惋惜、傷痛、悲憤之餘,不能再讓我們的後輩為我們的無所作為、對不起祖宗再悲憤、再傷痛了。

  在威海的日子裡,那是心靈的靜化與洗禮。1997年9月從劉公島回到賓館后,住在海邊,聽着海浪聲聲,驚濤拍岸,真是心胸激蕩,難以入眠,於是寫下了一首小詩;

  游威海劉公島有感

  黃海水域盡喋血,劉公島上殘旗飄。

  倭奴狼心舞干戈,壯士虎氣吞波濤。

  風雷駭沒日月星,雲煙驚煞人鬼妖。

  甲午忠魂撼雲天,國讎家恨滿弓刀。

  去年六月,又到了威海,看到那島上的一草一木都覺得那麼親切,又那麼陌生。

  看過劉公島,又去看了看新修建的“定遠”艦景區,主體景觀為按原貌複製再現的清末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看着那威武的定遠艦,能感受到她在傾情訴說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她曾經撼動那驚天動地的甲午風雲,她曾為民族的尊嚴而戰,她已經成為國人心目中的一尊民族心靈的圖騰。有人說的好:“登上這艘戰艦,恍若跨越時空,百年往事歷歷在目,甲午英雄的故事、鐵甲巨艦的雄風、黃海大戰的慘烈、亞洲第一的強國夢都將在這裡與我們相會。”

  幾次上劉公島,幾次感慨,那是充滿血淚的島,充滿悲壯的島,充滿國讎家恨的島,是激勵華夏子孫不能再昏睡的島。

  我還會與您相約,再去看您——劉公島!

您正在瀏覽: 威海散記
網友評論
威海散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