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王雅琴女士的山水畫品評

王雅琴女士的山水畫品評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墨言(題畫家王雅琴)

  詞:保定展翅

  柔荑勾祁連,

  冰心坐山川,

  千山萬壑墨中展,

  丹青話永年。

  長安書院門,翰墨飄香,有一種濃郁的藝術氣息,這與厚重的關中文化的熏染有很大關係。文以載道,中國畫承載的是國人的道德觀念和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所以,從書畫藝術的風格,能窺見一個人的經歷及人格,藝術的經歷也是人格完善的過程。王雅琴的藝術經歷及風格恰好闡釋了這一事實。

  中國山水畫作為東方繪畫藝術的典型代表,當代中國畫壇可謂多元紛呈,再也沒有了單一的模式,誰也無法再拿出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標準來品評現實中的畫家了。所以,評述當代中國畫何其難!作為當代藝術批評家或評論家,理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認識判斷,設定出屬於自己的標準,客觀公允地觀照當代畫壇。

  王雅琴的中國山水畫,畫得好!我這麼說或許恰好是她的風格與藝術追求正合於我所設定的標準。我認為在當代山水畫家中,她是位畫得十分出色的畫家。相對而言,王雅琴的作品比較傾向於為續接傳統而不惜努力的畫家,始終堅持着傳統繪畫的筆墨造型,其作品是傳統的,古典的,但又有新意,絕非重複古人。所不同的是,她既受傳統繪畫的筆墨較大的影響,但又在不斷地超越傳統,她的作品生活氣息更真實,更濃厚,意趣也更強。如果要說當代中國畫中突出風格的畫家,那麼毫無疑問,王雅琴便是最典型的一個。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其《詩格》中論及詩的境界時,認為詩有三境界,即物境、情境與意境,三境具佳者乃為好詩。中國詩畫一律,王雅琴的畫之所以好,我想可能就因為她的作品同時獲得了這得之不易的三境吧。

  物境——度物象而取其真

  作為造型藝術,中國畫同樣重視塑造對象形態,雖然它不同於西方古典繪畫刻意於表現對象的“視覺”真實,但對“物”之形態的表現仍屬首要任務。所以,古人十分重視“物境”的表現。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首先強調的便是“師造化”,即對“物境”的追求。荊浩則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其“真”境獲得的前提,是基於“度物象”的手段才得以實現的。王履說得更明了:“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連文人畫大師石濤,也要強調“搜盡奇峰打草稿”。“物境”乃為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第一境界,亘古不移。

  中國畫中的山水畫,目前被認可的多是黃賓虹一派,被認為是山水畫的正宗,這是當前我國權威學術界引導的誤區。我不否認黃賓虹是我國繪畫界的一代宗師,但他的山水畫只見技巧,展現的是筆墨功夫,而缺少大千世界絢麗多彩的美感。他的畫千篇一律,構圖,用筆,題款都雷同,不知他畫的是何方山水?其中生長着何方樹木?如果中國的山水畫沿着這條路發展下去,筆墨是老到了,給人們展現的只是技巧,大自然中物象區別差異沒了,山水畫不是走到另一個絕境嗎?這套所謂傳統山水正宗的倡導,很符合一些造山運動的理論,“我畫我心中的山非大自然的山”。上面這些觀點不是我今天評論的初衷,是藉此說明我讚賞王雅琴的表現手法,她的構圖,透視也是傳統山水畫的套路,但她的散點透視不是程式化的構圖,他融進入西畫的透視方法,小中見大,足跡遍及廣袤的西北大地。把西北大好河山風光具象化,由一棵樹帶動一片林,一個村落,一條河流,延伸到無限遠,形成大氣磅礴的大西北風光意境。她的技法沒有藝術化地扭曲客觀物象,生硬地造成我之獨家山水的感覺。她樸實地把鄉情帶入藝術,從真實中感覺藝術之美,物化藝術家的獨特情感,這是她的創作方法的樸素之處,也是巧妙之處。她沒有攻於心計地去傳統地皴擦渲染,《芥子園畫譜》中的皴法,描法,勾勒在王雅琴山水畫中找不到,她是應物象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所以她作品中有大量表現“物境”的精彩速寫,這種厚積乃為其求得畫之“物境”起到了極好的築基作用。這是他技法的絕妙之處,高明之處。

  古人重視“物境”的表現,通常是藉助於“目識心記”而獲得的,即所謂觀念在先,景緻在後,無論是觀察還是記取,均服務於畫家所設定的觀念。當然,在感受自然的過程中,這一觀念有時也會獲得修正,比如石濤的山水畫。但這種源於自然的畫面“生動”,還是遠離了真實的自然之境的,有些畫家乾脆把這一“自然”疊合在前人表現的“自然”之上,於是就有了程式化的便利。“物境”成了軀殼,畫家們更熱衷於筆墨趣味的表現。“物境”被“情境”所淹沒,這就難免千人一個“情”,一個“意”。近代學人們所抨擊的對象當為這一微式的“傳統”。

  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對這一“物境”攝取的糾偏過程之中。這一時期凸現出的大師級畫家,如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壽、以及王雅琴的恩師張介宇,沒有一個不是重“物境”和表現“物境”的高手,,可能更感於這些先賢們作品的盎然生機,這是時代情致的鏈接所致,亦或是她在體驗生活、觀察生活過程中,更為“物”之所役,她把握住雄奇、雄壯、雄渾的三種特徵來詮釋作品的陽剛大氣,將人的精神氣質賦予畫面物象中,因而,在個體身上所表現出的大氣魄,也是基於情感深化,形成人格化的山水風貌:山的博大、偉岸、沉靜與堅韌。從而將個體的精神訴求通過虛實、濃淡的筆墨關係加以表現,最終契合於不同情景氛圍的山水氣韻中,形成了一種藝術情境與山水之境相融合的沉鬱與激宕。於是便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狂熱。她的小幅作品與長卷宏制,無一不是自然或生活的場景真實寫照。就因為有了這一“物境”的呈現,她的作品更多了一份清新與自得。

  情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有詩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件好的藝術品首先以“情”而感人,表現“物境”的最後目的還在於傳情。王雅琴畫面的“情境”有着較為豐富的內涵。首先,是她對大西北的依戀之情的流露,她的西北山水畫定位,便是一種活脫脫的故鄉之情。這可能與其長期生活在心靈腹地,感於西北民情民風有關。成就了其作品陽剛大氣的風格,客觀上對於當代畫壇的柔弱與頹廢,有着較好的反撥之功,這是應當更值得我們特別肯定的“情境”追求。

  筆者從她的畫面感受到了一種文化的品格,那種遊離於古代文化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一種高尚之趣。在她畫 “情境”塑造中,更重要的還是其詩意之情的張揚,王雅琴的“情境”,正是有效地將西北人的質樸與文人的修養,複合在西北人性格豪放的詩意情懷之上而得以表現,這是生活的偶然與畫家的主動追求共結的佳境。是由她的情感追求和藝術實踐逐漸形成的,還不是很自覺,處於成熟的過程中。她需要用美學理論升華自己的藝術實踐,總結自己走過的藝術道路,從意境,技法摸索出一套王家套路,完善自己的美學主張,從而開擴西北山水畫的表現領域。

  意境——能到古人不用心處

  由“意”而得“境”,是王雅琴山水作品的突出特徵,這其中,她先由形入手,運用筆墨書寫山的“姿勢”,而後寫胸中意象,傳達山的“動勢”,最後,運用筆力,藉助審美體驗與想象,完成山水表現的“氣勢”。 正是因為“勢”的連貫形成動態捕捉,其畫之“意境”自然而然進入了極佳境地。她在《漢江煙雨》此幅作品中所塑造大山的內美時呈現出宏偉壯觀的內在張力與視覺衝擊,進而凸顯出承載漢文化的漢江流域的山脈,它以與天地同在的豪邁與激蕩,延承着漢民族精神的堅毅不拔、蒼邃深沉。

  王雅琴對中國畫理、法的悟得,與其先從寫實入手而窺中國畫之奧堂,再入山水畫創作的理路直接有關。這一順序並非清規戒律,但寫實在學習中國畫理法過程中,確實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所以在王雅琴的山水主題中,縈繞着一種激蕩於畫面意境中的勃然生機與生命律動。對自然景緻的流連,對自我心靈的安置,一種基於現實的體味與頓悟,在藝術審美中形成迸發情感的精神依託。 通過其畫作《桃源行》畫面所營造的意象內涵來看:蔥鬱的山峰巋然不動,靜穆深沉;山中河流蜿蜒而過,桃花盛開,水霧氤氳。多變的時節,朝夕的往複,基於主觀感受的審美抓取,將流淌於畫外的詩情進行了藝術語言的重新梳理。蒼遒的筆法,水墨的暈染,結合著色彩的點綴串聯成一種起伏有致的山水之美,墨彩流韻,雲霧升騰,一份氤氳的氣息環繞山川,似是也環繞着舊夢。在個體心境的意味中,這些現實中的山水物象自然的轉化表現為胸中的意象,以生活化的真切給人以無限的語境拓展與詩意聯想,她的作品自然臻上佳境。

  結合王雅琴另一幅山水作品《水是青天照山明》的構圖來看,此幅作品山水宏大而不造作,莊重而不虛躁,在物與我、景與情的融合中回歸於一種安謐、靜遠的情思,表現一份深沉的陽剛之氣,具體看來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雄奇。對山的形質結構進行紋理質感的表現時,依據山脈走向的高低呈現出的陡與險進行描繪,重於體現蒼鬱、庄穆的風貌;第二是雄壯。在空間距離的變化中,一種高大、巍峨的精神氣質凸顯出來,雲海繚繞,林木簇擁,既襯托着山的俊美,又體現着山的博大;第三是雄渾。山影隱約,微茫氣象中的峰巒,在虛淡的墨色中變化萬千。幽冥之中,山的意境不斷升華,霧靄氤氳,似有似無,連貫成雄渾之美。

  王雅琴筆下的山水世界是質樸的,粗獷的,有着內在氣魄但又不修邊幅的西北氣質,王雅琴用她的歸納與綜合能力去概括、去提煉藝術語言,從而形成個性化的繪畫圖式。她對傳統筆墨的借鑒,構圖布局的經營,對宋元山水意象的追取與現代思維的跳躍性轉換,都使她的作品在傳統筆墨上塑造起了充滿現代意識的山水情感,王雅琴執守傳統,但不迷戀傳統,師法自然,又不囿於自然。於王雅琴不僅是用合理的技法表現理想化的山水記憶,同時,她在用自己的藝術氣質去解讀西北大山的魂魄,去挖掘西北大山的內美,從而在將人之性情寄託於大山性情中時,呈現出作品樸厚遼遠,天地相合的人性精神。王雅琴所訴求的是厚、重、實,而不是奇、異、怪,這也形成了她的作品一致的傾向性:格調高雅,氣魄雄闊。

  王雅琴的山水作品筆墨紮實,不求張揚,他用自己的情感語言而不僅是筆墨,塑造了一種由形傳神、充滿氣度的大山意象,當把這種心靈的體驗進行不斷的深化、拓變與升華的時候,自然地與這山這水實現了交接,而我們欣賞到的正是在學養、閱歷、審美因素構成下的一顆最真實的心靈,一個熱烈而真切的山水世界。

  後記

  王君雅琴,吾陝關中人也。陝西山水鍾靈,藝文光華,人才輩出。古賢閻立本、吳道子、顏真卿、柳公權、周昉等先賢流風餘韻澤被後學。劉文西、王西京、趙望雲、何海霞、石魯等等,皆當代畫壇人傑,王雅琴自幼喜好書畫,后求學於西安美院高研班,師從國畫家張介宇先生。幾十年來,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勤奮創作,成果豐碩,聲名遠播。現人已邁入花甲,仍筆耕不輟,現為職業畫家,結廬於藝術寶地書院門數載矣。

  雅琴君納言敏行,誠樸堅韌。篤學不輟,書藝精進,日臻完美。吾有幸觀摩其墨寶《漢江人家》此幅作品畫面:險峰聳翠,雲繞霧環,小徑流泉,生氣蔥蘢。意境筆墨,已儼然可觀可讀。

  君藝術者,心之美也,托諸形物,此藝術之目的與內涵:藝術者,技巧、手段也,創機巧以劑用,藉以表現心美所寄。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然有主次:技巧可求諸恆心,畢功於數十載間;而心之所美,即今審美觀、藝術觀大意,則非僅假勤奮、時日而可達。明理易,融會升華於心手又巨也。若問何由?答曰:技巧悟性三七分也。三分技熟僅堪稱精能;得二三分悟性則可步佳妙;至臻神逸境者,乃曠世一二之天才也。悟性何來 天分有定,然多伏藏。讀百家書或可開竇竅,覽西北名山大川必能拓心胸。花朝月夕,奇夢異思,風狂雨驟,電擊雷鳴,恐即醍醐灌頂,靈性豁然,閃悟時矣。

  君之畫藝自然臻上佳境,筆下刁而不乏韻致。鍥而不捨,積學累識,廣結師友,人喜與交之。無俯仰之累。余更私心艷羨,惜學虧詞窮,筆墨殊難盡宣,拙筆陋文,聊以抒懷。今以雅琴君畫風之淺見,與四方書友共勉之。

  文:釋一塵

  校正:胡韻

  (胡韻簡介:號煙雲參禪,筆名研墨,女,漢族,1985年9月5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人,大學學歷。中國詩詞協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駐站作家。當代青年學者,作家,詩詞活動家。)

  (釋一塵簡介:原名劉忠濤,號悟道青雲,男,漢族,1985年11月20日出生,陝西安康人,中國民盟盟員。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詩詞學會組織部部長。資深文化藝術評論人。)

您正在瀏覽: 王雅琴女士的山水畫品評
網友評論
王雅琴女士的山水畫品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