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飛雲庵小記

飛雲庵小記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飛雲庵,坐落在大冶湖畔一個不出名的湖汊中的一個小小的山包上,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周圍散落在湖邊的幾個稀稀落落的小村莊,不多的房屋,若隱若現藏在不多的樹叢間;也可以從這裡遠眺煙波浩渺的大冶湖兩岸迤邐的風光,湖對面是黛色層巒疊嶂、連綿不斷的群山,湖風陣陣拂面,清清爽爽。

  一條小小的水泥路從廟的後面交叉,向周圍的小村莊延伸,直到通達馬路。

  小庵面積不大,估計加上建築和樹林、菜園等等一起也就只有兩畝地左右。

  廟的前面有一個不大的曬場,還沒有硬化,是土場子,廟后的小坡上是一片小樹林,小樹林將庵三方包圍。其中有樟樹居多,和其他的一些雜樹,最為顯眼的是有一小片竹子林,青翠欲滴,在湖風的吹拂下張揚地搖擺;在曬場的右邊是土地廟,最右邊是廁所。

  廟的前後兩幢房,前面為大殿,後為內殿。兩幢房之間是一個四合小院。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後殿的兩側是廚房及尼姑的禪房和書房,小院中種了不少的花花草草。

  在小院的右側在廚房的門口有一口手壓的水井,過了水井有一道小門,兩扇木門一打開就看到一口小水塘,這口水塘的水不太清,不是用於洗衣淘米的,它沒有活水來補充,但是你可以在這兒看到放生的痕迹,水中有小烏龜、黃鱔等等佛教信徒們通常在每年四月八日這天放生的動物。

  前面大殿里供奉着如來菩薩和四大天王,及眾多小小的羅漢。雖然小但也千姿百態,喜怒哀樂也眉目傳神,而那幾尊大型的佛像反而顯得呆板,鼻子癟平,寬闊的嘴巴,也沒什麼表情,一點也不好看,不像其他廟裡的神像栩栩如生,楚楚動人,可能是建廟時因為資金不足,請塑像的師傅是個三流的師傅吧。

  後殿的正殿供奉的是關公關帝爺,只見他手持偃月大大,棗紅色的臉,飄逸的鬍鬚,煞是威武。我看庵里做法師什麼的基本上就在這裡做,這也許就是主殿。

  其左側偏殿供奉的是千手觀音,這間殿又小又窄,黑咕隆咚的。

  右側是廚房,廚房不小,可惜窗戶開得太小,光線不足,也顯得好黑,廟裡燒的是柴草,整個屋子被煙熏得黑不溜秋的,大米和油是香客們帶來的,青菜是廟裡自己的菜園種的,也有些是信徒們帶來的,反正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也沒什麼好吃的菜蔬。那次我岳母在那裡為岳父超度亡靈時,我特意到街上買了不少的時興好菜,但是在廟裡一連吃了兩頓后,我真思念家裡平時的飯菜了!因為廟裡的食物真是太難吃了,所以說廟裡的和尚尼姑是苦行善。

  飛雲庵建庵的時間不久,老人還記得第一來此落住的第一代尼姑的模樣。如今一代一代傳到現在已經是幾十年的歷史了。升仙的尼姑們就葬在廟的左邊的塔林里,每過世一個尼姑就建一座塔。塔全部用磚砌成,雖然小也分好幾層。

  在這塊地方,飛雲庵是一個化解矛盾的聖地,因為庵里的歷代的尼姑都是個十分和善、慈祥而又善解人意。記得20年前的那個老尼姑,當時我去時就有80多歲了,眼睛耳朵都不好,可是她的信徒遍及這方圓幾十里,我每次和愛人去看望她時都碰到來看望她的人不少。我兒子當時也在岳母的要求下拜這老師傅當徒弟的,據說是因為寄名后將會容易養,於是他就有了“胤龍”的法名。而我是個真不信佛的人,不過我當時認為讓兒子噹噹和尚也不妨,也就是個俗家弟子。據當時老尼姑講,要等到孩子18歲之後才來註銷法名。當時還慎重其事地寫好兩張字據。

  18年一瞬間的事,當時的老尼姑早已作古,現在住持的老尼也年過七旬,她慈眉善目,和香客們輕言細語地談話,傳播着佛教教義,排解信徒們生活中的煩惱。

  每逢特別的日子裡廟裡都有好多的香客去朝拜,也熱鬧着,甚至還有時候香客們自帶被褥在廟裡住上一夜做法事。

  上個禮拜岳母叫我們到廟裡為兒子“下山”做個儀式什麼的,就是從此拜別師傅下山去,成個真正的“俗人”,可以結婚生子了。我和妻子去了,廟裡請來好幾個當地的老年婦女一起唱佛教的歌,不停的燒香、拜佛,圍着幾個廟堂尊尊佛前拜到,弄了一整天,我也在廟裡呆了一整天。

  廟裡請來一位廟祝,他是一位80歲的老先生,他抄抄寫寫的,廟裡的所有文字都是請老先生們抄寫的,他說他是這近四十年來廟裡幫忙的廟祝,原來在他之前是另一位先生。他每次在廟裡吃飯前都要喝酒,是素酒,要拉着我喝,而我要開車,不能喝。我看他戴着老花鏡一筆一劃的寫着毛筆,我也替他抄寫了不少的經書。從老人的談話中我了解了廟的歷史,尼姑的情況,和政府對佛教的支持和經濟上的支援,周圍信佛群眾的情況等等。沒事的時候,我讀完了東方山弘化禪寺住持正慈法師寫的書《心安住的地方》。

  飛雲庵如其說是普渡眾生的庵,不如說是教化人的地方,是傳道佛法的聖地,尼姑們將為村民講解最簡單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飛雲庵是當地百姓心安住的地方。

您正在瀏覽: 飛雲庵小記
網友評論
飛雲庵小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