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小說 > 舊聞舊事 > 張伯駒變賣家產收集國寶

張伯駒變賣家產收集國寶

手機:M版  分類:舊聞舊事  編輯:pp958

  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河南項城人,書畫家、收藏鑒賞家,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合稱“民國四公子”。

  近年來,中國古代字畫的拍賣市場,動輒拍出數千萬元的“天價”。在這些傳世珍品演繹的榮耀和財富傳奇之外,張伯駒的名字似乎顯得遙遠而落寞。

  有人評價,即使是半個世紀后的今天,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他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

  這8件捐獻珍品中,包括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山鼻祖”、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的王羲之《平復帖》,還有隋代畫家展子虔所繪《游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公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時局混亂,許多古董商唯利是圖,致使大量國寶流落國外。張伯駒曾以一己之力,儘力阻止。他曾自言,“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以《游春圖》為例,張伯駒變賣了自己那處佔地15畝、原為晚清大太監李蓮英住所的豪宅,作價220兩黃金,又賣掉妻子的首飾,才以240兩黃金的價格,從文物販子手中購回。

  1941年,張伯駒曾遭人綁架,綁匪向張家索要300萬偽幣,否則撕票。張家並無太多現金,欲賣《平復帖》折現。妻子潘素設法去探望張伯駒,張卻偷偷告訴她:“那是我的命,如果賣掉換錢來贖我,我絕不出去。”僵持了8個月,綁匪妥協,將贖金從300萬降到40萬,張伯駒才得以脫困。

  雖貴為清末高官後代,家產豐厚,但張伯駒生活十分樸素,他不煙不酒,不賭博,也從不西裝革履,而是長年一襲長衫,飲食非常隨便,一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肴”。

  但對看中的文物,張伯駒卻從不計成本。琉璃廠的字畫商人最喜歡和這位“張公子”打交道,因為只要他看中的東西,無論開價多高,都會“不惜重金”。自30歲開始收藏至60歲,經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

  在旁人描述的文字中,這個“面龐白皙,身材頎長,舉手投足間,不沾一絲一毫的煙火氣”的“翩翩佳公子”,似乎“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有時高朋滿座,眾人談笑風聲,而他覺得話不投機,就坐在一邊摸下巴殼,一根一根地拔鬍子。

  張伯駒曾是某銀行的最大股東。按當時慣例,老闆通常自任總經理。張伯駒卻覺得談錢“太俗氣”,便掛個虛職,請來3個得力助手,私下裡還是唱京戲的搭檔。張從不干涉銀行業務,助手們有什麼事來找他商量,只管“一百個點頭即是”。

  在向故宮無償捐獻字畫后,中央政府欲獎勵張伯駒20萬元,被他婉言謝絕。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特為張伯駒頒發了一張褒獎令,以褒揚“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所做的偉大貢獻”。

  但張伯駒恐怕怎麼也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文革中,紅衛兵來抄家,將他收藏的捲軸丟到院子里焚燒,還讓張伯駒跪在火邊挨烤。張伯駒哀求道:“你們要燒就燒我吧,這可都是咱們國家的寶貝,燒了就再也沒有了。”

  張伯駒留給世人的最後背影,見諸於畫家黃永玉的一段日記。1982年初,黃永玉攜妻兒在餐廳吃飯,“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漠,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麵包果醬,小碟黃油兩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4片麵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

  兩月後,84歲的張伯駒突患感冒住院,因級別不夠,不能住單人病房,與7人共擠一室。待女兒費盡心力,終於拿到調換病房的批令,張伯駒卻因感冒轉為肺炎,離開人世。

  據傳,張伯駒死後,有人跑到醫院門口叫罵:“你們知道張伯駒是誰嗎?他是國寶!你們說他不夠級別住高幹病房?呸,我告訴你們——他一個人捐獻給國家的東西,足夠買下你們這座醫院!”

  (摘自《中國青年報》)

您正在瀏覽: 張伯駒變賣家產收集國寶
網友評論
張伯駒變賣家產收集國寶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