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一)
文楊美秀
每個星期天,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讓我感慨頗深,讓我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竇老師當初的追求,"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我被竇老師的追求久久的感動着,而我已經擁有這一份令當時的竇老師羨慕不已的人生坐標。卻沒有感到這份榮耀,沒有感到如此的神聖。有時更多的則是累,更多的是為單調枯燥的循環往複而牢騷滿腹,竇老師的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對學生的真心的愛讓我感動。從這本書里,從竇老師的身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麼是激情。今年我所教的是一年級,經過半年的時間和孩子們接觸,我明顯地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上課毫無精神,無精打采,好像還累得要命,課堂上只有幾個孩子在發言,其它的孩子吃的也有,玩的也有,就是沒有學習的,趴着的,拐着的,遲到的……語文課上進行起來很困難,孩子們不願意讀書,讀起書來聲音也特別地小。每節課我都用心準備,課堂上我大講特講,自己總覺得自己很有激情,可是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竇老師的書後,我才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孩子的愛。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富有創意的理念。看了竇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以及教學理念,原來竇老師特別注重孩子的閱讀量,六年的時間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選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精講了72篇文章,略讀了24篇等等。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再來審視我的語文教學,我只顧着讓孩子透過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從而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竇老師通過開展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老師和孩子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不僅讓她和她的孩子,也讓我了解到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竇老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只要我們擁有追求,擁有信念,像她一樣通過不斷地讀,去思考,實踐,努力尋找新的進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願我們都能夠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二)
鄔素娟
初見竇老師就被她深深地感染了,得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滿懷虔誠地拜讀起來。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竇老師的敏銳,執著和勇氣。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對於閱讀教學的獨特構建
從最初的直覺型的課程構建開始,竇老師對於閱讀教學的探尋走過了 10 多年的路程。一開始,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由一篇帶多篇,帶着孩子們讀美文,讀名著,誦古詩文,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主題教學的構建則是一次自覺的追求,她在"三個超越"的基礎上把"主題"看做是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認真領會教材編排的意圖,並且圍繞連接着學生精神世界的"觸發點"、"共振點"等多維主題重新編排選編內容,用這些"主題"作為實施教學、改革課堂、建設語文新課程的一把鑰匙。
在竇老師的主題教學單元里,我們看到的是打破了兩節語文課折騰一篇小課文的定勢——"聽說讀寫"如何訓練,"人文性與工具性"如何統一等"技術性"操作都用主題這條線把散落的"珍珠"串絡起來。因此我發現她的課堂有很多新穎的開拓:
1 、容量大,密度高、綜合強。建設了大信息容量的語文課堂。竇老師充分利用主題教學的整合功能,自然高效地讓學生接觸了更多的文本,在關注學生閱讀質量的同時,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2 、既當"設計師",又當"建築師".有效地充當了母語課程資源的實施者和開發者的雙重角色。無論是《朋友》中的"實話實說"、現場採訪,還是在《親人》中精彩地收進"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的"頒獎詞",還是在《圓明園》中巧妙地引導討論"該不該重建圓明園",都反映了她對於生活、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3 、既建構課堂,也解構課堂。她的主題教學不僅着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積極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學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構建,積極為學生的生命和成長奠基,體現了母語教育的文化性。
在竇老師的教學追求中,因為各方面的因素,有偏重對語言文化層面的探索,不斷走向深沉,而忽視兒童文學和兒童心理的研究傾向,這也應引起我們的反思。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三)
竇桂梅,一個令我可望可敬的老師。聽過、看過竇老師的課和課例,拜讀過她的《聽竇桂梅老師評課》,對"主題教學"總有點霧裡看花的感覺。這個暑假,當我讀着她的另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它們之間莫名就融合成了一體,清楚地讓我感受到:這就是主題教學!眼前頓時豁然開朗。
所謂"主題語文",就是從精神和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並整體構建語文課堂教學。也就是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教學模式,讓語文教學緊緊地統一在"主題"創設的情境之中,以整體上着重於人性的開發與啟蒙,認識生命個體的尊嚴、價值與美好,建立人與世界和諧互動的聯繫,培育對生命的尊重、對審美的追求。在主題語文里可以說每一個"主題"就是孩子精神成長的腳印,並構成學生的成長道路成為其人生軌跡,因為主題語文是通過確立"主題",將"聽說讀寫"訓練,"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等都統整了起來,能夠發揮語文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多元化。所以,主題語文既可以說是一種先進的語文教育理念,也可以說是一種高效的語文教學模式;"主題語文"不僅可以作為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也可以作為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
在竇老師文章的啟發下,我也對主題教學作了一些思考。我認為,實踐主題教學應抓住三個層面,即整合(整合豐富內容,提高效率)、積累(夯實基礎,增強素養)和提升(着眼發展,共同成長)。
第一,關於主題教學中的整合問題,即豐富內容,提高效率。
面對語文教學課時越來越少的現實,我們必須有效突破"教學內容單薄"的格局,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僅僅抓住有限的幾篇課文,把提高語文能力的希望寄托在孩子們的課外閱讀上,那永遠是不切實際的夢想。而"主題語文"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課堂",以"積累、感悟、創新"為形式,由"主題"牽一髮而 "動"教材知識與能力體系的"全身",也就是由"主題"把那些散亂的"珍珠"串聯起來,統整成一個"集成塊,"由個及類,由類及理,個性與共性相融,從而形成立體的主題語文的整體效果。由於教師要以課本內容為基點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再創造,把原本破碎分解的知識體系以及人文內涵整合成一個"集成塊",組成立體的主題。學生閱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話題,會在更大的空間中,多角度地獲取信息,並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得到審美教育和情感升華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拘泥於文本,教材只是個例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所以,實施主題語文不僅內容豐富、密度很大,而且事半功倍、效率很高。比如:從"主題"的來源來說,竇桂梅提煉出了"主題開發"的"三維度結構",即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維度開發"主題",而且這些"主題"不是單純的思想、知識主題,而是帶有綜合性、滲透性的文化主題,是那些連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如誠信、家鄉、朋友,以及對自然的關愛、對弱小的同情、對未來的希冀等等,所以顯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會津津有味、收益多多。從"主題"的挖掘來說,教師可以藉助"主題"給學生指出一條條路徑,實現精神活動的明顯遞升。如在《朋友》系列文章的學習中,以"朋友"為主題探討"真正的友情";由《秋天的懷念》思考"好好兒活",由《晏子使楚》認識"尊重與自尊",由《遊園不值》引發對"遇與不遇"的思辨……這一系列的課例,由一篇主打詩文帶幾篇詩文,或拓展印證,或比較參照,或引申點化,互相參釋,學生在情感的升華、理性思考的拓展深化交互活動中,產生一次次思想靈魂的激蕩,使得課堂里傳出學生的精神拔節的清脆聲響。這樣的課堂教學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其效率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在讀了竇老師的主題教學之後,我對此有了更深的感受:利用主題建構語文教學,對教材增、刪、取、舍,整合之後為我所用,能夠做到用好教材,還能超越教材。
第二,關於主題教學中的積累問題,即夯實基礎,增強素養。
我們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得到發展,學會學習,並建立終生學習的願望。讓學生建立積累意識、學習積累方法並進行知識、能力、興趣等的有效積累,對於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主題語文"是利用"主題"的形式來更好地實現超越,也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題"來組構、建構、整構教材,在務實學生母語基礎、盡量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同時,特別關注學生的閱讀質量,整體提升學生的母語素養。竇桂梅老師認為:從文化或哲學的層次整合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言不只是學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學生存在的精神家園。所以,竇桂梅老師的"主題語文",是立足於"語文立人"教育價值的高度,着眼於構建語文課程的開闊視角,致力於量與質、文與人、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具體地說,就是以"立人"為核心或出發點,以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共同成長為目標,從現有教材自身出發,整合各種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一種開放而活潑的母語學習;從"主題語文"的視野來看,語文學習既要着眼於民族的未來,又要着眼於學生個體的發展,引領學生關注文化、親近母語,通過體驗與熏陶、理解與揚棄、鑒賞與反思,務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同時還應看到,"主題語文"是用"主題單元"取代原來的"知識體系單元",讓"知識系統"退隱幕後,通過統整的"主題"中大量的聽說讀實踐,去帶動吸收知識、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這種"吸收"、"培養"和"提升"不是單獨進行的,相反是在情境性強烈、思想感情負載充實的活動中進行,隱去了功利意識,避免了機械枯燥,實現了"工具與人文雙向互動,人文關照工具,工具負載人文"的功能,達到了"人文性多麼強烈,工具性多麼深入"的高效益。凡聽過竇桂梅講課或閱讀過她的課堂實錄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竇桂梅的主題語文,與一般語文課最明顯的不同之處是,既遵循咬文嚼字(摳詞摳句)的傳統語文經驗,又結合運用現代文本解讀方法,以及人文情感熏陶,以系統論的結構框架多線并行,但融合貫通、水到渠成,縣有突出的立體感,學生的收穫是全方位的。
讀完了這本書,我也深刻地意識到:主題教學要求在小學階段,我們教師一定要引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夯實基礎,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豐富人生的內涵,增強素養。
第三,關於主題教學中的提升問題,即着眼發展,共同成長。
如果說強調積累是強調對於文化的認同和傳承,那麼強調提升就是強調對於個體人格或個性的塑造。努力讓所有孩子擁有個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語文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竇老師在談到自己的基本立場時說:"不是在教學中造就學生的思想,而是學生個人的思想從課堂學習中汲取營養而成長,由種子到大樹,到開出花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實。"對此,我的看法是:主題教學是學生的靈魂吸取自身成長需要的營養的過程。在主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每個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個性及經歷產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確便捷的知識積累和精神成長的跑道,並最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豐滿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主題語文"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的實施能夠帶來雙重效應—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師生共同發展。從"主題語文"對學生髮展的巨大促進作用來看,是因為"主題語文"的實施,充分重視個體經驗,注重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儘可能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即所謂"入境始與親";再通過對重點(最好是經典的)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即所謂"典範方為范"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即所謂"拓展求發展".從"主題語文"對教師自身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來看,是因為"主題語文"的具體實施,教師既要當"設計師"又要當"建築師",充當著母語課程資源的實施者和開發者的雙重角色。所以,"主題語文"的創立和實施,實際上是對"超越教師"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一是教師要有更高的境界,不可把自己看作知識的權威,而應該看作是和學生具有平等地位的對話者,最多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心靈應該開放,隨時保持傾聽的姿態,隨時準備做學生的學生。二是教師要有更高的專業素質,語文教師不能把自己僅僅看作是語文老師,不能把自己的知識視野局限在咬文嚼字和詩歌賞析等"語文知識"方面,還應該涉及歷史、哲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大語文的特點,教師在課外的閱讀就必須打破學科的界限。總之,我們教師要捕捉主題、提煉主題的涓涓溪流,要以自身的較高境界、綜合素養與文化背景作為源頭活水。
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的"整合、積累和提升"體現着"內容豐富,效率很高;務實基礎,增強素養;着眼發展,共同成長"等基本特點。她的課堂從理性的文字中讀出人物情感,把文字轉化為個人體驗,和文中人物同悲喜共命運,並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學語文的人和學習語文的人所要追求的境界。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想,主題教學將是我努力的彼岸,我會義無返顧地去接近它。
相關範文
- ·竇桂梅的《激情與思想》讀後感
- ·《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 ·竇桂梅玫瑰與教育讀後感
- ·讀《聽竇桂梅老師講課》有感
- ·插曲與主題 原創
- ·梅與雪
- ·梅與雪
- ·從有效教學走向卓越教學讀後感
- ·教職工大會會序與主持詞
- ·新車,新人與主人
- ·與主談心
- ·“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
- ·有效教學讀後感
- ·崔允漷有效教學讀後感
- ·“大學讀什麼”主題班會活動策劃書、活
- ·關於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
- ·群眾路線主題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 ·“三為”主題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 ·做黨的“刀把子”主題教育活動學習體會
- ·班組“中國夢想”主題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 ·學樹保促主題教育活動心得
- ·“學習先進找差距、解放思想促發展”主
- ·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主題教育心得體會
- ·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 ·“我與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 ·刀把子主題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 ·雙學雙嚴主題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 ·植樹節環保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 ·青少年活動中心環保主題教育活動策劃方
-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主題教育活動方
- ·增強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經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