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教海漫記》有感

讀《教海漫記》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點點滴滴永記取

  ——讀《教海漫記》有感

  在小書店裡,找到了於永正老師著的《教海漫記》真是讓我喜出望外。記得幾個月前,他到我們學校來給我們做指導,還有幸作為東道主陪着他遊覽了孔聖園。到現在,他謙遜、平易的待人之道,樸實、精彩課堂教學還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他機智、幽默的教學語言,還常常迴響在我的耳邊。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師。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獲至寶。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愛不釋手了,大有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勢。我一邊讀,一邊圈圈點點,一些精彩的地方還把它抄下來,反覆品味。

  這本書分為“教育篇”、“教學篇”、“修養篇”、“其他篇”四大部分。於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講述了他對教育,尤其是對語文教育的感悟。語言流暢,生動幽默,處處折射出過人的教學魅力。讀完這本書,我感慨良多。現在眾多的語文課上,學生被動地抄詞,組裝句子,還有無的放矢的改錯啦,判斷啦,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教師在課堂上枯燥無味地分析課文內容,講了不少正確的廢話;學生在教室里沒精打采地聽,聽得如墜雲霧。語文課堂,缺少生氣,缺乏魅力。而在於老師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看到地卻是另一番景象: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言語生動,琅琅書聲不絕於耳。教學中,語言訓練紮實、到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課堂上時而還發出陣陣笑聲。此情此景,我驚嘆,我深思:為什麼於老師的語文課達到這樣高的境界?我從如下三點談自己的體會。

  一、“吃透學生”

  記得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大聲疾呼:要面向兒童的個性。的確,學生的可塑性大,他們豐富多彩、變化不定的內心世界更是難以揣摩。但從書中內容看,於老師在教學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對兒童的研究。他認為,在課堂中,教師應將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身上,要“目中有人”。於老師眼裡的學生,不僅有共性,而且有鮮明的個性。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就某一個學生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和每個階段的心理特點都是不盡相同的。有時會高興,有時會焦慮,有時又會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時又會有所頓悟。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根據學生的情況,伺機誘導,巧妙點撥。當學生思維堵塞時,耐心疏導他,當他心理有困惑時,春風化雨地開導他,當他精神倦怠時,用催人奮進的話語激勵他。上課時,對學生或者注目,或者點頭,或者微笑,或者撫摸學生的頭,又或者給學生講悄悄話……總之,言語的、非言語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給學生注入“興奮劑”。這一點,於老師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想想自己,雖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卻未能做到時時刻刻關注學生,更不能適時地給學生注入“興奮劑”,原因就是自己對學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夠深入,還未能吃透每一個學生。雖然於老師講的這些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卻讓我好好地反思了自己。在“吃透學生”這一點上,與於老師相比,我真是差遠了。看來我還得多下點功夫,努力地“吃透學生”,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這個篇章里,於老師用他的一個教學實例讓我更好地理解了什麼是“教教材”,怎樣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為憑藉,在尊重教材和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學生教活,教聰明。”

  “舉個例子吧,指導讓學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簡單多了,仿一個就是了,再不然老師造幾個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但,這樣做,它的訓練價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儘可能地讓教學‘增值’。” 以教材為憑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於老師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讀寫結合。在他的課堂教學中,很多寫的練習,教材上是沒有規定的,都是於老師根據教材,根據學生能力訓練的需要加上去的。於老師的這一做法大大地啟發了我,讓我徹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課堂教學,也激發了我“學而致用”的衝動。於是,在新學期開學后,我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也實實在在地嘗試起來,例如:教完《走遍天下書為侶》,我讓學生也來一篇《走遍天下電腦為侶》,讓他們說說以電腦為侶的理由;讀了古詩《秋思》后,我則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把這首詩改編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應,《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搖桂花的樂趣。我就讓學生運用首尾呼應的寫法,寫一寫童年生活中的一件樂事。教材是個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讓學生確確實實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現在,我嘗到了用好教材,讓教學“增值”的甜頭。

  三、善於思考

  “業精於勤,荒於嬉。”讀完這本書,回過頭來細細想想於老師的成長曆程,他之所以成為名師,與他善於思考不無關係。“我看見水壺開了,高興得像孩子似的叫起來;馬歇爾也看見壺開了,卻悄悄地坐下來,造了一部蒸汽機。”記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雜誌上讀過這句話,但沒有引起我的思考。於老師就是從這句話獲得了啟示,從而愛上了思考。讀了於老師的一個個教育教學的故事,我也對這句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確,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區別就在於——一個不善於思考,一個則善於思考。這說明思考是多麼重要。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功者不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可惜,自己很多時候都讓時間淹沒在彷彿很有價值的忙碌中,卻沒有用來思考,以至於思維水平、教學能力總是在一個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種忙而少思的勤奮者。還清楚地記得我教《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我讓學生讀讀課文,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這本是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可是,我缺乏耐性,第一個學生沒說對,又換了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沒說對,我就沉不住氣了,順手從講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截爬山虎的莖讓同學們看。這麼好的一項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輕而易舉地失去了。因為我沒有作認真思考:閱讀教學不是單單為了理解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是引導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還是聽老師講懂,還是看實物或者通過電教手段幫助學生搞懂?當然是應該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否則閱讀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因為從教學論的觀點看,教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的認識過程。正常的教學應該展示這一過程而不是展示一個結果。而且,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也是語感形成的過程,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便當是便當了,但是一切的能力訓練都不存在了。“不要再做忙而不思的勤奮者。”我常對自己說。現在,每逢上課前,上完課,我都不忘思考。思考什麼?思考怎麼上才能上得更好,思考成功,也思考失敗。縱然是跌倒了,也要回過頭來想想是怎麼跌倒的,以免今後再重蹈覆轍。思,可以使失誤也變成財富。人,都是在思考中走向成熟的,教學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想,我不但要學會思考,還要善於思考,像於老師一樣,做一個思考型的教師。

  《教海漫記》是於老師數十年教育實踐的經驗集粹,是於老師教學生涯的記錄,也是於老師內心情感的真實坦露,是名副其實的教育經典。讀他的書,就好像和一位智者說話。讀了這本書,真有點想見恨晚的感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於老師的教育、教學、個人藝術修養,點點滴滴,都值得我永遠記取,好好學習。現在,我越來越清楚要怎樣當老師,怎樣教學生學語文。今後,我還會反覆品讀,好好領悟,把書中的精華進行內化。有它作引領,我相信我會不斷努力,不停向前,把教學工作做得出色

您正在瀏覽: 讀《教海漫記》有感
網友評論
讀《教海漫記》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