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是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是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小景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是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對縣域經濟發展來講,進入新世紀,也預示着一個新階段的開始。經過20多年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樣,在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新階段。加入世貿組織,預示着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將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黨的十六大召開,標誌着中國將開始邁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所有這些都標誌着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從“新階段”的戰略高度來把握縣域經濟發展方向。

  一、發展縣域經濟要以工業化為導向[文秘寫作-www,wmxz.cn,找範文請到]

  從總體上,我國縣域經濟還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準確地說還是傳統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階段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題。如果說在進入新階段以前,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還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那麼進入新階段后,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更多地來自農業和農村外部。目前非農收入已經占農民收入的50%左右,農民收入來源逐步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已經越來越取決於工業和農業、城鄉經濟的相互關係。因此,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把着力點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之外。

  從本質上講,縣域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工業化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大力推進工業化,使農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不僅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工業和服務業部門,提高工業、服務業部門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而且要用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基本特點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這種生產經營方式難以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難以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迴避農業交易成本高的問題,還會增加農業和農戶的市場風險。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從而也是最終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進入新階段,要發展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濟方式,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鼓勵農民建立新型的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通過農戶之間的相互聯合,降低生產交易成本,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分享規模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加工增值效益。

  發展縣域經濟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還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從全國來看,經濟大縣強縣,無不都是工業或服務業發達的縣市。進入新階段,推進工業化要改變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兩張皮的狀況。要看到,農村“離土不離鄉”的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并行發展和過度競爭,在市場供求格局發生變化,發展空間已受到明顯制約。特別是在入世后,迫於激烈市場競爭的壓力,鄉鎮工業也強化了資本替代勞動的機制,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因此,發展鄉鎮工業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與城市工業的分工關係,如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運輸業等;積極促進城鄉產業有機整合,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配套關係;打破現有的阻礙城鄉產業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規劃、政策制訂和實施上對城鄉企業一視同仁,鼓勵和引導城鄉企業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進行重組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進入新階段后,我國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相對過剩,為縣域經濟工業化既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增大了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只有繼續推進工業化,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開闢新的空間。

  二、發展縣域經濟要以城鎮化為支撐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而城鎮化又能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

  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於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着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造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小城鎮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和交匯點,因而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應該看到,發展縣域經濟,小城鎮這個層次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培育城鄉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整合城鄉各種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小城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鎮發展,是新階段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進入新階段,積極推進小城鎮發展,要改變以前盲目追求“硬化、亮化、綠化”的脫離農村實際的傾向,改變政府主導圈地造城搞建設的機制,實行務實有效的城鎮化戰略,使小城鎮建設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使農民分享城鎮化的成果和效益,切實防止抽取農業和農村資源超前建設小城鎮,這不僅從根本上不利於城鎮化,還會導致農業和農村發展條件的惡化。要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廣辟投融資渠道,鼓勵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聚,帶動小城鎮建設。要分別輕重緩急,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小城鎮建設。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鎮為重點,使之儘快完善功能,繁榮經濟,發揮城鄉經濟結合部的作用,培育完善市場體系,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整已經不合時宜的政策,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吸引農民進入小城鎮安居樂業。我國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差異很大,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推進城鎮化。東部地區可適應大都市圈和城鎮體系發展的需要,推進城鎮網絡發展,中西部地區要重點發展中心鎮和發展重點小城鎮。經濟不發達的縣市,小城鎮建設更不能急於求成,貪大求洋。

  三、發展縣域經濟要以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動力

  進入新階段以前,縣域經濟較快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制度創新的推動。上世紀80年代初期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創新,極大地提高了解放了農業生產潛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大發展。90年代初中期,縣域經濟的較快發展,主要是鄉鎮企業崛起,有了農村辦工業的制度創新,農村剩餘勞動力以“離土不離鄉”的方式向農村內部非農產業轉移,使農民從“多元化”經營中得到了單一農業經營模式難以得到的收益。

  進入新階段,發展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制度創新來源於思想解放,來源於社會實踐。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定單農業、農民戶籍制度改革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將帶來生產力的新的解放。因此,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為制度創新創造寬鬆的環境,必將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必然要更加符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市場化為改革取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改革和制度創新的目標,應是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清除阻隔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商品和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自由流動,逐步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城鄉產業整合和城鄉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建立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

  可喜的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在制度創新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如培育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促進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在穩定農戶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通過農戶的土地使用權入股,以“反租倒包”等形式,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進行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增強內部激勵機制;積極培育中間性商業組織,充分發揮在農民與市場之間的紐帶作用;改革戶籍制度,取消城鄉戶籍差別;促進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向農村延伸等等,這些有益的實踐將為建立新體制和新機制探索經驗和路子。

  縣級政府在發展縣域經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合理定位,轉變職能,從直接參与生產經營活動,代行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當前,這種轉變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推進縣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精減縣鄉政府人員,穩妥推進撤鄉並鎮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充分利用區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縣域經濟;重視和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積極培育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等等。總之,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角色真正轉換到規劃、協調、服務、監督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

您正在瀏覽: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是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
網友評論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是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