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蘇魯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

蘇魯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小景

蘇魯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按: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有專家提出,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縣域經濟發展事關我國現代化大局。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和態勢,主要取決於五大因素,即區位、資源、政策、機制和人才。而從現實情況看,一個地方的區位不可選擇,資源難以改變,政策調控餘地也很有限,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又受到若干條件的制約,只有在創新機制上可以大做文章。近年來,蘇、魯兩省的一些縣市立足本地實際,把握好四個抓手,給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

  蘇魯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

  一、給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

  (一)把握優化經濟結構的抓手,加快城鎮化進程

  從1982年以來,國家就反覆提出要調整一、二、三次產業比例關係,但許多地方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始終都進展緩慢。蘇、魯許多縣市領導認為,其核心問題是缺乏抓手。解決這個問題,要通過抓好城鄉經濟結構調整來促進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而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又是做好城鄉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如果農民不找村長、鄉長,而是找市場,進入城鎮搞私營個體經濟,這本身就是產業結構調整。江蘇省吳江市委書記朱建勝認為,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的核心是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從歷史經驗來看,工業化又總是和城鎮化同步。小城鎮建設對於工業經濟發展具有兩大功能:一是工業經濟的"開發區"。小城鎮交通便利,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不僅為工業原料、工業產品以及工業信息的交流帶來方便,而且為企業的存在和擴大規模提供了場地,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二是吸納外來項目的"磁力場"。目前大城市正致力於產業升級,大量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等正準備或已經向外轉移,中心城鎮正是接受這些項目和企業的最理想場所。

  山東省一些農村問題專家指出,從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一、二、三產業的依賴程度來看,溫飽主要靠一產,小康主要靠二產,現代化主要靠三產。而小城鎮具有農副產品集散地、二產的載體、三產的媒體和市場的載體四大功能,能集成和協調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經濟連鎖和發展關係,是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的紐,必須予以大力發展。

  (二)把握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抓手,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蘇北、魯西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多存在經濟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總量小,資本原始積累慢,缺乏產業支撐力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就是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蘇北經濟後進地區發展鄉鎮企業,曾經幾番學蘇南,但長期囿於"鄉鎮企業集體辦"的框框,發展遲緩,包袱沉重。現在轉過來通過撬動民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混合經濟,鄉鎮企業重現生機。

  蘇、魯許多縣鄉領導認為,個體私營經濟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着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個體私營經濟在市場中出生,在市場中發展,在市場中壯大,對市場具有先知性,在加快區域經濟市場化進程中起先導作用。二是個體私營經濟產權關係明晰,經濟活動自主,分佈行業廣泛,是社會生產力結構中最具活力和生機的新的增長點,在提高產業支撐力中起主體作用。三是個體私營經濟既可以致富城鄉居民,又可以提供就業崗位,成為群眾增收的主渠道,在提高購買力、壯大內需中起基礎作用。四是個體私營經濟面廣量大,在擴充經濟總量中起主導作用。

  (三)把握啟動農村市場的抓手,迅速盤活民間資本

  區域經濟的增長動力,一般來說主要依靠三種力量,即國家的力量、民間的力量和外部的力量。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是依靠國家的投入和布點,生產要素以縱向流動為主,橫向流動只能起輔助性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則以橫向流動為主,縱向流動為輔。特別是縣域經濟,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還依賴國家安排大項目、給予大投入。因此,只能由依靠官資轉向依靠民資。

  江蘇省沭陽縣委書記莫宗通說,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觸角可以無限延伸,這主要取決於能否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周邊地區的生產要素向本地流動。溫州、義烏髮展的核心就是營造低交易成本、低生產成本的投資環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全國性交易中心和生產中心。通過學習借鑒,沭陽縣提出要營造"創業最寬鬆、社會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產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資環境,一手抓啟動民力培育當地企業,一手抓集聚外力引進外地企業。三年來,全縣盤活民間資金18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6839戶、私營企業986家。

  (四)把握提高產業支撐力的抓手,廣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

  蘇、魯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縣域經濟的發展僅靠民間力量是不夠的,只有靠外地資本的不斷流人才能支撐總量的快速擴張。對於不少欠發達地區而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總量不足的問題,而不是項目大小的問題,江蘇省沭陽縣提出:"老闆不在大小,能來沭陽就好;投資不在多少,錢花在沭陽就行",他們堅持"縣域以外的都是外商"、"能給老外的政策都給老內"的指導思想,重點在引進外地大戶、引進外地生產和消費群體上下功夫。在項目的選擇上,首先解決"有沒有"和"有多少"的問題,而不是"要不要"和"好不好"的問題,不苛求規模,不害怕競爭,不擔心重複,除了環境和精神污染項目外,其它一律大開綠燈。這其中尤其是不害怕重複,重複才能形成規模,才能佔領市場;只有重複才能形成競爭,才能提高技術含量。他們也不人為地先確定所謂的骨幹行業、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而是讓市場去"選擇",讓總量去"定名",讓效益去"定位",讓競爭去"提高"。

  二、建立經濟快速發展的內生機制

  縣域經濟具有經濟體系的完整性和經濟決策的自主性等特點。蘇、魯許多地方的實踐證明,能不能建立起飽蓄活力的內生機制,決定着縣域經濟能否超常規快速發展和後勁的大小。而政府職能的轉變、產權改革的力度、市場化進程,是檢驗內生機制的三大指標。

  (一)"做不逼不攔的政府"

  ]

  榮成市是山東縣域經濟"第一虎",多年來財政收入、農民收人穩居全省縣市區之首。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徐東璞有一句話頗富針對性:"縣級政府只要做好兩件事,就是最好的政府。一是老百姓不想乾的事,不要逼他;二是老百姓想乾的事,不要攔他。"以往,有不少地方的黨委、政府習慣於當"全能政府",抓一產偏重催收催種,抓二產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抓三產參與產品供銷。這種做法,結果是沒有種好別人的地,反而荒了自己的田。

  蘇南各縣曾以"強勢政府"聞名全國,政府對個體私營經濟採取種種措施加以限制,使其發展空間萎縮,最終導致江蘇鄉鎮企業發展被浙江超越。江蘇全省為此而反思,放下架子赴浙江"取經",找出了"病根":除思想不夠解放外,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遏制了基層的創造力。

  "政府是營造環境的主體,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民眾是創造財富的主體",這一"主體論"現在已成為蘇南各縣發展經濟的準則。他們着力創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迅速催生出萬千個私營老闆。記者最近在吳江市看到,個私經濟已不再是"小打小鬧"。以盛澤鎮為例,目前私營工業企業資產超億元的近20家,1000萬元以上的160多家。

  (二)"產權改則全局活"

  中小企業是縣域工業經濟的主體。"一小(規模小)二公"的產權結構,曾是造成蘇、魯兩省縣域企業喪失發展活力的最大根源。"廠長在一個鐵桶,廠長走一個窟窿",在一些地區已是普遍的現象。為此,蘇、魯絕大多數地方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為暮氣沉沉的縣域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東省諸城市的縣級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造始自1992年。至今,全市127家改制企業30%的股權已經集中到經營者手中,經營者個人持股佔40%以上的企業已達1/3。市委書記劉德成說,產權改則全局活。近幾年,諸城市70%的工業投人和招商引資來自改制企業。

  江蘇省張家港市2800多家企業採取整體嫁接、由內資或外資控股、吸引法人單位購買、以資抵債、破產出賣等形式進行了改制。在全市工業總資產中,公有資本由原來的70%下降為23%,大部分從競爭性行業退出。

  目前,蘇、魯兩省中小企業改制面均已達95%左右,其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和所有制變換的企業達88%左右,縣域工業企業已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三)"讓市場化手段全面滲透"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易陷入"生之者少,食之者眾"的泥潭。一方面,政府對社會事業包辦包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包袱越背越重;另一方面,社會事業單位仍在吃大鍋飯,投資主體單一、規模較小、效益不高,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

  山東昌樂縣是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縣,由於全縣有高中部的學校太少,每年有1.3萬名初中生無法升人高中。但要擴建現有的學校,財政實在拿不出錢來。然而,最近一所佔地近300畝的新昌樂二中在城北拔地而起。縣長王立勝說,縣財政對此沒投一分錢,而是以BOT的方式,吸引濟南科技科文公司投資8000萬元。由企業經營9年以後,再移交給政府。不僅如此,昌樂縣已經動工的新體育場,也同樣是這種方式,由一個福建客商投資。王立勝認為,對於教育、體育、文化、衛生等事業,應當引入市場化的思路求發展。只有讓市場化手段全面滲透,縣域經濟的市場化進程才能大大加快。

  江蘇泗洪縣的公共事業領域已經向市場打開:衛生,主抓防疫保健,醫療市場放開;教育,抓好義務教育,放開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文化,管好嚴肅文化創作和廣播電視事業,放開群眾文化事業;體育,除了競技體育,群眾性的健身休閑活動全面放開。

您正在瀏覽: 蘇魯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
網友評論
蘇魯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