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地心引力影評

地心引力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Macilwain也據此極力辯駁了阿波羅計劃的成就。他說:有人認為阿波羅只產生了不粘煎鍋,我覺得這沒有說到點子上。我1989年造訪了NASA分拆的電腦公司Intergraph,一個致力於發展RISC芯片的公司。這催產了SPARC處理器、廉價Unix工作站和現代計算機圖形學。最終,這些強大的計算機產生的圖像,也是導致的《地心引力》廣受好評的重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由阿波羅計劃推進的。這是需要集體努力的,但美國的自我意識認為創新來自於個人。阿波羅計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是沒有公眾屬性的,是沒有績效獎金的,他們在推動至關重要的創新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在計算和材料領域,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在NASA成功之初,這是相當嚴重的缺陷。當時,宇航員幾乎全部是男性,幾乎清一色的白人。只到1983年,NASA才出現了第一個非洲裔宇航員Guion Bluford和第一個女宇航員Sally Ride。而俄羅斯早在1963年就把女性送入了太空(這個我有些奇怪,我記得Sally Ride被稱為“女性進入太空第一人”的)。中國去年就這麼做了,也就是載人航天9年之後(又是酸酸的一句話,但我很享受歐美人的這種酸楚)。

  寫東西的檔次就在這裡,將影片與科研政策聯繫起來就是非常高明的手段。因此,Macilwain最後拋出,許多科學任務能激發真正的信徒。有一次我與Nature雜誌的工作人員到舊金山和加利福尼亞,遇到了幾個近乎失業的落魄者,但他們認真地向我們介紹貼在卧室天花板上的人類基因組海報。無獨有偶,尋找希格斯玻色子也吸引了全球的書獃子。但是能抓住每個人的想像力的科學使命是一件極為罕見和珍貴的東西。上周,在愛丁堡的公汽上我聽到一個三歲小男孩對他媽媽說:“Ah want tae go tae the Moon”(翻譯這句話頗費周折,多讀了幾篇,理解了作者是想說明小孩發音不清晰,意思是“我想到月亮上去”——I want to go to the Moon)。顯然,媽媽撒了謊:“你會成為一個宇航員!”下一登上月球的不會是擁有蘇格蘭名字的尼爾·阿姆斯特朗,甚至可能不是男性。然而,他們會激發某種封裝在影片《地心引力》中的敬畏,會讓Bullock和Cuarón輕易贏得2014年度的奧斯卡獎。

  當然,Nature社論在最後也還是採用了落俗的純影評式廣告:奧斯卡是否已是囊中之物?舌頭在別人的嘴裡,想怎麼說是他自己的事兒。有些物理學家一直在挑剔影片的細節問題,比如女主角在零重力條件下的頭髮問題,以及航天器的軌道似乎都是為方便角色而準備的(我好像也挑了這兩條刺)。但是,當你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這些都不重要了。《地心引力》是一部出色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嘆為觀止的、徹頭徹尾激動人心的90分鐘。更重要的是,去看的時候,請順便帶上一個易受感染的青少年(我恰好無意中這麼做了,與讀初中的兒子一起享受了這個時光)。

  地心引力影評(二)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回味從IMAX影廳走出來時的感受,全身顫抖麻木似乎在觀影時傾盡了所有精力,也正是如此我也不斷在努力去理性分析為什麼《地心引力》能帶來如此觀影體驗,而它是否真是傳說中的“年度神作”,是否真配的上Metacritic的96分,爛番茄的97%以及IMDB的8.6?亦或只是高潮般的觀影體驗蒙蔽了觀眾的雙眼?

  要想分析《地心引力》是否是“偽神作”,那麼首先就要從它的負面評論着手。我大致看了下幾個外國影評網站以及前幾天法國媒體首映式結束后的推特反響,負面評論雖然占極少數,但幾乎都是炮轟《地心引力》簡單通俗的劇情。這讓我回想起前幾年《阿凡達》上映后的情況,受到的不少批評同樣也是“視效無與倫比,但是劇情太爛俗”。或許要想評價《地心引力》,《阿凡達》或許是必須提及的影片之一。兩部影片同樣用最頂尖的技術和出色的3D效果讓觀眾在電影院裡面感受酣暢淋漓的觀影體驗,但兩部影片也同樣在劇情上備受指責,然而兩部片卻是根本上的不同。《地心引力》講述的是兩個宇航員在太空站被毀后,漂浮於浩瀚無盡的外太空努力求生嘗試回到地球的故事。阿方索·卡隆在不少採訪中都表示,《地心引力》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因為它的故事和風格都是如此現實,是基於現實的虛構,而非對未來的幻想,所以這樣的設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心引力》在劇本上的創作空間,想象兩個宇航員在外太空無依無靠的漂浮,能發生些什麼故事?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完預告片后最大的疑惑。阿方索·卡隆和兒子霍納斯·卡隆在這樣的限制下完成了一個極其簡單平鋪直敘的求生故事,完整豐富,能讓影片撐過90分鐘,其實追求的也是“現實”的初衷,而《地心引力》中不少小概率事件,如“主角為嘛那麼倒霉/幸運”之類的,也正是因為這忠於現實的初衷,為了讓影片足夠“商業化”足夠精彩,才會出現刻意製造衝突設計驚險橋段的問題。

  《地心引力》現實的設定致使其故事過於簡單的同時出現劇情刻意的問題,而故事簡單又導致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再次說回《阿凡達》,距離當時的觀影熱潮已經三年多了,但是它的故事還在你心中存有多少當時的“震撼”和“感動”呢?這同樣也是《地心引力》的問題,就算我如此喜愛這部電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給觀眾帶來的震撼體驗僅限於現場那90分鐘,讓我着迷的同樣也是那90分鐘內無與倫比的感官體驗,故事本身卻並沒有經得起時間沉澱的厚度,沒有給觀眾足夠的思考空間。當然這樣說一部商業大片有點太裝逼太挑剔,但想要把《地心引力》拉下神壇,似乎也只能找這些借口了。

  那《地心引力》的故事難道就真的是坨屎嗎?上文提到《阿凡達》是評價《地心引力》不可迴避的影片之一,那麼另外一部就是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地心引力》可以讓人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好些鏡頭都可以看做是致敬或呼應。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心引力》就像是極簡版的《2001太空漫遊》,極簡到人人都能懂的好萊塢式劇情,然而在如此極簡的劇情之下卻也有生命重生隱喻等足夠堅實的思想內核。這些內核在《2001太空漫遊》中也有提及,雖然要想追趕那樣的“真神作”還差個十萬八千里,但它足以讓《地心引力》區別於好萊塢普通大片。一個女人如何在失去所有希望和指望后的孤獨絕境中生存,這看似極簡的劇情,其實卻是一個完整豐富並不空洞的故事,在這裡“簡單”並不等同於“爛”,反而是放大了化繁為簡的魅力。

  《地心引力》並非如普通好萊塢大片那樣僅僅靠技術征服觀眾的電影,它極簡的故事卻包含了充沛的情感,這也是《地心引力》最讓我驚喜的一點。得益於阿方索·卡隆的指導,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以及配樂攝影等各項技術環節的極致,《地心引力》將這個簡單的“絕境求生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力量都挖掘了出來並無限放大,讓觀眾的觀影體驗並不僅僅局限於視聽,而是所有感官全方位的情感釋放,這其實反過來得益於故事的極簡,才有足夠的空間去營造氣氛烘托情感。於是才有包括我在內的觀眾會有恐懼興奮刺激緊張絕望感動悲傷釋然等豐富的觀影體驗。

  阿方索·卡隆的執導讓他無愧於一個明年奧斯卡的最佳導演提名。大家都知道阿方索·卡隆執着於長鏡頭,《地心引力》中的長鏡頭雖然不少都是後期合成,但每一個長鏡頭都是絕對有效,並沒有過度炫技讓人以為在遊樂園看4D電影的感受。《地心引力》中的長鏡頭大多都是持續移動旋轉,在未映先熱的那個片頭16分鐘長鏡頭中,阿方索·卡隆多次轉換鏡頭視角,從客觀到主觀,從桑德拉·布洛克的視角到喬治·克魯尼的視角,來去自如一氣呵成。如此多的長鏡頭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讓觀眾徹底進入影片成為片中角色經歷角色的所有感受。例如片中有一個長鏡頭,先是遠景鏡頭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無盡的太空中旋轉,鏡頭逐漸拉進從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寫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後鏡頭“穿過”桑德拉·布洛克的太空服面罩,貼近她的皮膚,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懼的眼神,最後鏡頭再轉向面罩外,觀眾便從“圍觀群眾”成為了桑德拉·布洛克,通過她的視角感受太空的震懾,同時也經歷了的她的恐懼和絕望。而在這樣的長鏡頭中,出色的3D效果則是錦上添花。其實3D從來都更適用於水下空中的運動鏡頭,而《地心引力》那樣持續運動的太空失重懸浮式運動鏡頭則讓3D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同樣錦上添花的是視覺效果,在看《地心引力》前我以為明年奧斯卡最佳視效大獎非《環太平洋》莫屬,然而看了《地心引力》后才意識到該片將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大獎。片中視覺效果成功呈現出震懾人心令人畏懼卻又絕美驚艷的浩瀚太空,讓觀眾在“WOW”的同時經不住戰慄之感。

  可是如此極致的技術支持是否足以讓《地心引力》成為“神作”?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地心引力》是不是傳說中的“年度神作”。在寫完這篇文後我想這樣說,《地心引力》或許並非神作,它其實是一部實驗性和概念性都很強的好萊塢大片,我們在此之前從未見過一部好萊塢大製作用如此極簡的手法講述在一個密閉空間中兩個角色的故事(想象哈內克的《愛》是發生在太空中的特效大片...)。今年另一部概念性很強的好萊塢大片《環太平洋》選擇用俗套劇情來實現,而《地心引力》則選擇了簡化敘事,將技術推向極致的同時,最終仍讓技術服務於故事和情感表達,這也讓《地心引力》成為今年好萊塢最好的電影之一,而在綜合指數上我想今年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能與之匹敵。同時它也是必須走進電影遠去“體驗”的電影,因為這或許就是它的意義所在,重現電影最原始最純粹的魅力,讓觀眾走進影院去經歷一個永遠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短短90分鐘內親身體驗故事中那些角色的所感所受,而在我的記憶中,如此極致的觀影體驗是我從未有過的。

  地心引力影評(三)

  文/江小魚-V

  在地球上方600公里的高空,溫度在華氏+258度和-148度之間波動,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沒有大氣壓力,沒有氧氣,生命無法在太空中存活。

  電影一開始的長鏡頭非常美麗,蔚藍色的地球幾乎佔據了整個視野,太空里一片寂靜,只有對講機里傳來的行動任務指令,以及航天員科沃斯基絮絮叨叨的聊天,斯通博士正在重啟通信卡,夏利弗在換電池模塊,一切都進展順利,飛行器穩穩的漂浮在太空中,宇航員們可以看見身後廣闊的宇宙和面前令人心安的地球家園,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見證這樣的美景的。此時的科沃斯基也笑着說,“有一點你得承認,這景色太美了,美極了。”

  但是可惜這種祥和的氛圍並沒有持續多久,宇航員們不得不從哈勃望遠鏡上緊急撤離,被導彈擊中的衛星碎片引起了連鎖反應,正高速朝宇航員所在的方向飛去,並且碎片波及到大多數衛星,宇航員與地面的通話隨時有可能中斷,很快的,宇航員的肉眼就已經能看到衛星碎片了。

  不得不說,很少有災難電影讓我感覺這麼無助,不管是《侏羅紀公園》,《狂蟒之災》或者是《大白鯊》,它們都是在地球上,儘管它們很可怕,但是你知道腳踩着土地,背後必有一群並肩作戰的人們。但是,在太空,一切都不同,沒辦法像在地球上一樣扔掉一切負重狂奔,沒辦法脫離宇航服的保護,甚至沒辦法保證同伴時時刻刻和你在一起,在地球上隨時都可以營造出來一個狹小的空間來獲得安全感,但是在太空里,不存在“狹小”這個詞,它有的只是無限的廣袤,無邊的絕望,不分上下左右,難辨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都是無限延伸的虛空,只有那顆靜靜漂浮的星球能給與唯一的慰藉。恐懼來自於未知,浩渺太空里有太多無法預知的危險,就是站在地球上仰望星空,有時都會產生一種自卑感,更別說是在太空里,在璀璨的群星面前。

  科沃斯基把自己和斯通連起來,在太空里漂浮着,看到美麗的日出,聊起斯通的家鄉伊利諾伊州蘇黎世湖,斯通想起地球上的自己可能此刻正聽着收音機。當自己漂浮在太空中時,地球上會有人抬頭想自己嗎?

  撞上空間站的時候,連接繩斷開,斯通的腳勾住了降落傘的繩索,一手拉着連接繩,試圖把科沃斯基拽回來,此時的科沃斯基一旦脫開了連接繩,就會永遠在太空中漂浮,看見太陽在地球的邊緣升起又落下,直到氧氣耗盡,成為太空垃圾。科沃斯基知道自己不會再有機會回到地球了,解下了連在自己身上的繩子,放手朝太空深處墜落。兩個人各自調轉方向,只靠着對講機里的聲音獲得稍稍的安全感,

  ”Keep going, you can make it.”

  “告訴你個好消息,我要打破安納托利的紀錄了,而我創造的紀錄估計很難再被打破了。”

  “你應該看看恆河上的太陽, 太美了。”

  科沃斯基一直說著,直到不再有通信訊號。

  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斯通坐在飛行器里絕望地說,“在我看來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我帶着一個傳奇的故事平安地回到地球,要麼在10分鐘內化為灰燼。不管是哪種結果,我都坦然接受,無論結果怎樣,這都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斯通最終還是坐在逃生艙里回到了地球,地球,多麼美好的存在,斯通緊緊抓握着地下的泥土,百感交集,她仰頭看着頭上蔚藍的天空,剛才還跟在她身後的飛行器碎片此刻全部在大氣層里化成了耀眼的軌跡,她再也不用去擔心那黑暗的,無限的深空了。斯通艱難的從地面站起來,好像嬰兒剛剛學會走路那樣,磅礴大氣的配樂適時的響起,幾乎讓人熱淚盈眶,此時的斯通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獲得了新生。

  《地心引力》是傑出的,由於是以太空為背景的故事,所以需要用到很多的特效,但是並不給人以虛假的感覺,反而更能讓人身臨其境。影片的中後部分基本上是一個演員的獨角戲,但是絲毫沒有給人以枯燥的感覺。其實我相當後悔沒有在電影院里看這部電影,錯過了在3D鏡頭下感受宇宙的機會。如果說特效或者表演對一部電影來說都是次要的話,那麼最打動人心的其實是電影給人的震撼力,《地心引力》毫無疑問做到了這一點,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因為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很多關於太空的回憶,並且在看完電影的瞬間深深感受到自己仍在地球上的幸運。

  人類,在探索太空的路上走得太過艱辛,多少成功,多少失敗,多少代價,多少理想,人類一步步向太空越走越遠。從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后爆炸,到“旅行者一號”歷經37年的飛行,飛出太陽系再也不會回來,我們獲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我們知道地球外面有一個無限美麗的宇宙,我們也知道地球外面有無限潛在的危險,但我們依然要繼續前行,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物。

  有一天,我們將會知道飛向太空是一次無比美妙的旅程,我們還會知道,一旦未來某天我們決定飛向太空不再回來時,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就像許多人曾幻想的那樣,星際旅行在遙遠的將來或許將如遠足一樣普通,但在此刻,尚是一個美麗的綺想,請允許今時今日的我對美麗的星空抱有無限的幻想,並祝福幾世紀后的人類能如願以償的飛向我們這一代人夢寐以求的宇宙。

  如果有一天,能去到望遠鏡中所看見的星球,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呢?

  地心引力影評(四)

  開篇即用字幕的形式介紹了太空的環境,為影片故事的發生做了大環境上的鋪墊。

  然後是正常的空間站任務執勤,氣氛平靜祥和,頗有詩意。

  用《故事》里的原理來解構本片,第一個激勵事件出現在10分鐘左右,即為被擊毀的俄羅斯衛星碎片引發了第一次空難。按照悉德·菲爾德的說法,這裡也是影片的第一個情節點,影片的關鍵事件。

  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飾)和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齊心協力回到了被衛星碎片摧毀的航天飛機,卻發現飛機內人員無一生還。這一事件激勵他們去尋找下一個目標——國際空間站。戲劇發展的動力來自於求生的渴望,而銀幕動作的進行則由他們的求生意志催生出來。

  接下來的這個旅程則頗似公路片的景象,他們飄蕩在外太空的求生路線上,通過互相的交流來安慰彼此的心靈。斯通博士瀕臨枯竭的氧氣資源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另外一個威脅則來自太空里的漫漫長路。

  斯通博士講述了自己女兒意外失事的往事,這個事件讓這個角色變得豐滿起來。

  經過一段平靜的旅行,斯通博士和科沃斯基來到了國際空間站。但更為嚴峻的形勢考驗着他們,在驚心動魄的“着陸”后,斯通博士終於在科沃斯基飄向深太空前拯救了他。然而這根救命的繩子不能支撐兩個人沉重的生命,所以一個重要的選擇擺在了兩個人的面前。要麼斯通博士鬆手讓科沃斯基飄向太空,這樣自己就可能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代價則是要付出科沃斯基的生命。這顯然是電影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抉擇之一,正是因為電影中的抉擇,人物得以體現出他們的價值和意義。在這裡,科沃斯基的自我犧牲式的選擇着實讓人動容,這場戲讓兩個人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對於觀眾來說也更加深刻地認識了人物。

  《地心引力》是一個小規模的故事,雖然其成本並不小。在這個單純的逃生故事裡,如何讓人物處於不斷的選擇和拯救之中就成了故事創作者的重要任務。稍有不慎,影片則會讓人覺得無聊而沉悶。《地心引力》的情節設計上是成功的。當觀眾認為主角獲得了暫時的安全后,更大的危險卻在迫近。這迫使主角做出負載更多價值的選擇,這種遞進關係是戲劇發展的本質。

  斯通到達了國際空間站后,一場火災讓她處於更加艱難的位置。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救火行為不過是杯水車薪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空間站。這裡涉及到了人性的某個方面,我們在面臨問題是,總是先考慮到保守的解決方式,當它不起作用時,我們才可能冒險選擇更為困難但此時卻是最佳選擇的方式。

  接連不斷的災難事故令角色處於絕境。我們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我們替換了片中人物,為他們擔憂,同時希望他們能有個好的結局,這是我們的普遍心理。

  一個好的災難片可能絕不會在最後一刻之前讓主人公獲得安全,所以本片在不斷地給主人公製造着麻煩。當她要離開這個即將爆炸的空間站時,逃逸飛船卻不幸被降落傘繩纏住,那麼問題則是我們的主人公如何解決。

  這個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必須被考慮,即我們在面臨困難時會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這一切如能恰到好處地展現在銀幕上,那麼它便是成功的。首先是想盡各種辦法克服困難,如果失敗,我們可能會尋求新的途徑,這個過程考驗着我們的精神,隨時我們可能被困難擊敗,選擇放棄,然後將自己的生命斷送。但是作為電影的主人公顯然不能這樣,他們必須以一個更加積極的姿態來面臨這一切,作者可以讓一些配角充當放棄者的角色。但在本片中,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角色只有兩個,一個還已經被消滅了。

  禍不單行,在斯通博士去除纏繞在飛船上的傘繩時,衛星碎片卻風暴般向她襲來,她面臨更危險的困難。還好是虛驚一場,這個大規模的毀滅場面有驚無險,斯通博士幸運逃生。偶然作為電影寫作里的一個手法,它的運用不能泛濫,只能適可而止,否則我們只會覺得她太幸運了,簡直有點失真。一旦觀眾這樣認為,那麼影片就流於虛假的境地,作者需要重新考慮他的設計了。

  按照不斷為主角設置困難的原理,斯通博士在幸運逃離國際空間站爆炸后卻遇到了更為尷尬的問題。這個飛船的燃料竟然耗盡,顯然她將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她放棄了。在經歷了一個小時的掙扎后,我們的主角累了,她窮盡一切辦法至此卻不得不向命運妥協,可以理解。

  接下來的這個段落用超現實的手法向我們進一步剖析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個詩意的段落,我們看到了一個懸念,一個心理懸念,一個夢。這個夢極好地展示了她內心的活動,這比一切從主人公口中說出來的具有心理表白意味的話語更有說服力。畫面就是一切,活動起來的影像比人物口中的話語更讓人動容。

  在這個夢中,我們的主人公獲得了求生的方法,她內心的求生面化作科沃斯基的形象與她的消沉面做了一個溫柔的搏鬥,最終這一切以正面意義的勝利而告終。

  這應該就是影片的第二個情節點,一個重要的激勵事件,它將故事引導至結尾高潮,本片中則是斯通找到方法到達天宮最終返回地球母親的懷抱。

  影片中的衛星碎片作為最大對立面撒旦般的存在,它時刻威脅着主人公的生存。在這個最大的衝突之下有着數個小的衝突,而這些小衝突都是由最大的衝突造成的。最大的威脅負責讓觀眾和主人公意識到危險警報一直未解除,讓他們心理上緊張起來。而小威脅諸如火災,太空漂流等則負責刺激觀眾和人物,這一切以合理而科學的程式組合起來就造就了一個優秀的科幻災難片。

  終於,在一場絢麗至極的飛船煙花表演后,我們的主人公安然返回了地球母親的懷抱。這一刻,怎能不激動!這個結尾的段落無論從規模還是意義上都要超過之前的段落,這是肯定的,高潮必須要有高潮的樣子,否則觀眾不會感受到高潮的情感意義,理性和感性在這一刻絕對不能脫節。

  當主人公從船體爬出來,像個嬰兒一樣慢慢在大地上站起來時,我們怎能不感慨!這個故事至此結束,它是否打動了你?

  《地心引力》在電影史的書寫里會成為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而存在,它如此優美,如此簡潔卻又在關鍵點的描繪上如此真摯深刻而令人難忘,我愛這部電影。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地心引力影評
網友評論
地心引力影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