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自由作家觀后感

自由作家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自由作家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自由作家觀后感(一)

  教育學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關於社會教育的電影《自由作家》,它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涉及到種族歧視和種族暴力的問題,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勵志片。

  片子講的是一個把自己的愛和青春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的女老師和她的孩子們的感人故事。這是一段發生在種族歧視嚴重和社會階層等級觀念強烈的大背景下的震撼心靈的改變。

  他們,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每天為生存戰鬥,為活着奮鬥。對他們來說,活着就已經是大幸。他們飽受歧視,壓迫與殘害。在他們的世界里,槍殺,搶劫,毒品,暴力都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他們的生存法則中,武力就是一切。他們只懂得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他們用仇恨的眼光看着這個世界,他們仇恨一切,包括他們自己。他們認為他們是被社會拋棄的人,因而他們理所應當地拋棄社會。同時,他們又是一群再普通不過的孩子。他們渴望愛與尊重。他們看似步入社會已久,各個人生經歷豐富,卻是各個單純善良。只要給他們愛與尊重,多大的傷害他們都可以原諒。

  在這場心靈的自我救贖與被救贖的戰鬥中,每個人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困難。一下子,生活的秩序被打亂,孩子們出於自我保護本能,排斥着改變,排斥又渴望着關愛與尊重。對他們來說,格女士是太陽,他們想要靠近她汲取溫暖,又害怕太過靠近,而被燒得灰飛煙滅。他們怯生生地仰望太陽,躊躇着不敢前進。他們是多麼想要得到關愛啊!而欺騙,背叛,這些每天都在上演。命運給了他們殘酷的教訓。種族歧視是他們災難的源頭。他們憎恨社會,憎恨白種人。他們想要去接受格女士,又怕受到更大的傷害。在這心靈的糾結折磨中,他們遇到了人生的難題。不僅僅是是否接受格女士,而是是否要接受社會,是否要改變自己。而令人欽佩的格女士,滿懷熱情來到這個學校,一心想要消除種族歧視,使教育達到真正的公平,卻受到學生們強烈的反擊。可這能怪孩子們嗎?社會教給了他們這些,他們在命運中沉浮。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是畢業日,他們隨時準備拿起書包走人。他們今天呆在學校,明天還是會一無所有地出去。那麼要學習幹什麼呢?他們連作為人最基本的尊嚴都沒有。善良的格女士,面對學生們聲淚俱下的控訴,除了無力,她還能做什麼?不,她更加明白了她要做什麼。她將更加愛這些學生,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英雄,每天都是英雄。她將更加堅定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她將幫助,陪伴他們去創造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行動來獲得別人的尊重。在這期間,她遇到了很多很多困難,來自家庭,同事,方方面面。可她從不退縮。在她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永不言棄,“想要做的事就一定做到”的奇迹。

  片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特別是格女士。她身上有着生命的激情,這是我們大多數人身上尤為缺失的。很多人覺得一件事可能做不到時就已經下定義做不到了,格女士的丈夫也是如此。但格女士不是這樣的,驅使她的是生命的激情,是她對教學工作的熱愛。她跨過部門主管直接找當權者使自己擁有充分的自由來教導203班;她兼兩三分職賺錢來帶領學生去旅行增長見識;她給學生傾訴的機會,讓他們敞開心扉;她請來了年邁的《安妮日記》作者給大家上一堂關於生命的課程;她主導大家編寫《自由作家》來證明學生們存在的意義。等等。她一次一次證明“Ican”。她堅強,執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父親開始的不支持,讓她這個一直沒有讓父親失望的完美女兒傷心不已。丈夫在她毫無預料的情況下離她而去,她依舊勇敢地接受現實。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孩子們每天面對生命的威脅,面對別人的鄙視羞辱,她也要面對工作、家庭的壓力。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不是嗎?她要給孩子們帶來光明。她只能一次一次地證明他們相信的。他們的心靈是那麼的脆弱,如玻璃般易碎,不能再受傷害。她不能拋棄他們,她要證明他們是優秀的,他們不會遭到拋棄。孩子們也是那麼的令人欽佩。我很難想象生活在那樣一個世界里,他們還能保持善良。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也總是抱怨生活,總是有諸多不滿意,好像總覺得有人欠了自己一樣。而他們,被虧欠了很多。他們只是孩子啊!一出生便被賦予了不公平。他們要目睹家人、朋友受到莫名的傷害,他們自己每天受到生命的威脅。全班90%以上目睹過親人或朋友的死亡,不少的人是幫會成員或進過監獄或進過難民營或進過教化所。對他們,生活是件多麼殘酷的事情。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能夠做回自己,做正確的事,他們的心靈是多麼的強大!

  當然,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格女士無悔的幫助與付出。格女士是個非常優秀的老師,如她父親說的,“不可多得的好老師”。她清楚地知道孩子們需要什麼,她給了他們最需要的愛與尊重。同時從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購買能夠引發他們共鳴與思考的圖書,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她的課新穎有趣,自由歡快。孩子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舉行各種辯論賽,講座。帶着孩子們募捐,為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帶他們參觀博物館,從猶太人的苦難史中接受生命的洗禮,懂得珍愛生命。仔細想想,格女士成功地幫助了這群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善良與責任感,也與她深諳教育之道密不可分。對將來要從事教師職業的我來說,確實有很大啟發。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誰喜歡他們,誰不喜歡他們,他們能夠一下子感受出來,並以牙還牙。而懂得教育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更是當一個好老師的必要條件。課堂上能夠學到的東西是有限的,實地考察,體驗式教育是非常可取的。當然,最重要的學習莫過於作為一個“人”的學習。能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一些人生的經驗與道理卻是永恆的,因而要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最後我想說,要想做到不偏不倚、不離不棄、一直堅持,這需要太大的勇氣與毅力。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沒有幾個教師不會動搖。所以,對教師來說,堅持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即將去支教的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與學生溝通,融洽相處,或許這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難免在心裡想過要放棄,但在我們看完這部電影后,應該知道,教育,貴在堅持!

  自由作家觀后感(二)

  電影《自由作家》主要內容:是一個把自己的愛和青春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的白人女教師和她的孩子們的感人故事。這是一段發生在種族歧視嚴重和社會階層等級觀念強烈,充滿暴力的複雜社會大背景下的震撼心靈的改變。

  女老師愛琳從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是在美國威爾遜學校一個糟糕透頂的班級里任教。這裡有着給老師們帶來噩夢的學生:他們虛度光陰,消磨時辰,把學校當成18歲之前的遊樂場;更混亂的是,學生們來自社會裡的不同種族和各類底層階級,分幫結派互相鬥毆。愛琳想方設法讓仇恨遠離孩子們的心,消解他們之間的敵意,可是,作為一名白人老師,孩子們對她樹起了重重心牆,愛琳的教育理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但是她最終還是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導這群孩子走向了光明。她用自己的愛、耐心和執着來感染他們,用書本來激勵 他們,用日記的方式讓他們記錄自己的生活,宣洩自己內心壓抑的情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認識到世界,認識到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愛。當影片最後孩子們不再認為自己是個屢屢失敗者的時候,到最後他們能夠留在學校繼續讀高中三四年級的時候,到他們願意學習 ,願意把班級當作自己人生的第二個家的時候,我的心靈受到了很深的觸動。是愛琳的努力,是愛琳對這幫孩子的愛和付出,觸碰到了他們心靈最柔軟的地方,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強大起來,獲得涅磐重生。

  愛琳做的是一項極為崇高的事業。而她也為她的事業付出了代價。愛琳選擇了自己的事業,選擇了她的孩子們。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同時,愛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體制的衝擊。203教室的孩子,是一群被教育體制拋棄的孩子。學校對於他們來說,不是一個學習知識通過奮鬥 實現夢想 的地方。而在愛琳的努力下,203教室變成了他們的天堂,變成了他們轉變騰飛的地方,變成了一個他們可以自由而有希望地活着的聖潔土地。

  最深的感觸就是這群學生的改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作家,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一本奇特的書。毫無疑問,愛琳是一個好老師。看了這部影片,內心觸動很大。我們每一個老師,是否也能有這份愛心、耐心和執着,這份信念 和力量,去感化,去影響我們面對的孩子們?也許他們不會像影片中的孩子們經歷那樣複雜的社會背景和殘酷的威脅生命的環境,但是現在的孩子在成長中肯定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做一個有責任心,引導他們改變的老師,怎樣獲得孩子們的尊重和信任,怎樣擔負起祖國的未來?我想,這該是看完這部影片后我們該深深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會有“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的說法?我深信,一個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孩子一生的轉折點,或影響孩子的一生!

  自由作家觀后感(三)

  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確是個非常成功的老師,她的成功我想主要歸於兩點。

  第一點是她對教育的熱情。這裡我不是想讓大家學習她,因為對於一名準備走上三尺講台的人來說,絕不缺乏對教育的熱情。我是想說熱情是需要“刺激”的,不是意志所能決定的。具體來說吧,女主角的一次次付出換來了學生們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長,一次次變化,同時學生們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成長,一次次變化也帶動了老師的熱情,推動他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付出。但在現實生活中,教育是有滯后性的,學生不可能這麼快接受,體會老師的用心,這就使得老師對教育的熱情大大打折了。所以我認為好的教育體系不僅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也要保持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熱情!

  第二點是女主角對種族平等的信念。從這一點來說,是社會背景給了她發揮才能的機會,這個機會不會有第二次。就拿我們現在的環境說吧,社會和諧,人人平等,社會主體沒有較大的意識衝突,這就讓我們缺少了信念的力量。試想把女主角放到我們現在的教育崗位上,發揮不了這種信念的作用,她還能那麼成功嗎?

  從女主角身上我還看到了作為一名新老師的優勢,她不會因為別人怎麼說就怎麼認為,不會被別人的教條困住,我想這也是本劇的閃光點吧。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被別人影響,衝破教條的人也不少,而不被自己的習慣,經驗捆綁的人卻少之又少。絕大多數老師在執教前幾年都會有自己厚厚的備課本,然後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說課方式。但社會是進步的,學生的喜好,接受能力是會變的。再回頭看看那些執教五六年的老師,他們的備課本已經積上了厚厚的灰塵。不知道十幾年後的女主角會不會也一樣呢?

  這部電影是感人的,但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個人認為這是個過去式,是個特例(特別的背景,特別的學生,特別的學校)。它只是再一次驗證了教育問題上永恆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老師只有對學生付出愛,才會有收穫!

您正在瀏覽: 自由作家觀后感
網友評論
自由作家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