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爆裂鼓手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爆裂鼓手觀后感(一)
張舒馨
今天上了《爆裂鼓手》的電影課有很多感觸。
一、至上
電影播放之前,老師說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在製作目標板的過程中,很多人的心態都希望最後可以採納自己的設計,而忘記了做這件事到底為了什麼?如果別人比自己更好的時候,自己很不爽。別人被誇獎了內心也會不舒服。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才是最好的,別人的都不如自己,所以就不會服別人了。這些都是我心理的真實寫照,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坦誠的心態呢?因為我做的不是"知恥而後勇",而是"知恥而後掩".當我知道自己不如別人、別人比我好時不是勇敢地直面內心的恐懼,面對真實的自己而是用情緒、偏執掩蓋事實,逃避真實的自己。
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是邁向至上的第一步。如果一個老師再無法找出學生的問題時就無法再做這個學生的老師了,當一個人停止發現自己的缺陷時他也就不再進步了。成功而弗居,永遠對自己不滿足就是真正的至上。在日常中我常常被"差不多了吧","夠好了","真不錯"這類話消磨鬥志,安於現狀,頂着過去的光環墮落。所以如果真正至上的人是有目標的。他們時時刻刻都會訓練自己,不像普通人媚俗,沒有廢話、廢動作,做事很有控制力,說停就停、說做就做,挑剔而寧缺毋濫的。這種人時刻都在想着如何成長,如何提高,因為身體的痛苦而心靈的快樂與身體舒適心靈痛苦他們選擇前者。
真正的目標是心熱愛的,不是為了名譽、利益、名次去做。所以真正的目標會很純粹,而我過去什麼事情都想做得很牛,卻無法明確自己的目標,這是因為我把名利當作了目標。即便找到真正熱愛的目標也有可能在某些時候忘記目標,做了違背目標的事情,這需要時刻覺察自己,不與情緒共振,把能量耗費在情緒念頭上。執行目標時為自己創造一個純粹的世界,只有與目標有關的東西,沒時間抱怨、與情緒共振,放下其他牽絆盡心全力地實現目標。
二、教育
電影中弗萊徹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教育不同的人也要使用不同方式。
老師問我們山的陰陽兩面哪面長樹,我們都認為陽面,因為有溫暖的陽光生命長的更好是我們一貫的觀念,但是在水源不十分充沛的地方只有陰面才會長樹,因為水源,陽面往往伴隨日晒水分蒸發。水分充沛的地方才可能兩面都長樹。
教育也分陰陽,陰就是如同冰雪嚴寒魔鬼教授弗萊徹吼叫、打罵、嚴厲式教育,陽則是如陽光溫暖的溺愛、溫和、嬌慣教育。專門用陽教育孩子,就會出現陰的一面,表現就是孩子的懦弱、柔、膽小;只用陰教育孩子,孩子要麼就會昇陽,反抗變得堅強,要麼就會懦弱,但是本來就懦弱,不怕再懦弱。很多父母的愛孩子是裝好人,表現自己多愛孩子或者可以從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感覺,以為孩子說父母好就是好父母了,他們更沒有勇氣違背孩子的意願,不知怎樣愛孩子。正確的教育是陰陽相濟的,而非一招用到底。真正的愛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影片中內曼外表是懦弱、柔和的,但是內心有一股被壓抑的衝勁,這股勁在弗萊徹的教導下運用出來。那麼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一個可以如此粗暴但是有效的老師逼迫我們,那要怎麼辦呢?響鼓不用重鎚,首先如果自己至上,聽到了一些智慧道理就去執行那麼自己的進步會很快。其次,老子、愛因斯坦沒有一個決定他們成敗的老師,說明他們並非通過別人教育而有如此的修為,而是自我的教育和成長,這說明真正的教育是引發自己內在的改變,我們自己也可以給予自己這樣的改變。
三、極簡
極簡指一種生活理念,把現在越來越複雜的生活方式、思維簡化、再簡化。
無論是穿衣、吃飯、做事、思維都在不斷麻煩、複雜起來,大道至簡,所以許多不符合天道的事情也出現了。庸人在慾望中沉淪,這裡的庸人就是跟隨大眾不符合天道行為的,只會跟着別人的腳步,被動的消費人生。我常常加入庸人的行列,被洗腦廣告、美食服裝奴役控制,跟着世俗的腳步攀比物質、評判不尊重別人。
聽了扎克伯格買100件一款的T恤、弗萊徹的服裝分析后認為極簡對於現在的我大有裨益,所以今後不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我都需要簡化,清理。
爆裂鼓手觀后感(二)
毛
這個系列觀后感會包括八部今年奧斯卡提名影片,一篇單項表演技術獎項與總體綜述,和兩篇今年奧斯卡遺珠佳作大衛·芬奇導演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 )和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夜行者》(Nightcrawler),這十篇文字都來至於我最真實的觀影感受。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某次會議上老闆在投影儀上播放一個教練督促橄欖球運動人蒙眼背着隊友爬行挑戰生理極限的電影片段,並鄭重其事的要所有人談談感想。
我的職業生涯中過去三個不同的老闆放過這個電影片段。其實我每次很想說,本人很早之前看過這部完整的電影,《面對巨人》 Facing the Giants (2006)它是一個宗教題材的體育勵志片。正因為該片濃厚基督教背景,它美國公映時分級是PG級(輔導觀看級別),而非G級(老少咸宜)。而在體育勵志片這個商業片類型中,該片也算不得佳作。
但每次我還裝出一副興奮,感激的模樣,跟大家一起大談什麼信心,成功,教練的作用,回想過去的我真虛偽,好吧現在的我也是。其實矇著眼睛背人爬行,從運動科學來看是極其危險的,片段中男孩大喊肌肉像火燒一樣疼痛,這行為現實中可能會對高中生的骨骼或者肌肉造成永久的損害,徹底葬送其運動生涯。在今日美國一個高中橄欖球教練這樣做會面臨被起訴並吊銷執照。
當然考量《面對巨人》的基督教背景,如果你將它理解為某種神跡展現也是可以的。而這種剝奪個人意志的洗腦行為也最多被運用在軍隊和宗教團體中。
今天,就來談談我2014年我最喜愛一部北美公映影片,《爆裂鼓手》 Whiplash (2014)這部反洗腦,反成功學的人文主義影片。
《爆裂鼓手》獲得87屆奧斯卡的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電影剪輯兩項最重要的技術大獎,"惡魔"導師J·K·西蒙斯毫無懸念的獲得了最佳男配角表演獎項。即使拋開電影故事和主旨,85年出生的達米安·沙澤勒Damien Chazelle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依舊有非常高藝術造詣。特別是電影的剪輯語言和爵士樂鼓點完美配合,使這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做到真正全程無"尿點".
中國有句老話:"仗義每為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話用來形容劇中的爵士鼓手安德魯和樂隊導師弗萊徹的關係再適合不過。19歲少年安德魯成長在單親家庭,玩命練習的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某晚他在學校獨自練習時被魔鬼導師弗萊徹(J·K·西蒙斯 J.K. Simmons 飾)相中,進入正規樂隊。後者用暴躁與喜怒無常的方式統治着音樂學院的樂隊,通過惡性競爭和壓榨成員想使樂隊蟬聯音樂比賽的冠軍。而一系列變故后,安德魯選擇匿名揭發弗萊徹使其丟掉大學樂隊指揮的工作,而弗萊徹也假意邀請安德魯參加爵士樂公開演出,暗藏陷害他的陰謀。
片中樂隊導師弗萊徹為何要開除一個沒有犯錯的樂隊提琴手,並用語言暴力強迫他承認自己錯失了節拍,並非因為弗萊徹真的是一個虐待狂。而是出於功利心,在樂隊成員中製造恐懼氛圍。人在集體恐懼的狀態下,最容易丟失自我意識,成為他人的擺弄的傀儡。
導師弗萊徹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用語言和身體的暴力,對樂隊成員進行洗腦,建立他心目中完美的爵士樂樂隊。之前有一位他的學生,在殘酷訓練方式下取得進入國際知名樂團成為首席的榮耀,而最終還是在心理創傷下選擇自殺。而導師在校園樂隊成員面前,謊稱他死於車禍,將其作為榮耀勳章貼在自己胸前,這就是他的"成功學".
片中少年安德魯最終還是"成功"了,在面對公演時導師換掉樂譜的陷害,他選擇在舞台上用爵士樂獨奏的鼓點,來反抗弗萊徹。當弗萊徹聽到安德魯完美的演繹,惺惺作態要來指揮時,男主用一個銳利的眼神,更加密集激烈的鼓點,讓弗萊徹滾開。結尾處長達8分鐘,爵士樂鼓點獨奏和凌厲鏡頭的剪輯,令觀眾感到的血脈膨脹,電影卻到此戛然而止。這不是一部"嚴師出高徒"的打雞血的勵志成功學故事,這是電影語言和爵士音樂的魅力。
我因為常去一家咖啡館的關係,這些年認識了許多玩樂器的朋友,他們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文藝青年。上周末3月22日我去武昌403藝術中心聽了民謠樂隊"鯨落"的小型現場演出,之前很有幸他們每天就在那家隱形人咖啡館的二樓排練,而我就在他們排練的吉他聲,手鼓聲和歌聲中在一樓電腦前構思這篇文字。我會在下周《歌曲改變人生》的觀后感中,談談這次演出和我眼中的文藝青年。
在隱形人我每天都看到很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下班後來練習吉他,因為樂器演奏是不同於歌唱或者作曲,它是一種練習大於天賦的工作,特別是弦樂和打擊樂器,日復一日的勤奮練習所積累的肌肉記憶才是普通表演者通向大師唯一的捷徑。是什麼支撐着安德魯每天反覆枯燥的練習,雙手磨出鮮血,是弗萊徹的打罵嗎?當餐桌上安德魯對父親的朋友惡語相向,爭執是成為校橄欖球四分衛,還是成為紐約交響樂團首席鼓手哪個更偉大時,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不像成功學所欺騙的那樣,這個世界並非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平庸的人也會取得世俗的成就,金錢,名望,友誼和愛情。但是,《爆裂鼓手》還揭示一個世界背後殘酷的真相,當安德魯在台上忘情的獨奏,鏡頭給到台下的父親,眼中絲毫沒有觀眾所期待的欣慰,而是看到兒子變成一個陌生人的驚恐,不瘋魔不成活,安德魯對爵士鼓有超乎平凡的偏執熱愛。
以後,我會在每篇觀后感後面,推薦一部相同,相似題材的,我觀看過的冷門佳片,今天推薦的是和《面對巨人》一樣同為橄欖球體育題材的《弱點》 The Blind Side (2009)。著名影星桑德拉?布洛克憑藉該片獲得2010奧斯卡影后,該片講述中產階級白人家庭收養了一個流浪的大個子黑人男孩奧赫,給了他家庭的溫暖,並幫助自幼父母離異,性格木訥,考試門門0分的奧赫在橄欖球運動中找回了自我。
這不是什麼神跡,《弱點》根據美國真實故事改編。影片原型邁克爾·奧赫是美國橄欖球大聯盟現役的一位截鋒。
爆裂鼓手觀后感(三)
成長與人性
王曉宇
達米安·沙澤勒導演將一部音樂題材的電影排成了一部充滿成長爭議和人性探索的片子,這是一部無法做出公正評論的電影。
If you don’t have ability, 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 "少壯不努力,長大玩搖滾。"寫着這句話的那張海報,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J·K 西蒙飾演的嚴苛指導老師那犀利的語言和態度讓多數人難以接受,卻又覺得十分正確。片中男主人公為了進入樂團,為了有更好的演奏,性格變得古怪,拋棄了愛情,雙手練得布滿鮮血。為了那場可能一炮走紅的演出,違章駕駛險些喪命。而嚴苛的老師並不認為這些有什麼,實屬正常。老師的咒罵和樂手的垂頭喪氣貫穿整部影片,布滿鮮血的雙手觸目驚心,而披薩店羞澀的約會又是那麼甜蜜和溫馨。
這就是成長的爭議。我不禁想到現在大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重點不在於過不過得去,而在於過之前的爭先廝殺。我們看到的,是郎朗躍動的手指,是莫言幽默的話語,是電影節上走過紅毯的靚麗明星,是奧運賽場上站在最高領獎台的體育健兒。他們是走過獨木橋的人,他們是實力和運氣相結合的人。而在他們背後,有多少音樂學子,文學作者,戲校學員,體院學生,死在獨木橋之前,他們終究不能成為"各種家",但他們是英雄嗎?肯定是。他們敢於踏上去往獨木橋的路,就成為了自己的英雄。但是為什麼要把孩子的成長和成就都歸結到獨木橋這條路上?過得去就是成功者,過不去就是失敗者,這種價值觀完全錯誤,卻又被多數家長公認,即使他們不自覺地給自己貼上了"為了孩子好"的標籤還滿臉委屈。一份可以養家的工作,有些閑暇時光可以出去旅行,有一個和氣溫馨的家庭,內心不緊張生活不艱辛,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成長的爭議就在於此:想得到的太多就變得勞累,不想得到那麼多又感覺自己不上進。成長不在於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健康的價值觀。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死在獨木橋前悲壯的英雄,就不會有影片中那個滿手鮮血,拋棄愛情的主人公,就不會有那麼多拜金主義和攀比之風。這根本就不是一部傳統勵志電影,這是一部揭露背後殘酷真相的電影。
影片的後段,老師在主人公父親的控訴下終於離職,卻偶然又遇到主人公。邀請其去參加演出卻給出了一個從未演奏過的曲子,老師一直在等待這個將主人公永遠打入塵埃的機會。而主人公擅自決定演奏那首曾經險些害死他的《caravan》,取得了巨大成功。當然這離不開那位老師的配合,而影片在老師詭異的笑容中結束了。導演精心安排這樣的結尾,是想給觀眾一個機會,一個探索人性的機會。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人性中仇恨多一點還是寬容多一些。充滿陰沉色彩的影片在最後推向了一個聚光燈照耀的高潮。直白地理解我認為是,主人公和老師不計前嫌,合力成功。但是如果往深層次去想一想,並不是這麼簡單的。片中老師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死去的成功學生,主人公也充分表達了自己渴望所謂成功的願景。兩人在表面不計前嫌的前提下合作,各懷鬼胎地想成功。這是對對方更加嚴厲的報復,是對前嫌更深刻的表達。所以這是一部無法公正評判的電影,人人各有己見。而導演最後的安排就是想讓觀眾對人性進行自我探索,探知自己到底是善是惡,探索仇恨和寬容是否可以互相轉化。老師那個詭異的笑容在告訴觀眾們,去想吧,想不明白的。是不是有點戲謔?
許許多多的勵志故事總有類似這樣的語言:"在經過不懈努力之後,終於成功。",對於"不懈努力"四個字,我相信多數人是理解的,但是根本無法體會。而"終於成功"的背後,又有多少人在承受失敗的痛苦。我們真的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自己成長起來,並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探索自己的人性,真正讓自己在自己面前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認知自我,升華自我,超越自我。
有人問過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我指着一個衣衫襤褸,正在給街邊乞討的老奶奶遞來半塊麵包的街頭二胡藝人,說:"我想成為他。"
相關範文
- ·爆裂鼓手觀后感
- ·電影心靈捕手觀后感
- ·神勇投彈手觀后感
- ·神勇投彈手觀后感400字
- ·神勇投彈手觀后感450字
- ·馴龍高手觀后感
- ·心靈捕手觀后感
- ·千手觀音觀后感
- ·神勇投彈手觀后感500字
- ·吹鼓手
- ·搖錘的鼓手
- ·我是傳播文明的鼓手----為嶽麓書院
- ·《紅柳,夢中為你獨舞的千手觀音》
- ·黨校學習影片觀后感:《甲午大海戰》觀
- ·法律電影觀后感:“中國法庭”觀后感
- ·《小孩不笨》觀后感
- ·《災難》觀后感
- ·貪慾之害觀后感
- ·《至高榮耀》觀后感
- ·《南極大冒險》觀后感600字
- ·家長《跑出一片天》觀后感
- ·《辛亥革命》觀后感
- ·校園劇《嘿,夥伴》觀后感
-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000字
- ·十八大開幕式觀后感範文
- ·2012年龍年春晚觀后感4篇
- ·師德啟思錄觀后感
- ·2013年9月1號秋季《開學第一課》
- ·紀錄片《華爾街》觀后感
- ·《卡特教練》觀后感
- ·《心曲》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