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出塞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這首詩所描寫的歷史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如何感其境,悟詩意,激其情是我備課重點。

  一、了解背景,與詩人對話。

  課件出示王昌齡簡介,並讓學生了解創作年代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所處時代正值盛唐,對外戰爭取勝,故邊塞詩人的作品多激昂上進。同時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這樣導入使學生穿越時空,感受冷月照邊關的畫面,與作者感同身受,自然入情入境。

  二、走進文本,感悟詩意。

  在這四句詩中,最難懂的是前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我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畫面,明白朝代的順序。在讀中體味景物雖然沒變,而朝代卻已更迭,悟出戰爭一直沒有休止。在教學第二句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以讀促悟,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遠,猜想“人未還”的緣由,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感受連年的征戰給人帶來痛苦與無奈之情。學生情感的大門被推開,暢所欲言,把詩人的情感和詩句融為一體,突破了難點。

  三、拓展積累邊塞詩。

  學習本節課後,我又相繼出示盧綸《塞下曲》,王之渙《出塞》這兩首詩,讓學生分小組學習研究詩所表達的意思,採用本課學習詩的方法學習。既有拓展又鞏固本屆學習詩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參與較廣,較好地完成了本節教學任務。

  篇二:出塞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詩時,因為看了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非常感動,也非常想上出那樣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因此在備這一課的時候為自己設計了一個思路?——以古詩教學串講古詩,拓展學生的古詩積累。

  我先以解釋“塞”入手,解釋詩題,營造意境,接着讓學生整體通讀,了解字意,然後分步解讀詩句,品悟詩情,再讓學生整體誦讀,感悟詩韻,最後拓展延伸,積累同類詩。在各個環節中我都進行詩句的串講,如在讓學生了解邊塞詩的特點,我出示了王昌齡的《從軍行》及王之渙的《涼州詞》,再如在讓學生體會為什麼士兵會懷念李廣將軍時,我以高適《燕歌行》中的描寫進行對比,讓學生更能體會,激發對李廣將軍的敬佩及思念,最後的拓展延伸更是讓學生有了一個更好的積累同類詩的平台。

  從整節課來看,對於詩前兩行的配樂引讀是本節的一個亮點,通過教師語言的引導“看,士兵那白髮蒼蒼的父母,相互攙扶着來到村口,遙望着邊關,老淚縱橫地喊:——瞧士兵那無依無靠的孩子,看到得到父親百般疼愛的同伴,忍不住:——”及配樂,學生反覆地讀,深深地體會到了士兵遠征不得歸,思念家鄉、親人的痛苦。對於設計的思路也得到了老師的認可,老師們認為這樣的設計可以拓展詩歌教學的深度及廣度。

  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對於前兩行詩的挖掘還不夠深,學生對於戰爭的時間長還不夠理解,因此在感情的升華上還不夠。再者,講得比較急,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理解不夠透徹。在今後還要再加強學習,多磨課,才能出好課。

  篇三: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詩出現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的“戰爭”單元。因為我們班一直在堅持“經典誦讀”,所以早在一年級時學生就會背誦,去年我就已要求默寫,所以孩子們對它都很“熟”。

  雖然如此,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其詩意、品味其作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的妙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這麼幾點:

  首先,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幻燈片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凄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徵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后,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其次,採用以詩解詩的方式,促進感悟。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澱缺乏,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本詩之前,教師出示了四首 “戰爭”主題系列詩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誦中朗讀、背誦):《國殤》、《詩經*秦風*無衣》、《漢樂府*戰城南》、《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戰爭殘酷性的了解,認識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愿,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同時,對“互文”和“用典”這一知識難點的處理比較巧妙,運用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中國古詩文中這兩種特殊的寫作技巧。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在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和口語表達方面不夠深入。同時,由於容量大,補充的詩歌比較多,有“走馬觀花”、“喧賓奪主”之嫌。

您正在瀏覽: 出塞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出塞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