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標籤:語文教學 語文教師 小學語文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彙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着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麼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彙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鐘后)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鬆、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篇三: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談到教育案例,總有一些人不屑一顧。在他們眼裡,那不過是”小兒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難登大雅之堂。其實不然,蘊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則則鮮活的教育案例,凝結着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聰慧睿智、文化底蘊、教育情感,更凝結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以及敬業奉獻的精神。不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領導和同仁們的極大關注,圍繞教育故事展開的活動亦日益增多。據此,本文擬從操作的層面上對案例的內涵、結構、價值及其撰寫分別進行闡述,以進一步加強對案例的認識,提升”案例活動“(以案例為中心展開的活動)的水平,進一步彰顯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讓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綻放出更加動人的光彩。

  一、什麼是教育案例

  簡單地說,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中心人物和事件為素材,經過提煉而形成的體現新時期教師專業化素養的典型的記敘性短文(教育故事)。具體分析如下:

  (一)從案例所反映的對象講,指向一個中心事件和人物。具體說,一個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說,是個教育故事。

  (二)從案例的形成過程看,是精心提煉的過程。

  (三)從案例的內容講,應體現教師專業化素養。

  專業化素養主要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其中,專業精神是靈魂,專業理念是核心,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保證。而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

  (四)從案例的主要特徵講,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從案例的內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內容寓意深刻,富於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師處理解決問題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機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從案例題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記敘性短文。也可以說是一則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結構、分類、特徵

  (一)案例的結構

  案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案題、案情、案析。

  第一、案題。案題即案例的題目,好的題目能點亮讀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記敘性短文,它的題目就應該鮮明、生動、形象,不應該是論述式、說理式的題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來龍去脈,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及其結果。如果說案題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則是案例的主體部分,也是整個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對案例的分析。具體地講,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觀念對案例進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針對性,二要論點鮮明,三要升華到理論的層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類。案例可以從四個角度去分:

  第一,從案例的成功與失敗分:有成功的,有失敗的,還有成功和失敗相結合的。

  第二、從案例的內容分:可分為教育案例、教學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從案例的寫作方法分:有總結法和設計法。所謂總結法,是指通過對教育實踐的反思回顧,提煉而成的案例;所謂設計法,是指通過先行設計,然後實踐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從案例的性質分:一是矯正性案例,即從問題出發,着眼於解決問題;二是發展式案例,即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三)特徵。一般來說,有三個特徵。即真實性、典範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動)的意義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範價值和導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顯教師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的魅力,二是轉變教育觀念的示範,三是可以闡釋教育的本質。

  (二)撰寫案例是提升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

  撰寫案例的過程是提升教育理論和實踐水平的過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實踐和理論相互融合的產物,它既要有理論的高度,又要有實踐的深度。為此,每位教師在醞釀撰寫案例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着理論的學習和深入的實踐。不僅如此,撰寫案例的過程還是教育反思的過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師角色的核心特徵,是教育創新的動力。無疑,撰寫案例的過程就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過程。

  (三)”案例活動“是轉變教師教育觀念的有力抓手

  圍繞案例開展的撰寫、評比、論壇、結集等系列活動,具體、形象、生動、感人,它將現代教育理論寓於具體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師從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從案例所蘊涵的教育理論中深化理論知識,這兩者結合就能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師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從我們接觸到的教師以及他們的案例看,除了重視與不重視的因素以外,可以說,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集中體現,是教師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寫作水平的綜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與個案研究報告的比較

  教育案例與各案研究報告在寫法上容易混淆,現將兩者的區別闡釋如下:

  (一)內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過對一個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以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個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針對一個特定的個體在較長的時間內,全面、系統、深入、具體地追蹤調研、闡明特徵、闡明原因、揭示規律。

  從研究對象看,案例指的是一個個體,而個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個體,這個個體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從研究的方法講,案例注重描寫法、寓意法,而個案研究注重跟蹤法、歸納法;從研究的時間看,案例是以一個人、一件事情為對象,時間相對要短,個案研究是對特定個體(也可以是群體、單位、地區)較長時間的跟蹤調研,研究周期較長。

  (二)研究步驟不同

  教育案例是圍繞中心人物、事件經反覆提煉而成為教育故事。

  個案研究的過程是:一是確定對象,二是搜集資料,三是分析診斷,四是揭示規律,五是寫出報告。

  (三)結構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題、案情、案析三部分組成。個案研究報告有五部分組成:一是個案件簡介,二是個案診斷,三是個案矯正,四是結果與分析,五是討論。

  (四)寫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運用記敘、描寫的手法,力求生動、形象、感人;個案研究報告主要運用記敘、議論、說明的方法,力求客觀、準確。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網友評論
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