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 > 《孝經》學習心得

《孝經》學習心得

手機:M版  分類:學習心得  編輯:得得9

《孝經》學習心得 標籤:軍訓心得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 外出學習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麵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 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 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孝乃百德之先,只有孝順的人才能“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以前對於《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了解一些,人防辦組織的“菜單式”讀書活動使我在工作之餘,忙裡偷閒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收穫良多。《〈論語〉感悟》是于丹教授繼《〈論語〉心得》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礎上,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于丹教授彷彿是一位烹飪高手,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理。 看過“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裡,“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過“智慧之道”,使我們懂得了“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擁有了知識並不代表擁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知識作為積澱,以智慧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境界。 看過“學習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複雜,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來建設祖國,回報社會。看過“誠信之道”,使我們懂得了“誠信”雖然中國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基本的道德水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的真誠出發,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看過“治世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德政”作為《論語》“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個文明走過兩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為保障的社會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發揮它的功能。看過“忠恕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誠於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生活在這個社會裡,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過“仁愛之道”,使我們懂得了“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愛就是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如果我們生活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裡,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隨着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壓力看作是一種學習,看作是一種動力的話,可能我們工作起來會輕鬆很多。這種輕鬆更多的表現在心情與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諒解,以誠待人,勤奮工作,那麼我們收穫的將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P71)認為孝是仁的基礎。孟子則說:“親親,仁也。” [5](P430)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5](P359)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為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6](P475)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5](P171)“仁者愛人”是孔子對仁的簡明概括。而他又認為 “孝”是“仁”的基礎,“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5](P71)既然孝道觀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最高道德準則,那麼,為了這種理念價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體最直接的行為要求。 儒學創始者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7]誠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奉養,但是孔子並不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所以他又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P79)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闡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立身。所以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故孔子讚揚他們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遺留下來的未竟事業,是孔子孝道觀最高要求的體現。 孔子對於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體行為,典籍中還有如下一些記載: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5](P79)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5](P79)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孟子對孔子仁孝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孝是仁的實質。因此,“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5](P357)又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產生和存在於家庭中的孝悌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孟子孝道觀的獨到見解。故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後,宣揚孝道觀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學領袖關中張載、洛陽二程都大力闡發孔孟儒學孝道觀,從而使孝悌觀念在民眾中得以迅速傳播,並打下深刻的烙印。 張載則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觀念作了更深層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對“仁”與“孝”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指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言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為仁之本”與“仁之本”是有區別,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為一談。又說:“人無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盡孝盡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僅要有孝悌觀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動。 清朝名儒魏源也對孝道有所闡發,他說:“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雙親的“孝”和“敬”緊密結合起來。這是魏源的新見解。 四 孝為政之本,統治者對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觀念也是統治者為政的根本。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5](P82)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從政時,孔子引用《尚書》里的話來解釋自己用孝悌觀念來影響社會政治,就是參政了。這一則對話就說明了儒學創史人孔子一開始就將宣揚孝悌觀念的活動看成是政治行為。 歷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終極目的是為了穩定其統治。但不可否認這一行為在客觀上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您正在瀏覽: 《孝經》學習心得
網友評論
《孝經》學習心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