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風撲面
手機:M版 分類:政治學習 編輯:小景
治國理政新風撲面
作者/ 居欣如
十八大以來,通過習近平同志首次演講中對“人民”二字的反覆表達,人們初見端倪,有新風撲面之感。在這之後,從改變會風、文風到出台八項規定,之後,習近平又到深圳視察,直到公布以往諱莫如深的個人家庭信息,這種樸實、坦誠、親民的作風,受到人們廣泛的傳頌。
從中央領導集體所實施的新政中人們深深感到了透明坦蕩的作風,感到了親民務實的作風,感到了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作風。
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從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和文件簡報,規範出訪活動,改進新聞報道等八個方面,作了詳盡、具體、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規定。因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關係到黨的形象,關係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大事。所以要求各級幹部帶頭執行,狠抓落實,確保抓出成效。從中,人們深切感受到的是:
不是作秀,不是沽名釣譽,而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老老實實做,首先從中央政治局常委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話不多,但擲地有聲,顯示了決心。這次習近平在深圳調查,輕車簡從,端着盤子在食堂打菜的鏡頭,讓人暖心頭。正是用行動回應了文件中規定的“不上高檔菜肴,不進高級賓館,不要封園、封路”。
公開透明、陽光政治。讓人民了解自己。過去,由於種種原因,領導人的情況,以保密為由,處於封閉狀態,高深莫測,神秘感強。如今領導人的個人經歷和家庭情況,新華社予以一一披露。有的報紙對習近平報道所作標題竟是“干過拉煤挑糞,寫過報紙短論”,還有“喜歡體育深夜看球”。這樣的親民新政,一下拉近了與人民的距離。過去對於中國領導人的報道,往往有許多規定和禁區,很少有個人的色彩,如今這樣的新聞報道也是一大突破,說明我們的領導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愛好的普通人,這大大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言辭懇切,抓住要害。針對當前一些幹部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等問題,黨中央提出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着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以優良作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不僅問題抓得准,而且要求具體、實在,條條可以落實,並舉一反三。如出訪要有計劃,隨團人數要有規定,領導乘坐轎車也有要求,切實可行。
如此親民務實的作風,透明坦蕩的作風,至少有如下好處:
一是拉近了領導與人民的距離,增強了親和力,改變了疏離感和高高在上的形象;
二是讓人民群眾了解了領導的風格和常態,了解領導的個性特點,有利於顯示領導魅力,凝聚人心;
三是領導人手握公權力,展現透明和坦蕩作風,也是為社會監督創造條件,接受更多的評頭論足以及監督。這也正是國家現代性和先進性的標誌之一。
在這股新風吹拂下,不少單位積極行動,如中央軍委也印發了十項規定,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大力改進會風:少開會,開短會,開解決問題的會;少講話,講短話,講管用的話。中宣部也發出通知,要求切實改進文風,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宣傳報道要提高針對性、實效性、親和力和感染力,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
如此等等。說明在十八大精神貫徹下,在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着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的要求,切實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懶增效率,以治散正風氣、以治奢樹威信,正逐步貫徹執行。人們熱切期望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把改進作風,聯繫群眾作為立身為政之本,大力弘揚良好作風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在密切聯繫和真誠服務群眾中發揮應有作用,實現人生價值。我們深信黨風正則人心齊,人心齊則事業興。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政,在“言必行,行必果”的堅強決心下,一定能實現。
相關範文
- ·黨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後感
- ·談治國理政讀後感
- ·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有感
- ·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有感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後感
- ·如許清風撲面來
- ·最喜春風撲面時
- ·論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基點
- ·講正氣樹新風演講稿(最新)-講正氣,
- ·學習2012年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心
- ·學習幹部選拔任用及監督管理政策法規心
- ·馮太后理政
-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依法治國學習心得
- ·《公務員法》心得體會:推進依法治國的
- ·談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
- ·依法治國宣傳標語
-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依法治國學習心得
- ·學習江澤民文選心得-以德治國
- ·依法治國學習心得
-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治國體
- ·讀《依法治國》有感
- ·正確的觀點、缺憾的論證——評郝鐵川先
- ·依法治國演講稿
- ·也談依法治國
- ·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 ·論行政訴訟與法治國家
- ·司法公正與依法治國
- ·論法治國家與民主之間的內在聯繫
- ·法治的國度——一談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
- ·政治文明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關係研究
- ·依法治國主題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