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沒有思想,只有文學藝術的歷史已經結束

沒有思想,只有文學藝術的歷史已經結束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pp958

沒有思想,只有文學藝術的歷史已經結束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 798藝術區

  (天津文友徐錦文(網名難為水):張老師您好,八十年代有一個叫《今天》的文學期刊,我就是出生在《今天》出現的那個年代,人們後來把我們這一代稱之為80后。《今天》曾給我極大的震動。人們對80后的評價也是眾口不一,褒貶皆有,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這個時代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殘酷的競爭以絕對性的優勢壓倒了一切。80後文學中,傳統文學越來越少見,大量充斥着的是玄幻文學和一些不倫不類的文學現象。難道傳統這條河流就這樣乾涸、枯竭了嗎?您對80后的文學怎麼看?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現在是否正在意識形態化?我想就這樣的文化現象和文學問題請教您的答覆,引以為盼。)

  首先,謝謝徐錦文朋友提出這樣一個與時代的宏大歷史有着密切關係的問題。實際上,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樣的問題,不僅鮮明地反映着上世紀70年代末期至世紀末這一歷史階段民間精英知識分子的文化態度和政治態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這一已經過去階段的文學史和思想史。

  眾所周知,毛澤東時代,“政治”是一個異常敏感的詞彙,與政治關係不那麼密切的一些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這是一個中國社會人文知識分子遭受滅頂之災的時代,這一時代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有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的思想性著作和文學藝術作品。這是一個思想完全窒息,文學藝術真空的時代。社會人文知識分子幾乎完全被“政治”馴化,凡未被完全馴化的,也幾乎成為了它的犧牲品。

  70年代末期的“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人文知識分子尋求思想和藝術獨立色彩的想象,然而,對於剛經歷一個歷史罕見的殘酷冬季的一代文化人來說,尋求突破談何容易,對於堅冰而言,沒有足夠溫度的陽光,是不會輕易被融化的。在“摸着石頭過河”的年代,在社會結構、政治體制還幾乎完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顯而易見的是,陽光,絕不可能輕易就冉冉升起。

  在任何只能允許一種聲音、只有一種聲音的年代,微弱的一點兒所謂雜音都會被視為異端,都會顯得彌足珍貴。北島、顧城們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和所謂朦朧詩派,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的。其實,北島們的朦朧詩派,不過是他們當時有着與海外、國外聯繫的優勢(有關朦朧詩人的回憶文章中有這樣的內容),率先閱讀、複製了一些國外詩歌創作手法(當然,也有一些不太鮮明的創新),其表現內容與之前國內的“馴化文學”大相徑庭而已。若以現在的視野來看,朦朧詩派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傑出的貢獻。不過,看問題得站在歷史的角度,在那樣的時代,任何未被完全馴化的行為,都是非常可貴的、開創性的,甚至可以說居功甚偉的。

  或許因為歷史慣性,或許因為政治的壓迫太深,幾乎所有人文知識分子都並未從“政治迷魂陣”中蘇醒過來,思想著作和文學藝術作品依然空前空白,北島、顧城們抱着對文學藝術和獨立精神的理想,或許並未有遠大期望而完成的動作,竟然成為了中國民間思想文化破冰的偉大壯舉。

  為什麼作為文學的一個分支的詩歌,竟然成就了一次民間文化、思想、文學、藝術領域內的破冰的偉大壯舉呢?可以說,這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獨特的、非常罕見的現象。其實,這與時代的政治環境、詩歌的獨特美學屬性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回顧歷史,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實際指的是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在當時,文化和思想的禁錮狀態,可想而知。就算文化和思想方面略有鬆動,也不過是打開一個微不足道的口子而已。在這樣的歷史狀態下,因要求富有詩意而語言有特權“朦朧”、“含混”、“不易理解”的詩歌,就有了語言和內容上破冰的天然優勢。

  朦朧詩一出現,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反馴化的朦朧詩人,遭受了被馴化的文人陣營的猛烈攻擊。不過,由於朦朧詩人主觀上不太具有堅決的自覺性,思想本身也並不激烈,加之社會的經濟功能開始得到強調和凸顯,政治又略加鬆動,幾年之後,朦朧詩的進步性,已經被政治同化,其進步性已是過眼雲煙,而與主流政治基本合拍了。朦朧詩人中,創作能力高的北島、顧城等偃旗息鼓,而後去了國外,一些本來就沒什麼創作能力、僅僅寫過一些風月詩、情感詩的男女詩人,進入文學官方部門,歡天喜地被馴化去了。

  不過,詩歌的天然優勢,在獨特的社會政治語境中,它的創舉意義,仍然不斷被延續。在80年代中後期的所謂思想黃金時代中,各種思潮不斷湧現,詩歌雖不再具有“思想史”的悲壯意義,但“第三代詩歌”以其放蕩不羈的姿態,與幾乎同時崛起的中國先鋒繪畫,構成了這一短暫時期的文學藝術華章(客觀地說,80年代和90年代,也有少量幾個小說作家可圈可點,比如余華)。

  80年代末期以後直到幾乎整個90年代,詩歌迎來了一個文學史中少有的陣痛時期。不過,這同時是一個少有的詩歌成就功業的時期。這是一個思想不能發芽的時代,當然是一個寫詩最艱難的時代。這一時期的先鋒詩歌,沒有任何喧囂,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驚人的毅力,寂寞、頑強、不安分地在中國大地的民間滋生和成長。這是一個沒有思想,以先鋒詩歌和先鋒繪畫藝術代表着中國文學藝術和思想成就的時期。顯而易見的是,詩歌比繪畫擔負了更多的責任。

  上世紀70年代末期以後的二十多年中,除開80年代中後期那短暫的日子外,詩歌歷史性地逼迫承載過多,它不僅承載文學史,還作為最大的力量,與繪畫結盟,因思想的缺位而悲壯地越軌佔據了思想本應擔當的思想史(當然,實際上,詩歌史是不可能替代思想史的,這只是說,這一時期沒有思想,如果非要找出思想,只能去詩歌中找出一些含混的、不太深入的表達。但無論怎樣,可以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的有自覺意識的先鋒詩人和先鋒畫家,都是悲壯的文化英雄和精神英雄)。這是詩歌的榮耀,但同時也是詩歌的不幸。文學不能替代思想,甚至,詩歌也不能替代文學。詩歌只是一種文學,儘管,它也有必要表達一定的思想傾向,但它不一定要表達得明確無誤,不一定要表達得鮮明和激烈,它也不必表達得富有邏輯性。對於詩歌而言,情感、語言也同樣是它的重要美學屬性,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還應當呈現更多鮮明的、與其它文學體裁相區別的獨特屬性。它更應該自覺地與思想的屬性拉開更大的差距。

  90年代末期,特別是新世紀網絡文化飛速發展以來,隨着社會政治環境的逐步寬鬆,儘管還比較薄弱,但不僅已經有了比較獨立的各種文學,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思想類作品出現,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都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沒有思想,只有文學藝術的時代已經結束,無論是詩歌還是繪畫,都無法再勉強地客串一回,都只有自覺地回復到它應當所佔據的軌道了。

  不過,也因為如此,由於思想化的領域的各種作品不斷呈現,新世紀以來的先鋒文學,失去了原有的方向,但又一時難以建立起一種新的美學趨向,因而一片雜亂、庸俗、頹廢。不僅長期以來沒什麼銳氣的小說領域,就連曾對歷史擔負過沉重責任的詩歌,也沒有逃脫這種厄運。新世紀以來的作家、詩人,有相當部分屬於你所說的“80后”。因為“80后”進入文壇的時間還不長,他們主要生長於沒有人文精神、物質主義和縱慾主義泛濫、缺乏社會責任和良知的經濟學家成為“文化中堅”而為禍社會的90年代。上面說過,這個年代沒有思想,只有比較前衛但深隱於民間的詩歌和繪畫藝術。成長於這個時代的一代青年,在短時間內難有對社會比較深刻的認識、難有深邃的思想,這是歷史造就的,這肯定會深深地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之中。所以,儘管,“80后”的一些作家、詩人有目標明確的市場觀念,作品比較暢銷,但他們的讀者,也都幾乎是具有同樣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80后”,這樣的作品,離成熟還有不小的距離。說實話,我從來不讀“80后”作家的作品,但我對“80后”作家是充滿信心的。成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每一代人都會成熟,都會擔負起他們的歷史重任,“80后”同樣如此。對於歷史而言,每一代人,都只能是歷史的過客,都只能完成一小部分的工作。我相信,很快,“80后”就會迎來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

  至於是否正在意識形態化的問題,我想,這是肯定的。意識形態化是一個從古至今就存在的問題。可以說,任何國家、任何制度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我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制度中,這個問題的層次、程度是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的。對於中國,意識形態化一直以來就很嚴重,但近年來,在這方面進步還是不小,比較而言,近年來意識形態化不是很嚴重的。

  2008-5-28匆就

您正在瀏覽: 沒有思想,只有文學藝術的歷史已經結束
網友評論
沒有思想,只有文學藝術的歷史已經結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