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古鎮漫說

古鎮漫說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pp958

  長安城之西的灃河東岸有一座千年古鎮,這便是斗門鎮。

  斗門鎮因何而得名,不得而知。具體能古老到什麼程度?也說不大清楚。當今的人好傍古,這個斗門鎮位於灃、鎬二京之間,因此把這個鎮子與西周牽上瓜葛似乎也不能說不對。若真地從周朝算起,距今可就有三千年了。

  鎮之東街上是我們的中學。之所以稱“我們的中學”,是由於當年我們在那裡念過書。雖然我老家在中學東邊二三百米的地方,但還是屬於鄉下。這也是從一個同學口裡知道的。他稱我們為“鄉棒”,他們是“街上人”。雖然我們吃的饃比他們的還白,他的父母同樣也是握鋤把子修理地球的,但他們居住在鎮街里,自然而然鎮街似乎也只屬於他們。他們的骨子裡也就有了與老北京人一樣的優越感。其實,看看那名字:斗門,也就是古代一個水閘而已,大概是灃河水導入昆明池的入水口的水閘。住在水閘旁邊的人只能是水工了,一個看水渠的後裔居然幻生出貴族般的優越感豈不怪哉?細一推敲,覺得也不是毫無道理,當年的水工說不定也屬公務員的序列。如此,別的人再不服氣也不行!

  說到了昆明池,突然覺得稱斗門鎮為“千年古鎮”並非杜撰。東街的軋花廠後院有個石爺廟,其學名應該叫牛郎廟,雖然那廟宇簡陋得四面透風,但孤零零供在其中的石爺,與東邊距此三、四里遠的石婆廟(織女廟)里的石婆卻是一個留傳千古的佳話,織女牛郎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將他們隔為天各一方的天河,其實就是昆明池。這一系列的故事都是漢武帝諦造的。昆明池早已滄海變為桑田,故事中的織女牛郎卻繼續演繹着他們凄美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成了斗門千年古鎮的名片。要從那時算起,這個千年古鎮至少也有兩千歲了。

  鎮街原先只有一條,以城堭廟為界,北邊叫北街,南邊叫南街。解放后城堭廟改建成了中心小學,大殿變成了學校辦公室。印象中這個作為辦公室的建築很古老、很古典、也很威風,四周髙髙趐起的檐牙上還懸挂着鈴鐺呢!只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掉了。一條新興的街道端東端西從這裡橫穿而過。從此老鎮子也便有了四條街,即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呈十字形,以老城堭廟為原點。原在鎮中心的小學挪了位置,被擠壓到了西南一隅。隨着城堭廟大殿這座地標性建築的消失,街兩邊那些古舊的、帶着閣樓的老房子也漸漸消失了。

  早先,我很是嚮往那些兩層的木質閣樓的。毎年鎮子上耍社火,街道上總是人擠人、人踩人的。在波浪起伏的人潮中,為了能力爭上遊,真得費一把子力氣。遺鞋掉帽子是常事,有時負點傷也不算意外。在這種沒有秩序的場合,年少的我們又怎能是大人們的對手呢?在夾縫中爭取生存空間的我,每每看到有人端着茶壺、抽着煙捲,坐在閣樓上既觀賞着社火,也觀賞着不斷涌動起伏着的人潮,展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和威儀,我內心總會油然生出無比的羨慕:他咋就那麼幸福呢!

  後來,有閣樓的那些老房子被一座接着一座拆除殆盡,那種令人羨慕的特權形象也就看不到了。心中雖感到平衡了些,但到底還是有幾分失落。

  這個老鎮子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承擔著長安城西邊廣大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遠的不去追究,就說在剛剛過去的上個世紀,這裡是斗門地區的行政中心。斗門地區橫跨灃河,管六個鄉鎮,這個區級單位比縣級低,卻比鄉鎮髙。座落在東街的區委大樓是一座三層的紅磚樓,這在一個時期里是鎮子最高、最耀眼的建築,也是本地區的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地,其所轄區域剛好是座落於灃河兩岸周朝的灃、鎬二京的故地!

  當年,區委大樓的建設過程是有個故事的,那座耀眼的紅磚樓是由一乾子插隊知青灑淚流汗建起來的。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這些個細皮嫩肉的年輕人,從城裡下放到農村插隊后,那些體力勞動自不必說,只是這肚子上的問題實在難以忍受!寡淡的生活讓他們嘴裡饞得直冒煙,怎麼辦?這不,他們也學着電影里八路軍游擊隊的樣子,埋伏在灃河橋邊的玉米地里,在夜裡打了一輛西瓜車的伏擊。可他們把西瓜剛吞進肚還沒來得及回出味呢,公安的槍就響了。他們一看公安玩真的,驚得魂飛魄散,都乖乖抱着腦袋當了俘虜。一計數,好么,一兩百人!為了把他們改造好,公安部門就給他們找了這修建區委大樓的差事,而且這一干就是大半年。

  區委大樓就是這樣誕生的。當年那干修建區委大樓的知青現在也該有五、六十歲了,假如讓他們故地重遊,他們會是一種什麼感想呢?不過也不會有什麼感想的,因為斗門區早都撤銷了,當年那座耀眼的紅磚樓己被更髙的樓房所取代。這是后話。

  好象也是在區委機關撤銷前後,從鎮西邊經過的108國道改了道,接着打從鎮南經過的西余鐵路線上每天兩趟的客車也停運了。原先說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這一切的一切轉眼間都成了歷史。這個曾經的天子腳下,本該是個風水寶地,得天獨厚,忽然間成了一個被主流社會所遺忘的盲區。這個玩笑開得可有點大!眼看着四周圍日新月異的變化,這裡的人簡直澀得牙痛,然而一時間卻手足無措。百無聊賴時,搜尋一點聊以自慰的由頭:這裡是多個朝代首都的重要部分,地下的古迹太多,國家禁止在這裡動土開發。的確,在四周真有一些“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諸如灃京遺址,鎬京遺址,織女石刻遺址,還有北邊的阿房宮遺址等等。

  在隨後的歲月里,這裡的人也在極力追趕着,只可惜還是難以再現那昔日的風光了。

  在中國的行政區劃里,鎮是排在城之下的,其尬尷之處也在這裡。城裡人叫它鄉下,它自己又不甘於鄉下,最後只能成為非城非鄉的形象。就連鎮街上人的穿着打扮也是如此,城裡人一眼就能認出她是鄉下人,而鄉下人也能一眼認出她是鎮街上的人。它們努力地在夾縫中爭取生存的空間,可往往卻在追潮中迷失了自我。

  有句諺語:"蝌蚪跟着魚兒浪,最終把尾巴也浪沒了"。

  有一則發生在這裡的故事,說是鎮街上有個窮漢見人家財東家穿了件皮襖很是威風,他一狠心把自己的黃牛賣掉,也買了一件與財東家一模一樣的皮襖。能與財東家一樣受人恭維,他心裡別提多受用。冬去春來,財東家脫了皮襖穿上了皮背心。窮漢見后,回家就把皮襖的袖子剪掉,他也穿上了皮背心。他又一次得到了恭維和滿足。暑去寒來,財東家又穿上皮襖了,這個窮漢再想穿上皮襖,辦不到了!原想着再把那剪掉的兩隻袖子縫上又是皮襖,可他老婆早就把那袖子剪成了鞋墊鋪到棉鞋裡了。

  失去了的東西想再找回來,那就難了。號稱千年古鎮,只因為虛榮的追潮衝動,把千年的韻味丟失得無影無綜。想重拾千年古鎮的名頭,可惜只能從歷史的碎片中翻找了。

  所謂歷史,不外乎都是那些故去的事。有記載的東西人們繼而承之、發揚光大自不必說。沒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大家便擁有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反正無據可查。當今社會,文化與經濟是緊密關聯的。二者依存的模式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唱就是三十多年,而且毫無唱衰的跡象。經濟與政治往往也是分不開的。GDP的計量單位是錢,這錢雖是官方的一組數字,可這組數字中的內涵絕不似坊間戲稱的"雞的屁"或"狗的屁"那麼膚淺。就象河南安陽的曹操陵,雖考古屆的爭執還尚未塵埃落定,當地有關官員請專家們吃了頓飯,就急不可待地要當場拍板定下來。因為定下來了就可進行下一步的開發了,這又是個GDP的增量。當地在實現這個新增GDP的過程中,自上而下一河水就全開了!

  在當今的社會發展大潮中,古城古鎮很吃香,從而也誘發了人們傍古的熱情。

  斗門,據推測是灃河水導入昆明池的水閘,然後就形成了這個古鎮。只是史書上記載的昆明池太朦朧,人們無從看到其本來的面目,說是那片地底下有沙子,但人家說有沙子的地方多了,難道都是昆明池?要再現昔日的昆明池,看來有些玄。那麼依附於昆明池的千年古鎮的名頭,似乎也難以名正言順了。

  現實能讓人回歸冷靜,但利益的驅使和衝動時常又會令人奮不顧身的!

您正在瀏覽: 古鎮漫說
網友評論
古鎮漫說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