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我讀論語

我讀論語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讀書何為?學為人而已!人之一生,只在踐行一“人”字。怎樣做好這個人?通過一部《論語》,孔夫子給我們指明了道路。

  克己復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孔子對顏回的回答,人要克己復禮!當然,孔夫子所主張的“禮”指的是已經被歷史風化,就要土崩瓦解的等級制度。不過我們從現代視角來看,將“禮”定義為禮貌,禮節,禮儀等等,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感悟。要達到禮的境界,前提是要“克己”。剋制自己,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面對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有多少人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找不到了人生的航標?有多少人深陷於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又有多少人被這股毒流沖得無影無蹤?但我們看,顏回做到了。在舞榭歌檯燈紅酒綠之時,他卻獨處陋巷,一瓢飲,一斗羹。他人不堪其憂,而顏回卻泰然處之,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我們的確應該學學顏回,在這被慾望充斥的世界里,放下匆匆的腳步,剋制自己,讓自己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縱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還是讓我們從迷茫中找回自己,找到自己的風向標,找回那充滿詩意的棲居!

  舉一反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從中自然流露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主動學習,舉一反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給我們指出了學習的正確方法和態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從孔老夫子那裡學到點什麼。也許我們都會背誦:“三人行,必有我是焉。”但在這大師雲集,藏書浩如煙海的大學,有誰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又有誰能夠“擇善而從”?在這自由寬鬆的大學,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求我所好,去探索我們感興趣的任何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博學篤志,“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學習就應該舉一反三,而不應該是填鴨式的灌輸。學習要時常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還告訴我們,即使是天資聰慧的人,也要認真向他人請教。活到老,學到老。就像孔夫子,注春秋,編詩三百,一部易經,韋編三絕,卻仍放不下手......舉一反三,是要學會活學活用,要懂得變通。學習更重要的是一種腳踏實地,嚴謹治學的態度,從孔子那裡,我們學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孝從心而出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對於孝,孔子認為侍奉父母時保持着敬愛和悅的神色,即從心而出的孝才是真正的孝。從小我們就懂得對父母要孝順,可是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色難,這看似最簡單的要求,又有多少人能踐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黑絲變成了白髮,歲月將那曾經的容顏劃上了深深的痕迹,父母的被已被生活壓彎了腰......其實父母期望我們的並不多,有時,他們只需要我們的一聲問候,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個輕輕的擁抱,他們只希望兒女們能夠幸福.......不要說你與父母之間的代溝有多深,不要埋怨父母有多麼的不理解你,還是多替他們考慮一下吧!孝,要從心而出。不要不好意思,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對我們的父母喊: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喊出我們對自己曾經的無知的歉疚,喊出我們埋藏在心底十幾年不曾說出的愛!孝,從我們的心底而生,讓我們用真心去對待父母,始終懷着那可感恩的心,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論語》,向我們展現了一代聖人的內心世界和高尚情操。跟隨聖人的步伐,昂首於天地之間,我們的心靈必也會隨之高大。

  翻開《論語》,任憑仁禮的狂風在心中一次次激蕩波瀾……

  每當讀論語之時,總會感到心暖暖的。即使是在寒冷的冬日,也有着一股暖流充溢全身,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感動於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怕是不再有第二個如此執着於心中理想的人了。自幼受到禮樂教化熏陶的孔子,對周禮的夢寐便也深深地駐根於這位聖人心中。學而優則仕,孔子就是要達則兼濟天下。從一個看管倉庫的小吏,苦苦等待,終於做到了魯國的司寇。這個機會讓他等了整整五十年!孔子竭其才華,施其仁政,將魯國大治。然而當權者昏庸無道,對孔子猜忌懷疑,加以排斥。無奈,孔子忍着滿腔治國熱情奔波於各國之間,去魯使衛,去衛使陳,自陳返衛,去衛使宋。此時迷途的孔子,正如喪家狗般落魄。他多麼希望能有一片讓自己施展抱負的屋檐啊!在周而復始的遊說行走中四處碰壁,他卻絲毫不放棄,只因心中牢記百姓疾苦,才會知其不可而為之!鳳不現世,河不出圖,孔子失望於天下無道,但決不放棄!孔子,正如那茫茫黑暗中的一柄殘燭,隨風搖曳,但他卻照亮了我們今後五千年的歷史,穿越了歲月,成為了中國人的精神支柱,變成了永恆!

  一股暖流湧入。

  感動於孔子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春秋,大亂的時代。在各國君主竭其所能的實施峻法,塗炭生靈之時,唯獨孔子高喊‘仁者愛人”的口號,向嚴刑峻法發起了挑戰。百姓為本,君主要以德治國,以禮治國。這種境界,深受周禮影響,但孔子並不是一味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膜拜周禮不是阻礙思想的進步,而是不能容忍道德的退步!為證以刑,需要馴服的是千萬桀驁的民心,為證以德呢?只需要約束自己,其身正,便不令而行。政,正也;德,得也。一個淺顯的真理,被埋沒在利慾風塵中,孔子撥開層層泥沙,發掘出真理,舉目卻是呼嘯而過的戰火與昏君。恨只恨生不逢時,卻掩蓋不了那股正氣和仁心!

  一股暖流湧入。

  感動於孔子的“有教無類”。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歲那年開始了執教生涯,創辦了學堂。他廣納弟子,只要肯學,他就肯授。但又客觀的教育,必須人品沒問題,對待錯誤,絲毫不馬虎,“小子可鳴鼓而攻之”。每一處師生融洽,氣氛活躍的場面,都令我神往。調侃,指正,辯論,誰能想象三千年前的教育模式居然比現在的應試模式先進數倍。弟子圍坐在老先生旁,有伴樂,有閑情,談論各自的志向,豈不是和樂嗎?也難怪弟子去世的時候,老先生會慟甚,“天喪予!天喪予!”能這樣學習一輩子,不枉啊!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賢人。從顏回到子由,從曾皙到公西華,從子路到冉有,七十多位賢者求學於孔子,又將其師的言語記錄成章,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博學的孔子,一個儒雅的孔子,一個執着淡然的孔子,一個千古無雙的偉大智者!

  一股暖流湧入。

  他的堅定,他的仁德,他的和樂。經過了兩千年,閱覽了無數江山的興衰,主導了無數君王的雄略,而現在,這一切在我手中,變得壯闊,變得飽滿,必然在兩千年之後,人們所仰慕的,還是那個巨人,將背影投射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

  如今,我虔誠地翻開《論語》,從一個“90后”的視角閱讀。《論語》的博大精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作為區區一介書生,從《論語》中學會的是執著的人生信仰和平和的人生態度。

  執著,若用《論語》中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解釋恐怕最為切貼。明知不可為卻依舊堅持,一生奔波。孔子乘着那輛吱吱嘎嘎的老牛車,從陳國到魯國,累累如喪家之犬卻不肯停歇。縱觀古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志士大有人在。無論是誓死衛國的岳飛、文天祥,還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魯迅先生,抑或是那些默默無聞為探究未知世界而付出一生的科學家,沒有他們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後人的為之而使之可。那一份執著,是源於內心堅定的信念,對理想實現的渴求。那種為了理想永不放棄的執着給了我震撼的一擊。“沒有明確的目標,未體驗過人生的痛苦,總以為世界圍繞着自己而轉。”這是社會給我們90后的描述。然而,孔子以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告訴我們:人並不總那麼幸運,人的理想並不容易實現,人即使擁有智慧也可能無法立身,只有執著於自己的信仰時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這確實讓我獲益頗深。

  除了執著,我學到的還有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平和。作為儒學創始人,溫文儒雅,問禮於老子,面對嘲諷而不為所動,都是基於內心的平和。他就如一位得道的高僧,處變不驚,任萬物流轉自我渾然不動。當那些禮法上的規矩都融化成生命的習慣后,人便能達到從心所欲,這即是追求禮的最高境界了。博爾赫斯曾經說過:“請在我死後,將我葬在我的故鄉——瑞典,因為那裡具有符合我的氣質——平和。”可見,平和極為重要,他告訴我們不要為名利所驅使,用自己的耿直、勤勉、磊落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手捧一杯香茗,品讀《論語》,從聖賢由兩千多年前傳遞到今天的字字珠璣的言語中受益。想必聖人在不遠處緘默着,微笑着,看我從他們的智慧中感受溫暖,學會執著與平和。

您正在瀏覽: 我讀論語
網友評論
我讀論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