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閑談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讀書閑談 標籤:讀書思廉
以前先聽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後來真實地看見了,不是在書店,也不是在大街上的橫幅上,而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安放的位置還是別具一格,進學校就可以看見,但是這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安置在圖書館的屋頂,這不僅顯得巍峨,而且放得高倒的特點也增添了幾分神聖的意味,身高再高的人不憑藉他物也始終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即使藉助外物達到這樣的高度也不知道將要尋找什麼。當然對於自己來說,當時的感受與理解與現在相比真是大相徑庭。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的真假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有人就是聲稱別讀書害了,甚至是害慘了。前久看了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就說自己一輩子大好時光就毀在書的手裡。以致書中帶有各種各樣的批判、抱怨與懺悔。這本書我才看了序言,剛開始帶着一種憐憫心去試着關懷作者,對於作者這樣的遭遇深感同情。後來卻是帶着好奇心把序言看完,想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至理名言時不由自主地將好奇心收好,我怕其中萬一有着令人髮指的魔力,主要不是因為我抗誘惑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我始終還認為讀書是好的,我得出這個結論自然經過深思熟慮,我向來不喜歡不太確定的事物。再加之就是始終如一地認為是因為我加了一個前提—— 不僅要讀好書,更要讀好書,有用的書。這裡是不帶功利性的讀書,不過話又說回來,讀書不帶功利,那也又回到讀書無用之上了,無論做何事都是借知識這個刀子當個幌子。讀書哪有不功利的,只是我們都喜歡把它潛在化,掛個號,以待就診,至於診斷出什麼病那是自己的事了,因為生什麼病或者怎麼生的病都是在自己身體上。
如果你想得多些,我想也會從無病想到有病,因為這種病會傳染,甚至有的人別演化成了絕症。所以定期檢查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沒有結果更不要妄自徒增煩惱,因為這種情況下沒有結果是最好的結果。
讀書有沒有用?如果“讀書無用論”早已侵入人心的話,我想讀書也真沒用了,好在人世自有聰明人,以致沒有將情況發現得更糟糕些,不過現狀已經夠慘了,大多已面目全非。儼然放在古時就不同了,讀書不僅成了成功必走的路徑,而且成了一種必有的潮流,想來想去也不明白,如果當時的人有現在的某部分人聰明的話,也大可不必糾結於仕途之路,想想那位姓范的也怪不划算的,最後榜上有名卻落得自己來個瘋瘋癲癲的下場,是自己害了自己還是其它,倒是也無從考證。而且是真瘋還是假瘋更不得而知,但他肯定在向我們傳達着令人深思的信息是確切的,值得肯定的,這點真是如假包換。於是我有了兩種假設:一是真瘋;二是裝瘋。真瘋說明確實開心過度,或者說是大腦已經完全被摧殘得只剩下最後看榜上有名的清醒。裝瘋是我最希望的,至少這點顯得他還很聰明,不僅沒有被完全摧殘,而且還學會了變換,他之所以要裝得半痴半癲無非就想告誡後來者,想到這裡頓時覺得他善良多了,更有的是無盡的同情,至於他會變得聰明,我想有可能是聽到了“行行出狀元”或者是在某本書中得道然後覺悟了,如果真是這樣,我不僅會從為他同情變為為他感到幸運,而且必將另眼看待。
人變聰明有很多途徑,有人走長途,亦有人走“捷徑”。有捷徑走固然省時省力,可又有幾人能明白捷徑多半會讓自己越來越無路可走。我只明白朝聖路會越走越窄,因為他要在關口擋住一些人,其它就不得而知。轉言之,排除特例外,人天生不是傻子,最後也變得不太傻但十足愚昧也主要是被那些讓自己走“捷徑”的東西蠱惑並毒害了,前幾日於偶然之時看到了一本書,名為《受益一生的心計學》,我本以為是一位國內作者,沒想到竟然是一個日本人。因為我覺得我們根本沒必要這類書,因為每天職場、商業等等上演的一定比這精彩絕倫!其實最不解的是心計在冥冥之中成了一門學問!這類書我想還有很多很多,不過放在圖書館的話還真覺得有點不當,左思右想給了自己一個理由,就是這或許是人類所說的進步吧,再有就是總有需要的客戶。我始終認為這二者只是一種純商業的關係。我之所以總是懷着慶幸的心情,因為我保存好了一顆相對單純的心;我之所以感到悲哀是因為看到很多人失去了單純的本性。
如果這些是現實導致的,那你會討厭現實嗎?似乎這是可能又不可能的事實。或許我們只是所有的慾望都是現實的所迫,從舒適的生活想要更舒適的生活。不停地、無休止地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卻很少慰問自己別擱置已久的心靈。所有這些慰問可以來自讀書,亦可來自經常與自己獨處,和自己說說話。因為我始終相信有的人只習慣於與別人共處,和別人說話,自己對自己無話可說,一旦獨處就難受得要命,這樣的人終究是膚淺的。人必須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自己與自己交流,這樣才能逐漸形成一個較有深度的內心世界。( 散文網: )
讀書對於擺脫俗氣倒是大有裨益,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並不斷成長。這是有據可證:“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如是說。更有甚者是劉向一針見血地指出“書猶葯也,善讀可以醫愚”。讀書有個最公平的特點就是與有沒有漂亮面孔沒有關係,因為書籍不是胭脂,讀了會讓你增加容輝,有人雖面目平常,但是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也有滿臉脂粉裝飾得甚好之人,但一旦交談,風韻全無,自然覺得索然無味。
前幾天,看到一副漫畫:一百年前的中國人躺在床上吸食鴉片,旁邊是一百年後的中國人一樣躺在床上,不過是在玩手機和電腦。何其沉重,這不僅是時代生活的縮影,而且可能還是時代的病根。如果我們青年人都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中國再次成為“東亞病夫”也是不無可能!絕非聳人聽聞。一位印度作家當時滿臉不解地問了旁邊的人:“現在的中國到底怎麼了?”看到他極其費思的樣子我想似乎有了答案。